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保护核雕文化项目简介(保护核雕文化项目简介内容)

1. 保护核雕文化项目简介内容

糖人(吹糖人),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历史渊源 “糖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以蔗糖或麦芽糖为原料,经加热后做成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的艺术。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三种。 

流布在淮安市清河区的主要是吹糖人,自清末时期由外地传入。 吹糖人据传是明初开国功臣刘伯温所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为太子即位清除障碍和未来的隐患,就建造了“功臣阁”火烧功臣。 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着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相购买。 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 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工艺流程 传统的吹糖人是指艺人把糖稀熬好后,需用中空的麦秸秆挑上一点糖稀,然后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通过捏、转等手法将之塑成各种造型。 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

 淮安清江浦区的吹糖人,是将糖料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

 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 造型以动物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亦有张飞、关公等三国人物,孙悟空、猪八戒等西游记人物造型。 还有一种糖制玩具,淮安人俗称“机子”,可吹响,声音可洪亮、可尖细。 除嘴吹手捏外,亦可用模具造型制作摇铃,模具为泥坯雕刻成型煅焙而成。 

用一团糖料吹得较小些时候,取粒大的硬糖块放在内空的糖泡内,用模具合上,吹成冷干后摇动,则洞洞有声,非常受小朋友的欢迎。 “糖人(吹糖人)”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2. 核雕主题

选料

选料对雕刻作品是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料时,不但要选择质优色美的原料,而且还要在原料的形体方面加以考虑。一般是讲原料的形状与作品的形象大体形态相似,雕刻起来就比较顺利。

画样

画样被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要在纸上试笔,画出作品的样稿,这被称为纸样。

第二步是在橄榄核子上面画样,也叫勾样。

成型

按照橄榄核子上面的画样,进行雕刻,创作出整件作品的大体廓,这一步骤被称为成型,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廓,需要比较细腻的东西还没有得以体现出来,还要进一步的加工。

雕刻

这是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主题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将完成整个核雕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环节完成后,一件作品比较完整的廓就已经形成了。

开脸

又叫开眼,取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意,是橄榄雕刻作成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橄榄核雕工艺师始终对这一步骤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橄榄核雕艺术品之神韵的有无与高下开脸水平的高下,不仅可以显示橄榄核雕创作者本人对一件作品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直接表现出创作工艺的真实水平 严格地说,抛光其实不属于橄榄核雕的创作流程,而属于后期的装饰性处理,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采用这一处理方式,也就将其列入了创作的整个过程。

抛光

1、点油,在橄榄核雕上面点上一些橄榄油;

2。、打蜡,将抛光蜡打在布砂上;

3、抛光,将橄榄核雕放在抛光机的布砂上,加以打磨,抛光后的作品,光泽温润,不仅充分呈现橄榄艺术品的神韵,而且更便与保养与收藏!。

3. 关于核雕

  猴头核桃产地,是河南特有的文玩类核桃,主要在郑州和洛阳两地,因为它的皮质和纹路很像猴子的毛发,手艺人用它雕刻出多样的猴子题材,所以文玩界俗称 “ 猴头核桃 ” 。  关于猴头核桃的雕刻,因为猴头产地在北方,雕刻后不易裂,更易上色,所以得到很多玩家的青睐。

4. 保护核雕文化项目简介内容有哪些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更广范围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民大众认识和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内心中达到共鸣,产生认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物保护的队列中来。

文化保护单位及文化主管部门,应从人民大众这一根源入手,从群众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在文化遗址等景区出现游客破坏文物等文化违法行为,如践踏草坪、在文物上雕刻自己的名字等。究其根本就是缺少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对于人们攀爬文物的现象,可以在遗址周围树立“保护文化遗址,请勿攀爬”的标志,使人们能够意识到文物的不可修复性特点,唤醒自身内心深处的保护意识、并转换为自觉行动,营造出全民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二)相关各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文物保护管理

真正的提高文物保护,不仅仅需要宣传力度的扩大与整合,更需要国家与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配合,文物保护工作,既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认可与支持,也离不开国家的领导与规范。

因此,政府要起好带头作用,各部门积极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机制。并且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惩罚力度,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给予重罚,在全社会引起重视,才能够从制度上与法律上增强文物保护。

另外,除了在法律制度上对其进行完善,在财力与尖端技术人员上,也要给予支持,开拓多种筹集渠道,全社会公益捐款,社会爱心企业捐助等等,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对文物保护尖端人才的投入,吸引社会上的拥有尖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文物保护工作服务。

5. 保护核雕文化项目简介内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这是最初从叶老先生笔下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一直都渴望有朝一日能亲身体验“如在画中游”的实感,直至2006年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11月11日,在总公司的组织下,有幸初识“庐山真面目”,大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留恋忘返的游意。

世界上最美的园林在中国,中国最美的园林在苏州,而苏州最美的园林是拙政园。我们的景点就是概苏州园林之精华的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东北街178号,占地78亩,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同时具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四项桂冠的园林。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一条回廊贯穿始终。跟随导游,我们自东门穿过兰香堂,迈过三级石梯步入回廊,回廊的左边是许多长方形的镂窗,透过窗子能看到很深很深的园子里如画的风景,紧挨着廊沿外偶尔一棵油绿油绿的植物靠着假山,从回廊中间左转正过身去会让你意不想不到地看到墙上有一幅自然生成的画。回廊右边是圆柱支撑着廊顶,放眼望去,没有实物会遮住你欣赏远景的视线,当然,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回廊两旁是找不到对称和雷同的感觉,似乎每走一步就是一道风景、每到一个位置都有一个惊喜。走出东园,远远望见中园的垂柳像温柔的少女轻拂着水面。中园是拙政园的核心,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怡人,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刻用这句话来形容久居都市人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走近梧竹幽居,四面都是圆洞门,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东面是小桥流水,南面是垂柳戏水,西面是雅竹,北面是半露天色的屋檐,靠近了才发现屋檐边上有着不同的雕刻,令人不得不赞叹设计师的别具匠心。走出梧竹幽居,旁边的厅堂林立、错落有致,对面岩岛靠池,溪桥相连,一切都宛若自然。沿着铺满硪卵石的小径,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西园,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倒影楼,楼墙上的柳枝在微风中舞动、楼台的倒影在池中小憩。三十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馆、兰雪堂等使西园的风景独特而又不出全园的整体布局。

走出拙政园的西门,凝视着门墙上“拙政园”并成一行约有半米高的三个大字,我深切地感悟到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的真正含义。也由衷地赞叹园林设计师和匠师们的伟大,是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才有今天的拙政园,才有了陶老先生笔下的“如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