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中的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区别?
要想弄清考古学中的“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对这两个词的概念,有一个深入彻底的了解。
“文化”和“文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两个词,但真正知道这两个词含义的,恐怕没有几个。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文”字开头的两个词。那么弄清楚“文”字的含义,对于理解两个词的区别与联系,至关重要。
《易·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杂”最初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差,古代的人们就是从这种运行差中推算出阴阳历法的。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描述事物阴阳交错变化的规律称为“文”。
《系辞》上说:三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就是说“天地一切都按照一定的数理关系进行变化,研究这种变化,就能找出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进一步说明,“杂”不是杂乱无章,“杂”即是事物有规律的运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和“文明”里包含的这个共同的“文”字,就是指能够用象、数,把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表达出来,和“理”相对,“理”是指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易经》就是用象、数、理来研究和表达事物的。
1、什么是文明?
《易经》乾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是“文明”一词在中国文字记载中首次出现。这句话意思是“阴阳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把这种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让人们知道”。这个“明”字,显然是个动词,有明示、表达、揭示的意思。从人类对大自然的懵懂无知,到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就是“文明”。
《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思是“有才能的人积极发现天文和人文的规律性东西,把它表达出来,那人类的文明就开始了”。所以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混沌、愚昧、懵懂。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人文圣祖伏羲氏。伏羲氏出现前,那时的人们还处在不开化阶段,面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水猛兽等自然现象和事物都非常的害怕,认为这一切都是一种神秘力量(神)在控制。伏羲氏出现后,他观天文,察时变、演八卦、创历法;观人文,制嫁娶、正姓氏、始熟食,创针灸;观兽文,始六兽、创网罟(结网捕鱼)。可以说,伏羲氏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始祖。
综上,今天的文明一词,既包含了自然因素,也包含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生态领域和社会物质领域,人文因素则包括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四位一体的现代文明建设新格局。
2、说完文明,我们再谈谈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它的含义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是指与“武力”相对应的“文德”,既以文化人,文治教化。
《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古代所说的文化,是指对人而言的,以文化人。观察人类的行为规律形成人文道德,用以教化民众,教给人们作人的道理。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谓为不服;文化不治,然后加诛”。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首先使用文治教化的手段,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服从。凡是先用武力征服的,那不是真正的服从,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如果文治教化不起作用,再付诸武力”。
从以上分析看出,文化最初是指用人文规律去教育感化别人。突出了古人“以人为本,以道德伦理为纲”的文化教育观,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本意味。
今天文化的概念,已经远远突破了古人的固有观念 ,不但包括人文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伦理学以及各种专业技能。
3、文化和文明的区别:
文明,是指人类知道了以前还不知道的未知事物的规律,从无知到有知,从懵懂走向文明。文明,把人类同动物彻底分开。
文化,是用规律性的东西教化民众,使之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用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文化中提到的“规律”是人类已知的。
可以简单的这样认为,文明是认识客观规律,文化是学习客观规律。现代社会中的文明,还指符合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