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为什么夏商周的人没有雕塑和画像?

谢邀,这个问题比较费解,是想问夏商周时期的人为何没有创造出雕塑和画像这种艺术品?还是强调夏商周时期为何没有关于人的雕塑和画像遗存?

如果可以将俑看做是一种雕塑的话,其出现至少到了东周;如果将墓主画像作为人物画像的范畴,其出现则在战国时期。如此看来,只有从后者出发才能从两方面都能符合题主所问,因为单是妇好墓玉人以及各种商周青铜器物就足以反驳第一种设问(雕塑)。

可以这么说,人物的雕塑和画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凝固了某人的某个特定历史瞬间。两者也有区别,雕塑以三维进行立体造型,画像则以平面二维加以展示,只是单纯以人物为核心、抛却宗教巫术外衣的,夏商周的确少见,可从东周、战国开始追溯。

(一)东周的殉葬俑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表明孔子之所以强烈反对俑殉的原因便在于俑所具备的,远超于其他艺术品的“逼真性”。正是因为这些人形雕塑作品太像人了,会让他不由得想起殷商时期残忍的人殉。

这些人造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应该是能取代真人而发挥其各自作用的。比如士兵便去戍卫、奴仆便去侍奉、伎乐便去歌舞,以此保护、服侍和娱乐沉眠于地下的逝者。所以,俑在一方面需要对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不断追求,让其越来越逼真;另一方面也需要浪漫主义情怀的想象力支持,以将其激活发挥作用。

(二)战国的墓主画像在中国古代,其实很少注重人物的肖像造型,至今能见到存世最早的人物肖像可能就是战国时期陈家大山楚墓以及子弹库楚墓中的两幅帛画,研究者普遍认为应该这应该是墓主画像。

而见于文献记载的早期墓主画像,也仅见一例在《后汉书·赵岐传》中:

(岐)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扎、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可以说,他在墓中为自己画像的做法,在当时来说定然是一种非常之举,且将自己的画像与古代名士并列,实际上在表达其追慕先贤之意。正因为他与众不同,才被载入史册流传至今。这条被后世书画大家张彦远广泛引用的文献,可能说明墓中画像在当时的确不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习俗。

至于为什么会在墓中绘制肖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用来象征墓主灵魂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画像便始终存在一种禁忌,这是一种基于弗雷泽所言的“交感巫术”原则的原始“咒杀术”,正如摄影术初传中国,很多人会拒绝进行拍照一样,认为它可能会吸人魂魄。

所以,明白了以人为主体的雕塑与绘画产生的时代与观念,自然就能理解为何在夏商周时期没有出现的原因,或许还有一种可能性,并非没有,或许未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