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有哪些不同点?
汉代铜镜有哪些不同点?
西汉初期至中期、末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花纹平整,镜边简略,装饰性强。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作风,多采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战国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背中心作圆形成矩形,有的加铸铭文,通常如 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 等言语。西汉中叶,即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着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当时除流行简化蟠螭纹镜外,还流行星云纹镜和草叶镜。星云纹实际上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丁甚多,星云纹镜又称百乳镜。草叶镜的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
这类铜镜因流行时间长,在汉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从宣帝开始,又出现了有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和有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 二圈字铭的昭明镜,间以绳纹,连弧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均是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东汉中期至末期。这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相反,连弧形多在内区。
这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带有 长宜高官 或 长宜子孙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神兽镜)等。
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此类镜大多出土于浙江绍兴,几乎占90%;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汉代后期的神兽镜还出现一种新的图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阶梯形排列,类似木雕的散点透视,称为阶段式镜,流行于建安时期(公元196- 220年),又称建安式。
陕西出土80多件精美汉代铜镜,古代的铜镜是怎么制作的?
前不久,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发掘了一处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墓地规格较大,此次共清理开挖出400多座墓葬。出土文物收获也不少,共挖出各类古人遗物2000多件,包括了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铁器、玉器、陶器和铜器等,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80多块制作精美的西汉铜镜。这些铜镜保存完好,形制、浮雕和纹路各不相同,镜面清理干净后仍然光可鉴人,足见古代铜镜制作工艺的高超,那古时候铜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熔化金属,浇入模具其实古时候制作铜镜的流程,跟现代技术工艺差不多,只是在材料配比、制作细节上有些区别,无非就是把金属熔化灌入模具之中,待金属汁冷却之后就成型了,然后把镜面打磨光滑、进行细致加工。具体说来的话,就是先把主要的铜、铁、铝、硅收集过来,然后根据各自的配比,加入一定比例的铅、锌、锡等少见金属元素,再放到打铁炉中大火熔化。把这些金属烧成铜汁之后,就灌入做好的模具中,等铜汁自然冷却凝固了,打开模具就能得到一枚粗糙的铜镜。
古铜镜的后期加工铜镜制作出来之后,开始是很粗糙的,需要对铜镜整个器形、背面进行打磨抛光,使其变得圆滑精美,高档铜镜还要在其背面塑造精细化的图案。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镜面打磨,手艺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镜面呈现出来的清晰度、清晰持久性。经验不足或材料不够好的手艺人,做出来的铜镜可能会有气泡、小裂缝或砂眼等瑕疵,富贵人家用的高档铜镜,此类瑕疵就相对较少,如果在打磨过后瑕疵仍然存在,古人就会用到“粉玄锡,摩白旎”的方法来改善镜面。
古铜镜可明察微毫“粉玄锡,摩白旎”这种手艺,具体说来就是把镜面打磨抛光之后,如果照人模糊效果不理想,就先用一种玄锡擦拭,然后用白毡仔细地打磨镜面,使其达到弥补瑕疵、光亮照人的效果。经过此番操作之后,铜镜一般都能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古书记载中能够把人的眉毛、鬓发、身上的汗毛都能照出来清楚看到,是如今影视剧里那些铜镜道具所达不到的效果。
铜镜的后期制作出来之后,开始是很粗糙的,需要对铜镜整个器形和背面进行打磨抛光,使其变得圆滑精美。
陕西出土80多件精美汉代铜镜,古代的铜镜是用的套模法,先用陶土做好模具,再灌入铜水,冷切后,最后打碎模具就行了
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