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核雕瑞兽八仙(八仙雕刻)

1. 八仙雕刻

1.沙埕铁枝

铁枝俗称“杠”、“阁”,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沙埕渔家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高度一般7至8米高。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改良,沙埕铁枝已从早期的竹、木结构以及人力抬杠演化成将钢管、铁条焊接成枝状后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远看凌空八仙至,近观原是儿童艺。胆大心细何足畏?沙埕铁枝秀高技!”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众多艺术门类精华的沙埕铁枝具有独特的渔家传统风格,是福鼎民俗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2.前岐马灯

前岐马灯是前岐群众独创的民间传统游艺项目,至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虽说都为灯,但它与别的灯类游艺有所不同。

马灯是真灯,造型分为马头、马身两部分,分别绑于表演者的前腹和后腰,就似人在骑马的样子。

马灯的表演者均是十二三岁左右的童男童女(也有年龄更小的),表演时,管弦乐器吹打、民歌传唱与曲艺表演相结合,构成舞美、声乐、戏曲相融汇的绝妙视听效果。和很多民间技艺表演一样,马灯表演时也根据不同的曲调,展示不同的主题。

3.布袋戏

布袋戏是福鼎传统的地方戏剧,起源于福建泉州,明末清初随移民传入闽东,与闽南、台湾布袋戏一脉相承,几百年来,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备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布袋戏因演出使用的戏偶除头、手、足以外,躯体部分均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而得名,又称手指戏、掌中戏。布袋戏结合了地方语言、民间音乐、雕刻、彩绘、刺绣,由掌中操纵戏偶而综合展演。

布袋戏是一代人的印记,它凝聚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又以通俗易懂的唱腔,展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典故,演出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4.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唐末五代流行于福建省,历经宋元明清,传承不辍。清至民国年间,福鼎提线木偶戏曾达到顶峰。

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艺人操纵线长1.6米至3米长的木偶,在戏台上进行表演剧情。

2. 八仙雕刻平面图片

 “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代表着正气和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所以八仙过海经常被雕刻工匠们雕刻成摆件、茶壶或挂牌等,而已“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雕刻过程十分谨慎,不容一丝错误。八仙为主题的收藏品,都是极为稀罕的,如今皆列在博物馆、文物馆、知名富豪收藏家手里等等。在收藏品市场上流通的,仅仅是凤毛麟角。  “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美若艺术品,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在我国八仙壶极珍贵,其中最为罕见的是鎏金纹饰的八仙壶,因为极品鎏金原料稀少与珍贵,同时对于工艺要求十分高,容不得一丝的错误,所以古往今来,“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 极为珍贵,被誉为壶中至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继书画、玉器、钱币之后,八仙鎏金壶日渐成为新的收藏热点。如今,拥有一件真正的“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几乎是所有富豪梦寐以求的藏品。“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极为稀罕,从国际行情来看,“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在近三、四十年都没有跌过。因为存世量少,制造难度极高,即便这两年受市场环境影响,也有30%左右的成长。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 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 不可胜数。  人们见此藏品的八仙,会自然而然会受到八仙的坦荡笑容感染而忘却五浊的烦恼。 宣亦鉴宝专家认为,这“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 的价值难以估量,相信这件“大明宣德”款八仙鎏金壶横空出世,会引起众多大收藏家“重点”关注。而且对于一些富豪来说,同样是梦寐以求的藏品。

3. 八仙雕刻图

现代制品,做工很差,铜锈迹发青蓝白色,层次明显,显然是化学药剂泡过的效果。

雕刻的人物也粗陋不堪。不值钱。真品是明朝宣德年间的。拍卖价671万元。

4. 八仙雕刻寓意

云纹:大多象征高升和如意,是我国传统瑞祥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古代汉族建筑、雕刻、红木家具及各种艺术品上,多为陪衬图案。

云纹形态多样,如四合云、如意云、朵云、流云等,常与龙纹、蝙蝠纹、八仙、八宝组云纹,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古人认为,“云”与“气”实为一体,是生机、灵性、精神以及祥瑞等的载体和象征。

另外,云纹,流动飘逸的曲线,和回转交错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感觉或审美心理的普遍倾向-热衷流动形式之美。

云纹的产生

从形态上看,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在后来云纹的发展中,涡形旋纹始终是云纹演绎的基础及其形态结构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合。

5. 八仙雕刻素描图

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杜甫《饮中八仙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文解释: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十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这首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作者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6. 八仙雕刻图片高大

这件乾隆八仙铜壶高 14cm ,宽 15cm ,重约580g 。该壶采用仿生设计,整个壶身模仿南瓜造型,壶盖上有瓜蒂盖纽,造型生动自然,独具匠心,巧妙的将实用性跟观赏性二者相结合!盖面上有纹饰,凹凸有致。壶身大口,无颈,连接肩部并向外撇,肩上有两圆形耳,与壶柄的圆形末端相扣,壶柄两边末端与上边中间有条形纹;鼓腹上雕刻浮雕,浮雕为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下方绘有海水纹与之结合,一幅“八仙过海”的画面映在眼前,惟妙惟肖!虽然铜壶已有些年代,但八仙浮雕依然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各具特色;壶嘴为一弯流,较短;足部与腹部相连,微微收敛,平底圈足,底部刻方形楷书“乾隆年制”四字。

7. 八仙雕刻屏风

清代家具为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虽然清代档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不多,故从事清代家具研究的学者多是从现存实物中进行分析。清代坐具在造型和结构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清代宫廷坐具的造型趋向于复杂,镶嵌和雕刻大量增多。沈阳故宫珍藏有许多精美的明清椅子,展示出了明清坐具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8、座高52、椅面66×52厘米。造型端庄、凝重,靠背垂直,搭脑呈驼峰式,扶手短、宽、厚,鹅脖细圆、弯曲,可以上承肘压,下适手扶。既显得美观舒适,又无牵强生硬之感,足见制者的匠心。其座面与靠背均镶嵌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透雕“福禄寿喜”图案。此椅引人注目之处在雕嵌上,从扶手到靠背满嵌螺钿,搭脑上嵌一“寿”字篆体图案,外沿有11朵团花。镶大理石圆框上嵌有10个蝙蝠,间隔有不同的寿字图案,雕工均十分美观。靠背左上雕梅雀,栩栩如生,下雕蝠鹿纹,代表着福禄双全。并有嵌螺钿,闪闪发光,点缀成梅花纹,恰到好处。其花泽淡雅,美观大方,雕饰虽繁,不为所累,收到了华丽妍秀、面面生姿的效果。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靠背椅,通高98.7、座高55、椅面65.6×52厘米。搭脑为蝙蝠式,很别致;扶手较宽厚,鹅脖弯曲光滑,带束腰,管脚处有罗锅枨,椅脚为回纹方棱,垂直收足,做工精细,比例适度,给人一种匀称和沉实的感觉。靠背、扶手三镶黑白花大理石,靠背中心处镶有一圆形大理石。大理石也称云石,是在地壳内高温高压下变软,并在所含矿物质发生变化时重新结晶形成。颜色很多,通常有明显的花纹,其石面纹饰,既像汹涌波涛的大海,又像狂风席卷的沙漠。大理石旁边为如意纹,雕刻较深,见棱见角,雕工精致,内容丰富。如意上还雕有猴等图案,所雕如意用紫檀木,其搭脑上木质虽都是红木,但有深、浅色之分。看出此椅用料较节省,并掺有其它硬杂木,是典型的京作。扶手下雕有葫芦纹,并镶有小长方形大理石,非常优美;靠背所镶圆框上嵌满螺钿,图案为暗八仙纹。所雕如意及搭脑上所刻的蝙蝠上都嵌有五彩螺钿。

清 红木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大理石靠背椅,通高102.5、座高49.5、椅面69×50.4厘米。搭脑呈灵芝式。椅角呈“爪抓球式”。垂直收足,靠背镶圆形大理石,上面分别刻着“晚山碧云”和“寒谷积雪”。其天然图案既像夜晚的白云,又像寒冷的山谷里堆积的厚厚白雪,宛然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扶手及靠背均透雕灵芝花纹,其上雕灵芝图案,以折枝花和联朵的形式,象征起死回生的功效,喻意着坐椅能无疾去病。此椅为典型的“广作”;表现为用料粗硕,雕刻较浅,转折比较灵活,雕工细致,造型讲究奢华和繁复。

清 红木透雕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亦称硬太师椅。通高109.5、座高50、座面64×48厘米。搭脑呈“桥梁式”,扶手呈弯曲状,中凹旁凸,并向下顺斜,适合人体;带束腰,腿外撇。榫卯十分紧密、牢固,整体造型十分优美;木质纹理裸露,木形呈圆木棍式,柔滑,圆润,简练,凝重。靠背镶圆形大理石,靠背和扶手均雕葡萄纹。早在宋代,曾出现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十分特别的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即称为太师椅。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据传太师秦桧坐在交椅上,因仰头时无意中将头巾坠落,官员吴渊立即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椅靠上。太师椅由此产生,传开。不久,朝臣都用这种交椅以仰首而寝。明代太师椅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椅背、扶手呈圈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造型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完全脱离了追求舒适的初衷,而趋向于尊严。

清 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紫檀木浮雕靠背椅,通高119、座面80×52、座高36厘米。紫檀木是“木中之王”,多无大器。因此,此椅比较珍贵。此椅造型别致,靠背有背倾角,呈三屏风式,中高侧低。搭脑后仰、柔软、顺滑,扶手为屏板式,里外部皆浮雕串枝花,形象生动细致,雕刻技法成熟,圆润浑厚,不露刀锋,制作极精。座面下带束腰,三弯腿下带托泥,屏板、腿、牙饰浮雕卷草纹。扶手所用檀木颜色要比靠背、座面和腿处深。

清 紫檀木浮雕靠背椅

清代圈椅,高103、宽72.5厘米。靠背刻有一个篆书“寿”字,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坐具的榫卯结构,做法巧妙,牢固耐用。此椅在高度上比明式坐椅有所下降,以适合人们使用,这较明式更为实用。做工是比较精致的,造型也较美观。

清 圈椅

清代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5、座宽66.3厘米。靠背透雕图案:由两如意环抱着松树、翠竹,再加上以五彩螺钿形成的梅花,构成三友图;搭脑上还有用五彩螺钿镶嵌成相对而飞的蝴蝶。扶手里向单面雕刻花纹并镶嵌大理石,座面镶有方形大理石,束腰下鼓牙面上镶嵌有螺钿缠枝花纹;足饰回纹。

清 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高104.7、宽66厘米。椅座和靠背都镶有黑白花大理石,围板及腿部分满嵌螺钿;扶手框中为浮雕“喜上眉梢”纹。带束腰,罗锅枨。搭脑为双峰式,中心处镶嵌有五彩螺钿,图案为两支蝙蝠环绕在一个团寿字周围,两旁螺钿梅雀图。靠背镶嵌圆大理石。圆框上面镶嵌有22个寿字变体图案。椅面镶着方形大理石,两侧雕刻着双鹿、梅花和喜鹊,形成一个福禄寿喜的图案。座椅的前面满嵌五彩螺钿,图案为梅枝、梅花。两腿的花牙处中心嵌有12朵梅花,两侧为两只喜鹊的传统吉祥纹样。古人以喜鹊为喜的象征,唐宋时期即有此风俗。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铁梨木家具的存世数量不算少,但在家具家族中的地位一直很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清 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1、宽65.7厘米。座面镶嵌长方形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镶有圆形黑白花大理石,扶手雕花篮,雕刻与镶嵌组成福禄寿喜如意纹,方腿加管脚枨,回纹方足。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0、座宽65.5厘米。扶手雕梅花,四腿顶端浮雕兽头,足作兽爪按球状。红木坚硬、致密,原色浅红,年久经空气氧化,逐渐变深,似黑里透红略呈紫,年轮纹呈直纹。红木坐椅,明代即有,清代较多,以广作为最好,俗称“彻红木”。清代红木坐椅数量较多,这是由于红木具有庄重的材色,是清代坐椅追求的理想材料。红木生长在中国广东、云南及东南亚,尤其是印度为主要产地。红木家具一般被认为始于明代,到了清代才大量生产。所以,从总体上说,红木家具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家具特色,在造型艺术上绝大多数属于清式范畴。用量粗大、形体厚重、线形强烈、结构繁复,呈现出一种与明式迥然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时代风貌。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通高105.5、座高50.6、宽66.2、厚50厘米。靠背雕有灵芝纹饰,镶嵌有圆广石;扶手及框内雕有灵芝纹,椅足饰卷云纹。清代家具风格十分注重装饰,家具镶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清代统治者来自于游牧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满族人性格豪放,喜欢华丽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而繁缛的镶嵌更能符合他们对审美的要求。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和极端颓靡的思想意识下,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也使这一时期的镶嵌艺术达到了顶峰。家具镶嵌的材料如大理石、贝壳等,日益丰富,多样化,后期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镶嵌艺术达到了家具史上的最高峰。

清 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通高104、座高51、宽63.5、厚50厘米。座椅的靠背镶有白色大理石,镂空流云、蝙蝠、盘肠,扶手镂空汉瓦,篆书“延年益寿”四字。一个时代的文学与绘画艺术也会对当时的家具镶嵌有一定的影响。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自魏晋以后,他们就倡导脱俗遁世、修身养性等思想,山水题材的图案体现了文人退隐山林、亲近大自然的想法。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图案则是文人雅趣的反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时家具镶嵌图案风格的形成。所谓“写意”的风格就是不追求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美,即根据抒发自我情感的需要对自然物的剪裁,以突出人的主观情感,张扬个性。在风格上追求“气韵生动”,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家具镶嵌图案的设计。诸如此类的美学观点被工匠们理解和吸收,就影响了清代镶嵌装饰的风格。

清 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

清代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通高107、座高48、宽100厘米。红木边里外部兰漆地浮雕山水花纹,球形足,牙浮雕卷云纹。边嵌檀木,是清式坐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清 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高112、宽67厘米。在座椅的靠背中,有透雕嵌螺钿的“福、禄、寿、如意”图案,扶手内镶有云石浮雕葫芦;椅面镶长方形大理石。清康乾盛世为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具制作继承了明代家具结构上的传统做法,但造型却很复杂,风格大变,趋向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装饰繁琐。从大量的现存清代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具追求的是庄严、富丽、豪华的风格。而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注重装饰。镶嵌的效果尤为突出。可以说,到了清代,由于追求富丽堂皇风格的需要,而促进了螺钿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螺钿家具的鼎盛时期。

清 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

清代红雕漆云龙靠背椅,通高90.5、宽59.5厘米。靠背呈三屏风式,托首如意式,雕有“吉庆有余”、“八吉祥”等图案;余处雕花、云、万蝠纹。清代宫廷的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不变形的特点。

清 红雕漆云龙靠背椅

清代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通高97.5、宽62厘米。搭脑为双峰式浮雕蝙蝠。靠背透雕团寿字,属文字类的装饰图案。清代家具上经常镶嵌有吉祥文字和诗文,常见到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等。还有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组成的“百福”、“百寿”、“百禄”、“百喜”图,诗文主要是镌刻一些名人或书法家的作品。这些文字类图案常作为家具装饰与家具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与家具艺术相应相生,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清 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通高100、座高50、座宽66厘米。座椅的靠背镶嵌有圆形的大理石,两侧透雕竹纹,左右扶手雕有玉兰花卉。搭脑为马鞍式。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竹子寓意平安。

清 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

从大量的传世家具中可以看出,用大理石镶嵌的家具是非常之多。而且南北通用,范围非常广泛,是清代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在家具上镶嵌较大面积的理石是广作的特点之一。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炎热,是气温较高地区,人们喜欢用大理石作为家具镶嵌材料。在椅的座和靠背等主要部分镶以晶莹冰洁、纹理秀美的大理石,在色彩上不仅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也使坐具显得雍贵华美。使用时,冰洁的大理石给人以清凉舒适感,加上大理石花纹变化万千、奇妙异常,使观者遐想连连。从纹饰上看,京作家具较其它地区又独具风格。它从皇家收藏的古代玉器、铜器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

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发展的更加广泛了。明代多雕刻螭虎龙,而清代则以龙纹最为常见,其它还有螭纹、兽面纹、勾卷云纹等。根据家具造型的不同特点,而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纹饰,显示出各式古香、文静典雅的艺术形象。

8. 八仙雕刻桌子

八仙桌配条凳不配椅子。八仙桌是我国很多地区民间家庭用于吃饭的餐桌,一套八仙桌的标配是一张9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木桌子加4条90厘米长的条凳。使用时4条条凳放在桌子四面,每条凳子坐2人,共计坐8人。在原來生活条件不好的年代,哪家有一套标准的八仙桌,哪怕是未上漆的清水桌,那必然会受到左邻右舍的十分羡慕和称道,有大小事情都会相互借了使用。因此在当时八仙桌是很多家庭的追求的目标之一,可以说,八仙桌其实也承载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历史见证。

9. 八仙雕刻摔碎了

茄楠则是明代开始视为最高等级的沉香。 茄楠木一品当朝如意形似长条,中间拱起头端上翘呈灵芝形。头面正中雕一坐式寿星,一手持桃,一手持如意。寿星两侧和如意柄面雕刻八仙,参差错落掩映于松云之间。

10. 八仙雕刻图片大全图片

明朝后期,八仙过海出自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从那以后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由于八仙过海寓意本领高强长生不死,所以常作为祝寿和迁居迁官的贺礼,铜刻出自明朝后期,在民国比较盛行,原因是清朝后期经济财富分化严重,再加上封建奴隶制度的影响,所以作为国家经济储备的黄铜在达官贵人眼中等同泥土,因此送礼的时候有讲究的都会用金属雕刻。

等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人员更迭土地流失,再加上纸钞发行,黄铜已经跌落尘埃,所以百姓也会打造八仙铜雕送给亲友,寓意平安长寿。所以说八仙铜刻起源明朝,发展清末,盛行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