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玉雕新题材(玉雕题材道家)

1. 玉雕题材道家

寓意完美结合

   阴阳鱼也称“太极图”(注意,不是韩国国旗上的那种)。它是反应我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思想的一种象征性符号,由图形上看,由黑白两个鱼形图案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喻示着阴阳(按现在的哲学名词,“阴阳”可以理解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的基本道理;

2. 玉雕题材道家还是佛家

明代玉雕人物表现形象广泛,有神 仙、寿星、佛教人物、道教人物、刘海、高 士、仙女、胡人、童子等,一般头大、脸 长、鼻小,阴线刻画细部。其中寿星和佛教 人物占了很大比例,其形态非常生动。明 代的玉雕童子多仿宋代的持荷童子。

3. 道教玉石雕刻

帝钟:亦称三清铃、法铃、法钟。道士行仪时的法器。帝钟有手柄柄端称“剑”,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征,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钟有降神、驱魔的作用。法师施法时以单手持柄摇动,其叮呤叮呤的声音意为“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木鱼:木质法器又称木鼓。道教行仪时用以敲击节奏以控制诵经速度。由于鱼昼夜都不合眼,所以把木头雕刻成鱼形藉以警戒修行者应昼夜思道切勿懈怠。木鱼样式和大小有多种:小木鱼可握在手中敲打;大木鱼通常放在经案旁边。

鼓:皮面木质法器有圆筒形、扁圆形,大小两种。道观早晨开静、晚上止静时均有击鼓为号者。小鼓在行仪时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声有通神辟邪的作用。道教击鼓十分讲究手法多样,既能模拟“风云雷雨”,又能配合经韵板眼,谓之“花点”。

如意:行仪时高功(主持仪式的法师)的法器。由玉、木、骨等雕制。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彩形或灵芝形,中央一点呈圆形。三点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征一心尊三宝(道宝、经宝、师宝)。相传如意为黄帝战蚩尤之兵器,具有辟众魔、宣宝经之法力。现今道教行仪时只有高功可以手持如意。

磬:铜质钵盂状法器。道教行仪时击磬以通报神灵、消灾解厄。香客叩拜神灵值殿,道士击磬以示通报;在道场诵经时击磬以控制科仪程序。

引磬:铜质法器又名手磬。其形似小碗底部连以木柄以便携持。行走诵念时敲击磬边其清脆之声用以引导、控制行仪的速度,故名引磬。

水盂:道坛法器。即:水碗、清水碗。用以盛装法水(甘露)。古为竹制品,今多为铜制。有的形如茶杯,杯口略大,杯身周围绘有“五岳真形图”;有的状如饭碗状的水盂,杯口略窄。高功法师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执杨柳枝沾取盂中法水,遍洒法坛以示净坛。

铛:又称单音、铜鼓,俗称铛子。形为直径约十公分的小铜锣悬于木框上敲击出声。如果有多面小锣悬挂于同一框上敲击演奏,则称为“云锣”、“云璈”。

铙钹:亦称钹、铜盘。由两片圆形的铜板组成,其中央的隆起部份有绳或布条系结起来。行仪时道士双手各持一片合击发声。铙钹之声可迎送神将驱赶妖魔。行仪时铙钹通常和铛配合使用。

令旗:道教法坛上道士用以发号施令的旗子。旗面为青、红、黄、白、黑五色代表五行,并镶以齿状色边,配有飘带一条,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有:“令”或“敕召万神”等字。

幢幡:法坛仪仗常用法器。幢、幡的区分在于:幢顶有盖并有执杆可以手持;幡顶无盖有手持者亦有悬挂于神像两侧。法坛设置幢幡主要用于盟天告地、昭真召灵。

朝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原是古代朝廷上官员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在道教法坛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师向帝尊奏告;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于胸前以表尊敬。

法尺:坛场法器有木尺和铁尺两种:木尺多为金色或红色两面均有刻度并雕有葫芦等吉祥图;铁尺不带刻度和图案。另有天蓬尺形为四棱,各面分别刻有日月、二十八星宿等星象图案及天蓬元帅圣号,以示天蓬神的辟邪力量。道教认为法尺具有辟邪除魔的力量。

法剑:坛场法器即:宝剑、令剑、七星剑。法剑是道士施法的法器,具有斩妖诛魔的法力。科仪中念咒语、噀水、洒净、焚符等节次多以法剑相配合。法剑有金属和木制两种:金属剑的剑身两面各镶有北斗七星图案,剑柄则刻有龙、符图案;桃木剑的剑身亦刻有符咒。

法印:道士上奏天廷文书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坛上使用的青词、表章、意文、榜檄、符箓多盖法印以象征神灵的嘉持和颁行。质料有木质、石质、青铜等。印文多为仙圣的尊号或法坛的名称。文字通常呈篆体或符箓,非一般人可识读。

令牌:又称雷令、五雷号令牌。源于古时军队的虎符。有金属或木质多种。令牌的正面一般有“五雷号令”,背面有“总召万灵”等字样,两侧刻二十八星宿名称。令牌上圆下方象征天地,是道教法坛上用以召集神将、差遣神灵的法器,亦有辟恶驱邪的作用。

手炉:道坛法器。即:有柄的香炉。用手持炉故称手炉。古代灌献之礼用圭瓒瓒的形状像盘内盛放祭酒。手柄像圭执柄以行灌献之礼,手炉即源于此。道教仪式有上炉香,科仪法师执手炉燃香以行祭。

4. 玉雕题材道家是什么

古代神兽是以两仪二圣(太阳烛照,太阴幽荧)与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皆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 古代神兽来源于中国神话传说,在现实中大多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这些神兽常出现于传统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中文名

古代神兽

外文名

Ancient animal

来 源

神话传说

地 区

中国

出现

于传统建筑中

两仪二圣

古代神兽

太阳烛照与 太阴幽荧在现代 活态 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 太阳烛照的少数活跃只有一些古籍善本以及一些 青铜器当中的零星记载,至于 太阴幽荧的记载更加稀少,只有极少数出土的 青铜器上有些铭文记述,这对于 神话学界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遗憾了。

太阳烛照

太阳 烛照是古代神话中, 两仪中的 绝对 至阳气与太阳之精共同所化的 圣兽,为 宇宙 诸天中最强大尊贵的圣兽,曾被称作 圣神。

烛照的外貌是一个巨大的黑色球体,有人认为烛照造化万物。众所周知,烛照就是太阳,太阳烛照,与 太阴幽荧共同化生 四象圣兽。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阳烛照即山海经 烛龙传说在民间的神话变种。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

也有学者认为烛照的黑色球体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 太阳黑子的佐证,并认为烛照是先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印象。

更多的人认为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阳崇拜结合古 创世神话后的 自然崇拜。

太阴幽荧

太阴幽荧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由 两仪中的 先天 至阴气与 太阴之精共同所化的 圣兽,为 宇宙 诸天中仅次于太阳烛照的圣兽。与太阳烛照不同的是,虽然太阴幽荧也曾被称作 圣神,但更多的记载将其称作往圣。

幽荧的外貌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白色的中空圆环,太阴幽荧代表的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星辰,人类夜晚的守望者—— 月亮。与 太阳 烛照共同化生 四象圣兽。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阴幽荧其实是嫦娥神话在民间的变种。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这与太阳烛照的遭遇可以说颇为相似。

也有学者认为白色圆环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月面环形山的佐证,并认为幽荧是先民对月中环的神话印象。

更多的学者认为太阴幽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对月亮的崇拜结合古创世神话后的 自然崇拜。

据一些人的考证,太阴幽荧的光环形象也有可能来源于先民对月亮造成的日全食的崇拜。

天之四灵

青龙

古代神兽

在中国, 龙是神物,也是 皇帝的象征,而青龙则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神兽,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于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又有龙性淫的说法,和牛交时生 麒麟,但实际上,早在《淮南子》中就已说明麒麟为 应龙之孙。

白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白虎是西方保护神、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古代神兽-白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所组成。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

代表的季节是秋季,根据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秋季为肃杀的季节,而且处决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说的秋后问斩。

所以白虎主杀,被认为是杀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转世的,例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很多与军事有关的地方和事物都以白虎命名,例如:象征军队指挥权的虎符,象征威势的白虎旗,水浒传中林冲误入的军机要地白虎节堂等。

朱雀

朱雀是四灵之一传统文化中的 四象之一,《三辅黄图》所谓的“ 天之四灵”之一。

从殷商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炎帝与 南方七宿的神兽,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朱雀。,而 五行学说开始兴起之后,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 丙丁与夏季。

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朱雀与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且作为 天之四灵与 四方 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礼记 四灵之一的凤凰更加尊贵。亓鑫铭所著《 泛亚论》称古 越国以朱雀为 图腾。

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华人在翻译与认知上也有把不死鸟当成朱雀的情况。

事实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并没有朱雀会浴火重生的说法,凤凰涅槃也只是郭沫若先生借鉴西方 不死鸟的传说所创作的诗词而已。现代有些人会认为朱雀是凤凰的一种,然而事实上作为天之四灵之一的朱雀从来不是《礼记》四灵之一凤凰。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或龟蛇),代表的季节是冬季。

(一)玄武乃龟蛇。

古代神兽

《 经稗》:“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

《楚辞·远游》:“时暧(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二)“玄武”天龟。

《礼记·曲礼(上)》云:“玄武,龟也,龟有甲,能御侮用也。”

《周礼》云龟:“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其色,天龟玄,所谓玄武是也。”

(三)玄武为龟与蛇。《左传》:“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

礼记四灵

古代神兽

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应龙的后代,与凤、龟、龙在 礼记中被称为“ 四灵”。

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文》:“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兽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鹿,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因而被称为"仁兽" 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亦称为丹鸟、 鹍鸡等。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 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 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意思是山中有一种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羲”字的形状,背部的花纹是“礼”字的形状,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腹部的花纹是“信”字的形状。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是祥鸟。

孔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凤凰的原型。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是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山海经.西次四经》:“崦嵫之山.....其阳多龟。”

《古小说钩沈》辑 《玄中记》云:“千岁之龟,能与人语。”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云:“千岁灵龟......剔取其甲,火炙捣服....尽一具,寿千岁。”此则 龟之灵异。

四凶介绍

梼杌

古代神兽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 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梼杌是 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 傲狠, 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穷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 牛,蝟毛,名曰 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 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四凶之一,用来形容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背信弃义之人。《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 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 饕餮。

附:狍鴞:《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混沌

《 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了的混沌。它 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六腑,且德行极坏,遇着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

神兽介绍

应龙

古代神兽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 龙,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与夸父而成为功臣。 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 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 蚩尤与 夸父, 不得复上, 故下数旱。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鲲鹏

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 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陆吾

陆吾,昆吾神兽,身如白虎,有九首。相传是西昆仑山西王母娘娘的守门神兽,上古天帝时期曾是天帝看守天宫宝库的神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白泽

白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 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 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祥瑞之兽

黄鸟

古代神兽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另注:帝即天帝,药指神仙药,即长生不死 药。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 ,食之不妒。黄鸟栖息于轩辕山,形像枭,头白色。相传,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产生妒忌心理。

獬豸

獬豸,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 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雄为貔,雌为貅。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貔貅的体色是根据吞噬金银珠宝种类来呈现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 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角端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兽则麒麟角端。”郭 璞注:“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又《宋书.符瑞志》云:“角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盖*白泽兽之类。清王士祯《陇蜀馀闻》云:“角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

勾陈

勾陈,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 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

《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也…”上史书上所记“句陈,勾陈,钩陈”,均为“勾陈”。《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均作:句四星。正史中《晋书·天文志》开始作“钩陈六星”,但是一些保留下来的纬书中已经有作“钩陈六星”之说,也就是说在后汉时出现六星之说了

马交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 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金蟾

金蟾又称三足金蟾,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

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铅。古代有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 户县阿姑泉欢乐谷)修道,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后来中国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 传说。释义:“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 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 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蟾。”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当康。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乘黄

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呲铁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 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腓腓

腓腓又作胐胐,读音都为(fěi fěi),中国古代野兽,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

青牛

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老子 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索隐引 汉 刘向《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二折:“说杀你驾青牛,乘赤鲤,骖白鹿,骑黄鹤,怎如俺这 宝马雕鞍最好。”

火鼠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火山是指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 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甪端

甪端,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 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赤鱬

赤鱬(chìrú)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 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夔牛

夔牛(kuí),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 黄帝依照 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夔龙又称且角龙。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天马

中国的天马神话形象,奔腾的骏马,无角无双翼。为表现其“天 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体现天马可以腾云驾雾。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

天狗

天狗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如文中所述,天狗是种像狐狸而头部白色的动物,并是御凶的吉兽,很可能是某种古代哺乳类动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史记·天官》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翻羽

是中国古代神兽的一种。翻羽,又名绿耳,行越飞禽。昆仑 八骏之一,曾经载周穆王至昆仑山见西王母。后称“天子八骏”。 穆天子传》∶「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即后世所谓之天马。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传说能日行万里(一说三万里)。八马名具体说法不一,主要有: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见《穆天子传》卷一)

冉遗鱼

冉遗鱼,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释义: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的眼睛,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

《山海经·西山经》: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刚山尾再向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英鞮山。山上是茂密的漆树林,山下多黄金、美玉。山中的飞鸟走兽全都是白色的。涴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于陵羊之泽。水中盛产 冉遗鱼,鱼身蛇头,六只足,耳朵像马耳。吃了这种鱼可以防御凶事,使人不眯。

横公鱼

横公鱼,《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生于 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 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远飞鸡

《洞冥记》有载:“中国古代神兽一种,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据信是鸽子的异种)”

何罗鱼

何罗鱼,传说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一说其原型为章鱼。

灭蒙鸟

《山海经》载: 灭蒙鸟在鸡胸国的北部,鸟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红色的。灭蒙鸟就是孟鸟。秦的先人,是帝颛顼的孙女,名叫修。女修在织补时,有一只玄鸟生了个卵,女修吃了下去,生了个儿子取名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少华。少华又生了大费,大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廉,便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便是费氏。大廉的玄孙孟戏、仲衍,都是身子像鸟,但会说人的语言;因此他们是灭蒙鸟的国民,但是他们没有留下子嗣。从古到今都有人类起源于飞鸟的说法,而飞鸟来自源海洋鱼类的演化。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 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 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比翼鸟

比翼鸟,又名鹣鹣、鹣鲽、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 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山海经》亦云:“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

《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比翼鸟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它是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后世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 施翮起 高翔。”

唐白居易《长庆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重明鸟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 ,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

九尾狐

九尾狐在神话传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所谓青丘之国以及涂山氏所言都是九尾狐。

九尾狐,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 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亚洲地区。《 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

5. 玉雕题材道家有哪些

貔貅的分类

貔貅(拼音:pí xiū)别称“ 辟邪、 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 瑞兽。

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

貅在古代有两种,分别是单角貔貅和双角貔貅,有人说单、双角区别公(为貔)母(为貅),还有人说是区别善恶,总之是有单角貔貅的,而今多数都是单角貔貅,已经很难看到双角貔貅了。

貔貅兽由于是神话中的动物,所以没有真正的形象可作依据,只能凭画师及艺术工作者凭空想象,因此怪兽形象各异,千奇百态。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

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曲。玉雕的貔貅一般采用卧姿,有口衔着玉钱的,也有趴在玉钱上的。人们喜欢用红线拴住貔貅口里的玉钱,或是将绳子拴在貔貅的尾巴上,用来佩带和把玩。

6. 道家玉器

 1、彼岸花

  

  传说中彼岸花是一种生长在黄泉路上的花朵,所以阴气十足,而且经常与鬼魂联系在一起,能够将死去的人引去地狱。据说这种花还有一种魔力,就是能够唤醒前世的记忆,但如果不能掌控这种力量的话,会将你生生世世的记忆全部觉醒,最终受不了而成为白痴。

  

  2、陪葬玉器

  

  虽然我们都说玉器可以养人,但是有一种玉器我们是不能够接触的。那就是陪葬玉器,因为陪葬玉器就是给死人陪葬用的,本身就带着很重的阴气,如果大家长期的与之接触的话,保不齐会受到陪葬玉器阴气的影响,其运势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建议陪葬玉器不要收藏。

  

  3、法器

  

  在中国古代赶尸的行当中,法器是使用的比较多的,而且为了纪念或者是为了文化,这些法器也都被遗留了下来。如果只是作为观赏价值的话,那么这些法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人要选择收藏这些法器的话那就不行了,因为这些法器上面的阴气很重,不适合用来收藏。

  

  4、水流

  

  在风水中,水是代表着富裕的意思。所以在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将水的流向向门口的话,代表的就是将家中的财气、运气都流走,如果水流方向是向内的话,就代表着把外界的财富都进入家中。那么流水的方向最好是主卧室的方向,卧室内是不能够摆放“万马奔腾、猛虎下山等类似作品的,因为容易影响夫妻的和谐。

  

  5、动物头骨

  

  有一些人很喜欢收集动物头骨和嘎巴拉之类的有点邪性的物件摆在家里,但却很少有人能驾驭得了它们。动物骨头和人骨自身会散发出比较强的煞气,一般人是抵挡不住这股煞气的,长期如此会 让自己噩梦缠身,影响自身健康,所以千万不要在外随意购买此类工艺品或者旅游艺术品,即便现在很少了,但是搞不好自己也能中招,毕竟太难判断。

  

  6、破衣服

  

  衣服在民俗文化里面有“衣禄”之意,古时候出家人都是穿破烂衣服的,代表身无隔夜钱。另外,乞丐的衣服也破破烂烂,代表要到处乞讨,流浪街头。如果衣服破烂不能穿了,一定要赶紧丢掉或裁成诸如抹布之类的可利用物品。

  

  7、多余的镜子

  

  镜子在风水当中属于阴寒容易会招邪类物品,若家中镜子太多则会造成夫妻耗财,也就是指这对夫妻很奢侈、很浮华,不要的东西买一大堆,那他们的支出就会超过他们的收入,久了之后家里的经济会越来越糟。

  

  8、来历不明的铜钱

  

  铜钱在古代是用来交易的,现在有一部分喜欢收藏的人家里也会有一些铜钱,但是有一部分铜钱是从古墓中出土来的,在不确定来路的时候,家里最好不要留铜钱,容易影响自身财运。

7. 传统玉雕题材

1. 吉祥和美好的愿望。2. 玉雕如意是一种传统的玉雕工艺品,它通常以如意形状为主题,寓意着希望能够如意顺利,事事如意。玉雕如意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幸福。3. 玉雕如意的寓意也可以延伸到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上。人们希望通过拥有玉雕如意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的庇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雕如意也常常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寓意着对对方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8. 玉雕道法自然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最简单的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宗法文化、二是农业文化、三是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9. 玉雕道德经图片

匠心: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 这个词语来自于宗匠的引申义,意思是造诣高深、成果卓著、为众人所宗仰的巨匠。 这个“独具匠心”的“匠”字是个会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 “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如:“匠石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一位姓石的木匠抡起斧头一阵风。 可是到了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同“剂”)药。” 大意是:那些匠人都是手巧的人,而医生能够配药才行。古诗文中常有“匠心”一词,如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这里的“匠心”犹言“造意”,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 另外,“匠心”也有“工巧的心思”之意,比如现在还说“匠心独运”等。

晋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

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羣才缉熙。”

《隋书·儒林传·包恺》:“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制可题未乾,乙科已大阐。”

宋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 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 。”

唐 韩愈 《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能剒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穴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 唐 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学不考儒,务掇精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不惟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鍊求合,而神圣工巧,备出天造。”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各词调皆三十三字,并与字母双声恰合,无一复音。作者必倚声专家,即亦煞费匠心矣。” 周克勤《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五:“精巧的安排,不浪费一个小角落,细心的管理,全见主人的匠心。” 柯岩 《奇异的书简·阳光和风雨谱写的歌》:“编导和演员们匠心独具地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刻划了以小强为主角的一代少年儿童形象。”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墨斗,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在汉阴县,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从事修房建屋,架设桥梁;小墨从事家具、农具制作。或分为平墨、弯墨、圆墨、寿墨等。乎墨从事家具制作;弯墨以事工艺雕刻、农具制作;圆墨从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粪桶等生产工具制作;寿墨专门从事棺,材制作。小墨、弯墨技术较精;大墨虽作工较粗糙,但必须识图,墨线尺寸清楚;圆墨流动性较强,四方奔走制作。 陕西省富平县的石雕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相传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画家难画天花板,木匠难做转角楼,石匠难雕凤凰头。”此外,蓝田县的玉雕、子洲县的墨玉、清涧县的石板、绥德县的石头狮子,都是陕西省的名产。自河县的泥水匠做完活后,忌用水冲洗工具,而是干擦洁净。他们认为,洗工具意味着活干完了,以后就不会有活于了。 泥水匠盘炕时,炕的长与宽,尾数都不能离“七”,寓意为“炕不离妻(七)”。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姓公输,名般。由于“般”与“班”同音,人们一般称他为鲁班。相传他曾发明木作工具,创制攻城的云梯和磨面粉的石砣。后人由于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筑说成是他建的。例如,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济源堂,结构严谨,是中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本来与鲁班无关。可是民间认为是鲁班修的,将其称为“公输堂”。 陕西省的工匠中,流传着鲁班先师“显圣”传艺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相传鲁班的小名叫“双”,所以泥水匠盖房安瓦时忌双行,借以避开先师的名讳。旧时,据说每逢是鲁班生日的农历五月初七,工匠们都要按工种分头举行“鲁班会”,隆重祭祀祖师,他们在写有“工部尚书公输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师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铁匠、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为祖师。太上老君,指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从三国、两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称,只要吃了仙丹,便会长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由于这一派道士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编造出了老子炼丹的神话故事,并将老子定为炼丹者的始祖神。炼丹离不开火炉,铁匠等也离不开火炉。他们寻找祖师时,便选中了本来与自己不太相关的老子。 纸坊,奉东汉宦官蔡伦为祖师。蔡伦,字敬仲,桂阳人,安帝时任中常侍,和帝时被封为龙亭侯。公元105年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出适用、价廉的纸张,史称“蔡侯纸”。后世认为,他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醋坊的守护神,铜川是姜子牙,叫“醋汤神”。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姜子牙统帅周军推翻商朝后,奉天帝之命封神。可是,他只顾封别人,而忘了封自己。后来重要的神职已被别人占满,他不得已,当了醋汤神。咸阳、宝鸡一带,则为醋姑(读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传也是醋的发明者。醋坊祭祀醋神时,点三炷香、一支蜡、一张黄表。目的是把神请来,保佑醋味香甜。 酒坊的祖师,是杜康。他就是夏朝时的国君少康,姒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是,陕西省民间的说法与此相异。白水县酒坊认为,杜康,字仲宁,周朝人,生于该县康家卫嘴村。该村有一眼清泉,相传杜康酿酒时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梅,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求学于长安,后任南昌尉。王莽篡位后,隐居不仕。班固在《汉书》中为他写了传记。葛,指葛洪,东晋炼丹家兼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后世传说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旧时,安康等地有“梅葛会”,由染坊从业人员参加。每年三月十六日,举行盛会祭祀二位大仙。豆腐坊以乐毅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曾率领燕国军队攻破齐国。民间传说中认为,他是豆腐的发明者。 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张飞,字翼德,三国时蜀汉大将。小说《三国演义》中说,他在和刘备、关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张飞。如果只祭张飞一人,叫“张爷会”;要是同时也祭刘备、关羽,则叫“三义会”。 皮匠和鞋匠以孙膑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每年八月十八日集会祭祀,称作“孙祖会”,祈求护佑。 鞋行唱行会戏时,禁止上演《五雷阵》。缝纫业以传说中的黄帝为祖师。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如今在黄陵县桥山上,还有他的陵寝以及为纪念他而建的轩辕庙。 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是衣裳。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洛南县人民认为,黄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该县缝纫业在此日聚会,祭祀“轩辕老祖”。另外一些县,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借机交流服装花样,并设宴会餐。 各地剃头匠供奉的祖师不一样。陕南是罗祖真人、陈七子、林川五。相传罗祖得道于七月十三,此日便成为剃头匠祭祀祖师的日子。洛南县祭祀期间,神位两侧的对联,按惯例写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灵山盛会万古流传。”剃头匠们在向神位顶礼焚香后,便在一起饮宴,必至尽欢方散。耀县等地的剃头匠,却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吕洞宾号纯阳,他们称之为“纯阳老祖”。另外,相传轩辕黄帝发明了镜子、镊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头匠的祖师。 丝绸业以嫘祖为祖师。她是传说中的西陵氏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轩辕黄帝,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为“先蚕”,也就是蚕神。民间丝工也祭祀她。陶瓷业的祖师,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们称他们为“窑神”。柏林,是铜川市黄堡镇的窑神之一。 据黄堡窑神庙北宋《德应侯碑》记载,他是晋穆帝时的制瓷专家。穆帝永和年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山川秀丽,草木茂密,便暂时居住下来。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们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给了黄堡的窑工,推动了这里制瓷业的发展。窑工们非常感谢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修建了他的祠堂。将他和黄堡的山神德应侯,并列为当地的窑神。虞舜、老子、雷公,是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 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姓姚,名重华。相传他年轻时,曾制造过陶器。《韩非子·难一》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另外,《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因此,他被尊为窑神。相传老子用火炉炼丹,瓷匠同样离不开火炉,便也把老子定为守护神。 雷公,相传是碗的发明者。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铜川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窑神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产生了特有的习俗。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到别的村偷过坩子土。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擒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再追赶。否则,就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相传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窑里讳“兀”字,如不准说“兀答”(那儿),“兀不是”(那不是)等。 盐工以管仲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制笔匠以蒙恬为祖师。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相传毛笔是他发明的。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使用毛笔。 厨师以易牙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近臣,长于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