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真迹下落何方?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力作,历来被公认为是“书圣”的巅峰之作,“天下三大行书”之首,故而《兰亭集序》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件艺术品本身,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典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之一。
传唐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被公认为是摹写得最为精美的《兰亭序》
然而,自东晋以来千余年过去,王羲之的亲笔墨迹已然只字无存。现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上都是后世的勾摹、临写和刻拓之作,《兰亭集序》也不例外。现存《兰亭序》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认为是唐代冯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个临摹本。而即使是摹本,也未必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亲笔,更有可能是出于专业的工匠之手。那么,这件稀世名作究竟下落何方呢?
传唐阎立本绘《萧翼赚兰亭图》,记述了萧翼取得《兰亭序》的过程
《兰亭序》毕竟只是一件书法作品,正史对其少有记载。唐宋时代的相关文献记载,在记述《兰亭序》真迹的流传过程上情节内容颇有异同,但在结局上比较一致,那就是《兰亭序》真迹经过种种周折,最终成为唐太宗众多王羲之收藏之一,后来陪葬于昭陵。真迹陪葬入昭陵的说法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出入不大,反映了唐代以来人们的普遍看法。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兰亭序》是否真的陪葬昭陵,或者被陪葬的《兰亭序》是否为非真迹的摹本等,都充满疑问。
然而《兰亭序》真迹殉葬入昭陵后,又有一次变故,那就是五代时期昭陵遭遇了盗掘。宋欧阳修的著作《五代史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记载,五代中的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时,军阀温韬曾经盗掘昭陵。文献记载所盗物品中并未提及《兰亭序》,但从记载来看,《兰亭序》恐怕不能幸免于难。
唐昭陵
那么欧阳修的记载来源于何处呢?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得源头出自五代隐士郑玄素。温韬盗陵一事,所有文献都表示出自郑玄素之口。据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十六《郑玄素传》记载,郑玄素是温韬的外甥,曾跟随温韬盗掘昭陵,从温韬处得到钟繇和王羲之的墨迹,但并没有说到是否包括《兰亭序》。有一种说法是郑玄素自述曾见到《兰亭序》真迹,但这是不是郑玄素的自夸自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
自此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关《兰亭序》“真迹”的记载。总而言之,《兰亭集序》被殉葬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但五代时期昭陵被温韬盗掘,温韬的侄子郑玄素参与了这次盗墓并将这次盗墓的情况散布了出去,但最终是否盗掘出了《兰亭序》以及《兰亭序》下落如何,已经不可考证,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谜团。
参考文献
祁小春:《<兰亭序>真迹下落考》
提起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东晋有个绕不开的名人——“书圣”王羲之。其代表作品《兰亭序》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传颂。然而,现在不但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临本,其真迹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他赴入仕途后,成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给人以静美之感,被人惊叹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兰亭序》便是最好证明。
其实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是偶然的神来之笔。据悉,在东晋时期有个特别的习俗: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必须要到河边聚会,一方面增进情谊,另一方面消除灾难。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兰亭组织了一次户外交游,结果当时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熟悉到场。众才子佳人饮酒作诗,好不快活。酒过三巡,众人诗兴大发,纷纷衔觞赋诗。事后有人提议把今日所作的37首诗汇编成册,众人于是一致力推王羲之书写一首《兰亭序》。
王羲之也不谦让,铺纸挥毫,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一气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再来抄写,却发现无论如何写,都无法超越昨天的草稿的“高度”。 居然无一相同,各有不同的体态和美感。宋代书法家米芾称赞地说了9个字:此真乃天下第一行书。
而王羲之自知这是自己的巅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于是把他当作传家宝,赠予儿子王献之。
8年后,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不知怎么过,从他儿子手上“辗转”到了他的小舅子郗昙手上。据悉,郗县死后,甚至还把《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带入了他的墓中。
就这样,《兰亭序》暂时“消失”了。与此同时,王羲之的其它墨宝也经历了三大劫难。
首先,来看第一劫。原来,在东晋末年时,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是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迹,后来,桓玄妄图篡位失败,在逃亡路上,他竟将所有收集来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一并投江销毁,可以说王羲之的真迹经此损失大半。
其次,来看第二劫。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级发烧友——是梁武帝萧衍。据史书记载,梁武帝穷一生之力,一共收集了78帙767卷老王的墨宝。
梁武帝,还曾让人把王羲之的字编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所有的努力都毁在他的子孙手里。公元544年,西魏围城,南梁的梁元帝开城投降,投降之前,梁元帝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纵火将梁武帝所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的书法尽数焚毁。
经过这两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后,王羲之留在世上的真迹已是屈指可数了。
再次,来看第三劫。据悉,到了北宋时,宫中也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墨宝,然而,后来随着北宋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带着宫里的大批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宝,都被金军一起掳走,至此,世上几乎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
而在王羲之的墨宝越来越稀少,越来越成为珍宝之藏品时,在地下沉睡二百年的《兰亭序》又重现于世,引发轩然大波。也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军士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不示人。几经周折,公元565年,陈国之主陈伯茂得到了《兰亭序》。然而,三年后,陈伯茂死于宫廷政变,他被其叔叔陈顼杀死后,《兰亭序》再次消失。
到了唐朝唐太宗时期,他非常热衷于书法,而当时市面上的王羲之真迹已经不多了。唐太宗一方面重金求购真迹,重金之下一共有2290卷,并且在每一张书法真迹上,加印上了“贞观”小印。另一方面,他经过多方努力,打探到《兰亭序》在一个智永和尚的手上。他多次索求不成,于是派人从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骗来了《兰亭序》真迹。
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兰亭序》先后出现了多个摹本,其中又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首,质量最高。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唐太宗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后来,唐太宗在驾崩前,吩咐自己的儿子唐高宗,要把《兰亭序》垫在他自己脑袋下,陪着一起下葬。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
三百年后唐末五代风波再起,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干了件令人发指的事——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真迹之谜再次传的神乎其神。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一是有人认为《兰亭序》的真迹并没有埋在唐太宗的墓里,因为在温韬的盗墓笔记里,却并没有出现《兰亭序》的名字。而《兰亭序》的真迹其实被唐高宗自己私藏了起来,后来被安放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同时,据乾陵周围的老百姓说,《兰亭序》真迹后来为武则天所得,武则天是否真的将《兰亭序》带进乾陵或是传给子孙后代就不得而知了。
二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兰亭序》,私自藏了起来。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从此《兰亭序》的真迹流落民间。
三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在墓室里的隐秘之处。
总之,就这样《兰亭序》真迹去向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待解之谜团。而有专家认为,只有等时机成熟,正式发掘昭陵和乾陵之后,真相便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