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区宏骥核雕加工厂(徐水雕刻)
1. 徐水雕刻
保定市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多个非遗小镇。以下是其中的三个非遗小镇:
1. **涞源县楼煤村:** 涞源县楼煤村位于保定市涞源县,被誉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楼煤村著名的非遗项目包括楼煤龙灯、楼煤奇石雕刻等。
2. **徐水区故城镇:** 徐水区故城镇以保定民间八大坛子艺术而闻名。这些坛子是大型木雕工艺品,展示了保定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故城镇还有其他非遗项目,如冠南麦秆画、木偶戏等。
3. **曲阳县金丝皮影小镇:** 曲阳县金丝皮影小镇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生产的皮影制品以精湛的刻画和精美的装饰著称。在金丝皮影小镇上,你可以观看皮影戏表演,了解皮影戏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这是保定市部分非遗小镇的介绍,每个非遗小镇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手工艺项目。如果你对这些非遗项目感兴趣,可以前往各个非遗小镇参观体验,了解更多关于保定市的非遗文化。
2. 徐水地标建筑
有潇河。
潇河是榆次标志性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太行山西麓的昔阳县活尚乡马道岭。经寿阳一直朝西向榆次境内奔腾而来,在清徐县马村入汾河,全长127公里。在榆次境内和涂河合流后,继续向西朝榆次城垣缓缓而来,在城东大东关一带由于受城垣的阻挠而拐了一个弯,然后一直向西南方向流去。在拐弯的地方,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于此,内弯便形成了一片肥沃平坦的土地。外弯却由于流速急喘,冲刷下一个大水潭。每年汛期来临时,河水在湾里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汛期过后枯水期来临,涓涓的细流在这潭里汇集成一片广袤的水域。盛夏之际这儿碧波连天,清漪脉脉,水清带绿,芦苇青青。这时燕飞鱼跃,湖光掠影,好一派湖光水色。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潇河拐弯的地方就有一棵槐树破土而出,奇怪的是自幼苗出土以来,三根树丫便互相依偎而团抱在一起,好像一母三胞胎的亲兄弟枝枝相连,盘根错节地缠绵在一起,许多年之后才各自长出自己的分又,所以老百姓称这地方叫“三茇(bá)槐树”。
3. 徐水小学雕像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提到“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唐山评剧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5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解放前,滦南县境内的居民生活比较贫困,本县地近京城,受京都影响,县境乃“文学之邦,士大夫揖让进退,皆彬彬有礼,重然诺,尚气节,文字朴茂……”(《滦县志·序》),风气开化,民间文学发达。皮影、大鼓书、秧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谚、民间故事也繁茂优美。勤劳勇敢的滦南人,依岁时风俗,各村多有唱影、说书、扭秧歌、演大戏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人们赏心悦目,养成了对艺术的爱好。莲花落作为乞食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经过单口对口莲花落、拆出莲花落、唐山落子等阶段,逐步发展成评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5、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徐水文化
徐水东三镇安置区是在河北省徐水县东部建设的安置区,旨在解决当地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安置区主要分为三个镇:张家庄镇、马村镇、韩村镇,占地面积约为22.6平方公里。安置区规划了多个功能区,包括住宅区、服务区、商业区、教育区、体育休闲区、辅助设施区等。目前,住宅区已经有一批居民入住,商业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也正在建设中。安置区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包括石化、钢铁、机械等,吸引了多家龙头企业入驻,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注重生态环保和文化保护,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
5. 徐水文物古迹
保定徐水区
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6. 徐水标志性建筑
河北人
是保定市瑞持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法人,成立于2017年04月28日,注册地位于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田村铺村,法定代表人为王云启。
7. 徐水古迹遗址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遂城镇的邮编是:072557。 遂城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徐水区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古镇,文化积淀沉厚,文物古迹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