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北京哪里有中国航天英雄雕像

4月19日,在今年“424”的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同时期被誉为“航天四老”的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老一辈航天专家一起阔步向前的全身铜像雕塑群,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大楼前落成亮相。图为著名航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当天组织“航天梦·航天颂”主题活动,并将最新落成的铜像雕塑群命名为“航天梦”,体现中国航天事业经历的启梦、寻梦、追梦、圆梦发展历程。著名航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右)等与雕塑群合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向青年一代介绍老一辈航天专家创造的航天精神。这也是中国首座纪念钱老等五位航天元老的铜像雕塑群,旨在缅怀中国航天艰苦卓绝、拚搏奋斗的发展历史,推动青年一代传承航天精神。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概括了那十件历史事实?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和全体政协委员一起曾在1949年9月30日傍晚参加了奠基典礼。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2年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中央组织了一个兴建委员会,委员会由全国政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17个单位组成,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的工程处则由全国优秀的建筑家和美术工作者组成,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组进行工作,此外还专设一个委员会,在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面所需要的历史资料。由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雕塑家刘开渠任美术组组长。不仅有雕塑家,也有许多著名的画家参与了纪念碑浮雕部分的创作构思。天安门广场工地内先期修建了一座占地850平方米的临时性美术工作室,中国现代雕塑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雕塑工程拉开序幕。雕塑家刘开渠、滑天友、王临乙、萧伟玖、张松鹤、曾竹韶、傅天仇等参加了其中的工作,他们历时4年创作完成了碑座上的浮雕―――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揭幕。碑基由花岗岩做成,全高37.94米。毛泽东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题写碑文。纪念碑上的浮雕作为建筑的装饰,不仅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而且因其题材表现了近代史中重大的事件,作品又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所以这一组浮雕亦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浮雕刻画十分精细,发挥了浮雕艺术的特殊魅力,于相对的平整中表现了立体的深度。在艺术形式上既有相对统一的风格,又发挥了各位雕塑家的长处,从而形成和谐的整体风格。《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称,作者绝大部分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雕塑家,所以整体风格上也是以西方雕刻艺术手段为主要造型方式,尽管有些艺术家已作了一些民族化的探求,主要是在衣纹等方面的处理上具有一些民族特色。《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美术史中雕塑的开篇大作,是时代的精品,也是时代的经典。其中《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块浮雕已经搬上新中国邮票,有的还屡登邮票。但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均未署雕塑家的姓名。曾竹韶与《虎门销烟》曾竹韶(1908-1996),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曾竹韶早年在国外学习期间,曾经去埃及、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考察雕塑艺术,对西方雕塑传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他到英国伦敦参观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展览时,惊叹祖国艺术传统的悠久与杰出,萌发回国学习民族传统雕刻艺术的念头,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到祖国。20世纪50年代初,他为考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足迹遍及全国。在教学的同时,致力于中国古代雕刻研究和罗丹雕塑研究,著有《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中国雕刻史》,并发表有关罗丹与宋陵石刻研究的文章。1952年创作的《老边》头像,是中央美院专业模特老边的肖像,形体清晰,神态逼真,极尽人物造型的丰富性和微妙变化,曾被该院作为训练学生素描和雕塑的教具。后来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是他尝试运用民族传统技法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开端,以后不断有新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曾创作《李四光》、《何叔衡烈士》肖像、《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生像、《孙中山》全身铜像等。他的肖像雕塑注重个性与内心刻画,结构严谨,追求神韵。曾竹韶的代表作《虎门销烟》,是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表现了1839年广东虎门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原作200厘米×492厘米,其设计和塑造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表现风格注重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具有整体洗练、刻画细腻、质朴清新的特点。

主题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