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古镜记趣汉代铜镜特点?

一、古镜记趣汉代铜镜特点?

汉代铜镜的镜体多为圆形,大圆钮,圆形或方形钮座,宽边缘,主题纹饰多呈半浮雕式,题材多种多样。南方纹饰以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为主;北方主要以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盘龙纹、夔凤纹、兽首纹为主。规矩纹镜在西汉晚期、新莽和东汉时期最为流行,镜背常装饰有圆乳、四神、羽人、龙虎或几何形花纹。草叶纹镜的镜背以草叶形纹为主,常见的有八叶、四叶,有的兼有四乳、蟠螭和规矩纹等多种形式。边缘大多饰有连弧纹,以16连弧最多。神兽纹镜的主要产地在浙江绍兴,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镜背的纹饰通常为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人和神兽组成,多为高浮雕,有的上面还有韵体铭文或纪年,制作十分精美。

二、汉代铜镜,你了解多少

汉代铜镜的时代特征鲜明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以圆形为多,逐渐厚重,钮多作半球或柿蒂形。

第二,以四乳钉为基点的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铭文出现。

第三,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繁缛细密的风格。

第四,镜缘由战国镜的立樯式卷边逐渐变为外缘厚、内侧薄,呈斜坡状的形式。

第五,博局纹、乳钉纹和镜缘上的锯齿纹、内向连弧纹、辐射线条纹为其他时代铜镜所没有。

第六,乳钉纹的乳钉(不带座)数目越多,时代越晚。

第七,规矩纹镜的规矩符形上与其他时代铜镜差异突出。

第八,铭文字数多,字与字之间以“◇、e、而”字符相隔,减字、减句、通假字、错别字现象普遍。

第九,神兽纹镜、画像纹镜中,神兽体态丰满,个体较大。

第十,半圆球钮较规整,钮越大,年代越晚。

另外,汉镜署“尚方”铭为官铸御用。汉时的会稽郡(浙江江山)、江夏郡(湖北安陆)、广汉郡(四川广汉)、蜀郡(四川成都)等铸镜中心,为官府铸镜的重要地区。

三、汉代铜镜有哪些不同点?

西汉初期至中期、末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花纹平整,镜边简略,装饰性强。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作风,多采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战国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背中心作圆形成矩形,有的加铸铭文,通常如 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 等言语。西汉中叶,即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着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当时除流行简化蟠螭纹镜外,还流行星云纹镜和草叶镜。星云纹实际上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丁甚多,星云纹镜又称百乳镜。草叶镜的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

这类铜镜因流行时间长,在汉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从宣帝开始,又出现了有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和有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 二圈字铭的昭明镜,间以绳纹,连弧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均是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东汉中期至末期。这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相反,连弧形多在内区。

这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带有 长宜高官 或 长宜子孙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神兽镜)等。

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此类镜大多出土于浙江绍兴,几乎占90%;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汉代后期的神兽镜还出现一种新的图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阶梯形排列,类似木雕的散点透视,称为阶段式镜,流行于建安时期(公元196- 220年),又称建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