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暗八仙(暗八仙砖雕)
1. 暗八仙砖雕
常家庄园祠堂印象(赏析)
走进常家庄园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常家的祠堂。这座高大宽广、气宇轩昂的门第,立着两根高高旗杆的,就是常氏用于祭祖的祠堂。
祠堂,又称家庙,是中国传统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西周时期,朝庭制定礼乐,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修筑家祠,之后两千多年此风延绵兴盛。常氏以儒传家,更加注重对祖先的膜拜。因此,祠堂除了用于祭奠祖宗或先贤外,还是处理家族事务的重要场所。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为第一人品的思想,维护和发展宗族统治。
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万杞(后称南常)和另一支常万达(后称北常)则分别建立起了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称之为“南祠堂 ”和“北祠堂”。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内的常家庄园南常部份已毁损殆尽、无法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
现存的北祠堂是清光绪年间由十二世常炳倡议、十三世立仁、立道督工,于光绪五年(1879年)动工,耗时三年,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的。祠堂位于北常后街东北侧,它与国内现存的祠堂相比有三大:一是气势大。整个祠堂分三门四进,步步登高。门厅正七开间,顶部饰五脊六兽,加上石围栏、旗杆、石础、戏楼、正厅、偏厢、献厅、回廊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再加上匾额楹联、挂落彩绘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绝非一般家族所能企及。二是占地大,祠堂院落为长方形,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70余米,加上东偏院占地近八亩,房屋八十二间。整座祠堂布局严谨、建筑考究、庭院宽敞、错落有序。二院戏楼前空地近 200平方米,可容纳近千人同时看戏赏乐。三是投资大,祠堂修建历时三年,不算用地和装饰,耗银计二万余两,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据记载,光绪年间三两银子便是一家普通农户的全年开支,即修建这座祠堂的花费相当于六、七千农户全年的生活费用。另据车辋村人说,当年北常修建时所用的巨型木材都要远到外地购买,趁冬天沿路泼水结冰拖运回来。所以说,常氏宗祠是现存中华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
我们看到的常氏宗祠的分三门四进,包括门亭、房宇、献阁、回廊、正殿、偏厢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
八字照壁: 在进入祠堂之前,我们不妨先回过头来,看看耸立在祠堂对面的这面大型砖雕影壁。俗话说“村不露村为有村,家不露家为有家”,从中国传统地舆学上讲,这个“不露”指的是不露风水;只有保住风水不泄,才能保住、乃至于发展一个家族的“福禄吉祥”。 影壁,从位置上区分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位于宅门里面,呈一字形迎门而设的影壁,又称照壁;第二种是座落在宅门外面与宅门相对的影壁,常见的有“一”字形和“八”字形两种;第三种是斜置于宅门前脸的山墙墀头两侧的影壁,也称为“反八字”影壁。
我们看到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年)。它的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按中国六十花甲子传统,取谐音“寿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安康长寿;因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代代长寿的含义。照壁的两边是一鹿一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为长寿的象征,鹿则兼有寓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瑞应图》中称:假如帝王为政、适合于先圣的法度而没有缺失,便会出现白鹿),用鹿、鹤、桐、松缔合而成的图案,还有喻含“六合同春”之意。因为从谐音上读:六同鹿、合同鹤、桐同同、春近松。
旗杆: 这两根旗杆可不是用来升旗的,它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荣耀。否则,任你家财万贯也是不答应的。据记载,常家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的官员就达46位之多;其中还包括五位从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当然地竖立起了这样的旗杆。
旗杆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份组成。
石围栏雕刻:左为暗八仙:鱼骨、笛子、花蓝、荷花、葫芦、阴阳板、宝剑、蒲扇。右为八吉祥: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法螺。
抱杆石上的图案为出身渔樵、封候奉君,福寿双全、祥龙护佑,上方雕刻有四头石狮,既表达了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时如意、四世同堂、家族兴旺”的含义。
祠堂大门:气势不凡的七开间高台歇山式大门。门楼的正中悬挂的“常氏宗祠”匾额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书写;悬挂在左边的是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艺舟仪济”匾(含义为:赞扬常氏在弘扬文化、传播儒学道德上使山西得到了益处);右边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赠给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乐善好施”匾额,表彰常氏在捐款赈灾中协助朝廷作出的贡献。(据历史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前后,晋中一带并无大灾,可见当时常氏捐巨资赈济的应是外地灾民)两位巡抚的赠匾,一方面反映了常氏家族在经济上的实力和对国家在文化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常氏家族的荣耀。
楹联:卜地辋川百代儿孙承德泽,名堂燕翼一脉先祖绍嘉猷。由十三世常立德书写。大意:祖先选择了车辋这个吉祥之地定居,使子孙后代能够承托祖上之恩德,家业兴旺、代代相传;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祠堂高高的门槛。俗话说“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跨进来”。高高的门槛既有保护风水、防止财源外流的寓意,又有让进入祠堂赡仰的后人产生肃然起敬的心理,诚惶诚恐地尊崇先人、接受教诲。
戏台:跨过门槛,进入祠堂前院。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话,就会发现大门里侧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了,对了,这就是戏台。原来这外表巍峨的大门内侧,还是一个可以反向使用的戏台。这个戏台,在平时可用做进入祠堂的通道,故又称“过道乐亭”。前院里没有建筑一座配房,空出了宽敞空阔的院落,就是为了方便族人聚集在这里观赏戏剧演出。
历史上晋商酷爱晋剧,常家也不例外。在常家商业兴盛时期,每年年终,分布于全国的各号掌柜回来交账后、或家族中有喜庆之事时,都要请班唱戏,热闹一番。一是为了告慰先祖家业兴旺发达,二是酬谢各号掌柜一年来的辛劳。
我们刚才出入的两个小门是演戏时供演员出入戏台的通道,分别叫作出将、入相;平日里祠堂正门是不开的,族中子弟出入祠堂只能走旁边的两个小门。出将、入相也有祝愿子弟腾达之意。因此,当我们走过出将、入相门后,自然也祝愿各位能够富贵腾达、一帆风顺了。
常家将戏台设在祠堂还有一层含义:除了希望以此来告慰祖先,家业兴旺发达外,还有同时也为祖先唱戏,请他们与后代同乐的意思。
戏台匾额:义关风雅。此匾是山西巡抚曾国荃因世和堂(北常总称)世代以儒教传家,为褒奖其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对山西省做出的贡献,经奏请朝廷后赠予常家的。风雅:风,国风;雅:大雅、小雅。均为诗经中的名篇。这里泛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古文化,又指儒雅之气。大意为:常氏家族在经济、文化上为山西地方上所做的众多贡献和义举,都是由于其世代以儒学传家、德义双馨所致。
联:双蜚雕鹗云霄志,累叶缥缃忠孝经。由清代郭书写。蜚,意同飞;雕,鹗,皆为善翱翔的大鸟。累叶,即累世、历代的意思;缥,淡青色的丝织物;缃,浅黄色的帛,古代一般用淡青色与浅黄色的丝帛做书套。大意为:子孙能有雕鹗凌云的志向,是因为有了历代相传的忠孝经典书籍。
老槐树和松柏:院落里种植的槐树和松柏,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西面的龙槐,虽然树干不算粗壮,却是光绪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时,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二门匾额:光前裕后。由清代常立屏书写。意思是:要时刻遵从常氏崇尚品德、勤奋创业的传统,让先辈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与荣耀,并为后人作出表率和楷模。
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慨春秋。由清代温晋昌撰,常立屏书写。胜地,名胜之地;涂水,横贯榆次境内潇河的古称谓;华宗,华贵的大宗族。大意是:常氏选择了这片临近古涂水的胜地,历经数百年,像涂水一样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巨族大户了。作为旺族的常氏家族生存在车辋这块沃土上,要时刻提醒家族每位成员,不能忘记先辈创业的艰辛,警惕被富贵荣耀冲昏了头脑,而违反了先辈的遗愿;进无论做人和做事,都要时刻铭记春秋礼乐的大义。
祠堂二门:常家庄园的建筑有众多的砖、木、石雕和挂落、彩绘作品,这些形成了常家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即“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我们看到祠堂二门,通天挂落上是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此图案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鹤称“百羽之宗”;相传服松脂可延寿成仙,成仙后又能羽化为鹤;两者合而为一,则寓义吉祥长寿。所以便有了“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西侧为寿桃,取其长寿之意。东侧为葡萄,取“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之意,还有取经商一本万利的意思。
祠堂二门厅匾:商山采芝。清同治十一年,车辋乡里七十余人联名为常氏十二世常龄所立的功德匾。常龄,字锡九,精通医术,常为乡里看病,而从来不收医资。人称其为“一柱香先生”。此匾正是以秦末汉初时的隐士高人“商山四皓”来赞颂常龄有高尚品德。
跨过二门的门槛,前面就是祠堂的正院。在二门里侧,三间门道由隔扇遮挡。在平时,中间门道的隔扇是紧闭的,其用意如同仪门的格局,即在平时,人们只能从两边进入正院。只有在大年初二、冬至节等全族进行祭祖仪式时,或者在举行婚丧典礼、生子添丁等大型活动的时候才能开启。
2. 暗八仙图
大清乾隆年制八仙过海粉彩瓷碗成交的机会大。
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习称八仙图。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过海”、“八仙祝寿”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清朝开始广为使用“暗八仙”图案,即以八位神仙各自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以葫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
所以大清乾隆年制八仙过海粉彩瓷碗成交的机会大。
3. 暗八仙图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在农村,老人生日这天,讲究的人家要布置寿堂。90岁已经算是高龄,所以生日宴会更加浓重,那么寿堂就更得布置到位。寿堂一般设在堂屋,是“寿星”或“寿星婆”敬神祈福求寿并接受众亲友拜贺的场所,一切装饰皆突出喜庆的气氛,以红色为主,到处张灯结彩,处处挂红。
在寿堂南墙正中高挂寿星图或金色大“寿”字,或以暗八仙图案组成的一米多长的“寿”字,并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书法的优势,将一个繁体“寿”字变化出若干种写法,很多写法组成为一个图案,成为一种吉祥符号。据统计,这类图形有三百多种,成为寿堂中最突出的装饰。
南墙两边贴祝福长寿、富贵、健康内容的对联,有的还在上方高悬寿匾。其他墙壁悬挂寿幛寿联。寿星图下方设一香案,上燃一对大红寿烛,寿烛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烛面印有金色“寿”字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香炉里插寿香,另摆放一把红筷子(数目成双忌单)、几杯酒。案左放置镜子,案右摆设花瓶,寓意平静、平安。
香案前放置供桌,桌上供放大盘盛放的寿桃、寿面、寿糕、寿字馒头等,并在其上罩红色“寿”字剪纸。糕点都要尽量摞高,如同寿山。供桌旁摆一把披红椅披的太师椅,供寿星就座之用,并根据寿星的性别摆设在不同方位,一般是男左女右,男寿设于供桌之左,女寿设于供桌之右。供桌前的空地上放置两个红色的拜毯,供来宾跪拜祝寿之用。有的还在寿堂的一边或一角放一张较大的桌子,专门陈列客人送来的寿礼。有的地方还在窗户上贴“寿窗花”,堂内摆寿屏。
每一个地方风俗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来布置。这个仅供参考!最主要的还是一大家子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这才是老人最快乐最幸福的90岁生日宴!
4. 暗八仙浮雕图案大全
乔家大院女墙上的砖雕,多用高浮雕,选材广泛,构图漂亮,如东北院右边女墙扶栏上的五组,中间是葡萄,寓意多子多福,两边是有花卉、果品点缀的博古图。
西北院右边女墙扶栏上是琴棋书画、石榴、拂尘、桃和葫芦及暗八仙。
西北院明楼走廊的扶栏上,中间是葡萄,右边是牡丹,寓意富贵;左边是莲花,寓意连生贵子。
新院南房顶女儿墙上中间的香炉,上面还有个太子,寓意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两侧则有两款钟表,是当时的时尚物品。
西南院南房顶女儿墙上是刘海戏金蟾。图案中间是刘海,刘海是招财童子。过去有句谚语:刘海戏金蟾,步步撒金钱。
另两组,由鼎和牡丹组成,鼎示为最兴旺之时,牡丹是富贵一品。寓意自然是希望满院遍地生金。
5. 暗八仙雕刻图案
暗八仙:在中式家具雕刻纹样中常隐去八仙本人,只雕刻出八仙每人手中宝物,俗称暗八仙。它们分别是: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鱼鼓,曹国舅的玉版,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箫,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八样宝物。暗八仙的象征:在明清时期,八仙的故事流传极广,其纹样也为人们喜闻乐见,常用来装饰家具,寓意祝颂长寿之意。而八仙手持的鱼鼓、宝剑、花蓝、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八件法器则代表神通广大、万能的法术,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福祉。八吉祥:佛教用这8种器物来象征吉祥,称之为“八吉祥”或“佛八宝”。 其中法螺为一品纹,妙音吉祥;盘长位居第八品,可作“八吉祥”的代表。八吉祥的象征意义: 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是好运常在的象征。 法轮表示佛法圆轮,代代相续,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宝伞表示覆盖一切,开闭自如,是保护众生的象征。 白盖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莲花表示神圣纯洁,一尘不染,是拒绝污染的象征。 宝瓶表示福智圆满,毫无漏洞,是取得成功的象征。 金鱼表示活泼健康,充满活力,是趋吉避邪的象征。 盘长表示回贯一切,永无穷尽,是长命百岁的象征。
6. 暗八仙木雕图案大全
1/6将正方形两组对边分别对折,
2/6将四个角分别往中心点对折;
3/6翻面后,四个角再次往中心点对折;
4/6再次翻面,将四个角第三次往中心点对折;
5/6翻面,将角撑开,往边上角对折,
6/6往后折,往下捏,用透明胶粘紧相邻的开口缝隙,放在地平面上,或者放到展示台上,就完成了八仙桌的制作。
7. 暗八仙古建彩绘图案
墀头是山墙的一部分,突出于屋檐栏之外。它从两侧的山墙壁的侧檐突出,以支撑前后檐。最初它起着屋顶排水和侧壁挡水的双重作用,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它看起来像是远处房屋的高颈,可用于装饰。
通常,墀头建在房屋的两侧,因此成对使用。严格说来,头部分为三个部分,下部称为下半部,中部是上半身,最上部称为盘头。
在古代建筑中,头部是砖雕艺术的重点。这是因为带有坚硬山顶的房屋的大部分前部都是门窗。墀头位于房屋正面的两侧。它是山墙正面最突出的部分。尽管面积很小,但位置非常重要。
墀头有五种图案:一是植物图案,有李子,兰花,竹子,菊花,牡丹等。李子,兰花,竹子和菊花这四个绅士,它们安静,优雅,高气爽的性格,一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品质。牡丹,财富之花,象征着寄宿家庭的财富,财富与和平,也是对长寿愿望。
二是动物纹,具有明确含义的常用动物,例如鹤,鹿,独角兽,凤凰,猴子,马和蝙蝠。松鹤代表着长寿,鹿是指高官。凤凰为鸟类之王,凤凰不仅形象优美,而且吉祥如意,象征着美好的和平。
第三是器物的图案,主要有四个艺术图片,博古图片和宗教起源图案。这四幅艺术图画是指钢琴,国际象棋,书法和绘画,用来暗示学术风采和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博古图具有令人眼花乱的古董艺术效果,显示了主人追求优雅和高贵的意志。
四是文字图案文字本身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汉字的谐音可以用作吉祥含义的表达,这在头部装饰中也很常见。常用的吉祥字符包括“福”,“禄”,“寿”和“幸福”,它们都是美丽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长期目标。
五是综合模式,运用多种符号技巧赋予图案丰富的含义,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例如,动植物的结合,动植物和人物的结合,以及人物和动物的结合等,人物和戏曲故事就更加流行。
墀头实际上是整个建筑中的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非常有限的空间中,房主和工匠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墙壁和屋顶都变得新鲜,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侯崇尚大臣,追求优雅与优雅,是一种渴望。
8. 雕刻出来的暗八仙图
济南市博物馆现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万余件,善本书2千多册。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捐赠以及市政府的拨款征购等。其中,经国家鉴定确认的国家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59件,三级以上文物逾千件。藏品中不少文物是国内的稀世珍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商代青铜错金目纹戈、春秋时期“鲁伯大父媵季姬铜簋”、战国玉勺、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等均为全国所仅见。栩栩如生的唐代石质透雕仙人凤鸟车、金银平脱镜、铜官窑犀牛瓷枕、三彩骆驼、宋代当阳峪窑剔地刻花瓷枕、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明代宣德青花束莲纹大盘、清代康熙五彩人物瓶、清乾隆御题于阗采玉图玉山子等,都是一代精品。另外,法书绘画在藏品中数量较大,精品较多,尤以明清书画为大宗,如北宋郭熙派的山水、元代著名画家盛懋《秋溪垂钓图》、“元季四大家”中倪瓒《高柯竹石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林良《芦荡雁嬉图》、张路《桐荫望月图》、周臣《雪日寻隐图》、陈洪绶《达摩图》、蓝瑛《山水屏》、张翀《饮中八仙图》等。清代有王翚、石涛、郑板桥、黄慎、李鱓等人的精品,还有晚清至近代著名大师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诸家名迹。
9. 木雕暗八仙
清代家具为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虽然清代档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不多,故从事清代家具研究的学者多是从现存实物中进行分析。清代坐具在造型和结构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清代宫廷坐具的造型趋向于复杂,镶嵌和雕刻大量增多。沈阳故宫珍藏有许多精美的明清椅子,展示出了明清坐具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8、座高52、椅面66×52厘米。造型端庄、凝重,靠背垂直,搭脑呈驼峰式,扶手短、宽、厚,鹅脖细圆、弯曲,可以上承肘压,下适手扶。既显得美观舒适,又无牵强生硬之感,足见制者的匠心。其座面与靠背均镶嵌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透雕“福禄寿喜”图案。此椅引人注目之处在雕嵌上,从扶手到靠背满嵌螺钿,搭脑上嵌一“寿”字篆体图案,外沿有11朵团花。镶大理石圆框上嵌有10个蝙蝠,间隔有不同的寿字图案,雕工均十分美观。靠背左上雕梅雀,栩栩如生,下雕蝠鹿纹,代表着福禄双全。并有嵌螺钿,闪闪发光,点缀成梅花纹,恰到好处。其花泽淡雅,美观大方,雕饰虽繁,不为所累,收到了华丽妍秀、面面生姿的效果。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靠背椅,通高98.7、座高55、椅面65.6×52厘米。搭脑为蝙蝠式,很别致;扶手较宽厚,鹅脖弯曲光滑,带束腰,管脚处有罗锅枨,椅脚为回纹方棱,垂直收足,做工精细,比例适度,给人一种匀称和沉实的感觉。靠背、扶手三镶黑白花大理石,靠背中心处镶有一圆形大理石。大理石也称云石,是在地壳内高温高压下变软,并在所含矿物质发生变化时重新结晶形成。颜色很多,通常有明显的花纹,其石面纹饰,既像汹涌波涛的大海,又像狂风席卷的沙漠。大理石旁边为如意纹,雕刻较深,见棱见角,雕工精致,内容丰富。如意上还雕有猴等图案,所雕如意用紫檀木,其搭脑上木质虽都是红木,但有深、浅色之分。看出此椅用料较节省,并掺有其它硬杂木,是典型的京作。扶手下雕有葫芦纹,并镶有小长方形大理石,非常优美;靠背所镶圆框上嵌满螺钿,图案为暗八仙纹。所雕如意及搭脑上所刻的蝙蝠上都嵌有五彩螺钿。
清 红木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大理石靠背椅,通高102.5、座高49.5、椅面69×50.4厘米。搭脑呈灵芝式。椅角呈“爪抓球式”。垂直收足,靠背镶圆形大理石,上面分别刻着“晚山碧云”和“寒谷积雪”。其天然图案既像夜晚的白云,又像寒冷的山谷里堆积的厚厚白雪,宛然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扶手及靠背均透雕灵芝花纹,其上雕灵芝图案,以折枝花和联朵的形式,象征起死回生的功效,喻意着坐椅能无疾去病。此椅为典型的“广作”;表现为用料粗硕,雕刻较浅,转折比较灵活,雕工细致,造型讲究奢华和繁复。
清 红木透雕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亦称硬太师椅。通高109.5、座高50、座面64×48厘米。搭脑呈“桥梁式”,扶手呈弯曲状,中凹旁凸,并向下顺斜,适合人体;带束腰,腿外撇。榫卯十分紧密、牢固,整体造型十分优美;木质纹理裸露,木形呈圆木棍式,柔滑,圆润,简练,凝重。靠背镶圆形大理石,靠背和扶手均雕葡萄纹。早在宋代,曾出现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十分特别的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即称为太师椅。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据传太师秦桧坐在交椅上,因仰头时无意中将头巾坠落,官员吴渊立即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椅靠上。太师椅由此产生,传开。不久,朝臣都用这种交椅以仰首而寝。明代太师椅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椅背、扶手呈圈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造型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完全脱离了追求舒适的初衷,而趋向于尊严。
清 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紫檀木浮雕靠背椅,通高119、座面80×52、座高36厘米。紫檀木是“木中之王”,多无大器。因此,此椅比较珍贵。此椅造型别致,靠背有背倾角,呈三屏风式,中高侧低。搭脑后仰、柔软、顺滑,扶手为屏板式,里外部皆浮雕串枝花,形象生动细致,雕刻技法成熟,圆润浑厚,不露刀锋,制作极精。座面下带束腰,三弯腿下带托泥,屏板、腿、牙饰浮雕卷草纹。扶手所用檀木颜色要比靠背、座面和腿处深。
清 紫檀木浮雕靠背椅
清代圈椅,高103、宽72.5厘米。靠背刻有一个篆书“寿”字,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坐具的榫卯结构,做法巧妙,牢固耐用。此椅在高度上比明式坐椅有所下降,以适合人们使用,这较明式更为实用。做工是比较精致的,造型也较美观。
清 圈椅
清代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5、座宽66.3厘米。靠背透雕图案:由两如意环抱着松树、翠竹,再加上以五彩螺钿形成的梅花,构成三友图;搭脑上还有用五彩螺钿镶嵌成相对而飞的蝴蝶。扶手里向单面雕刻花纹并镶嵌大理石,座面镶有方形大理石,束腰下鼓牙面上镶嵌有螺钿缠枝花纹;足饰回纹。
清 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高104.7、宽66厘米。椅座和靠背都镶有黑白花大理石,围板及腿部分满嵌螺钿;扶手框中为浮雕“喜上眉梢”纹。带束腰,罗锅枨。搭脑为双峰式,中心处镶嵌有五彩螺钿,图案为两支蝙蝠环绕在一个团寿字周围,两旁螺钿梅雀图。靠背镶嵌圆大理石。圆框上面镶嵌有22个寿字变体图案。椅面镶着方形大理石,两侧雕刻着双鹿、梅花和喜鹊,形成一个福禄寿喜的图案。座椅的前面满嵌五彩螺钿,图案为梅枝、梅花。两腿的花牙处中心嵌有12朵梅花,两侧为两只喜鹊的传统吉祥纹样。古人以喜鹊为喜的象征,唐宋时期即有此风俗。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铁梨木家具的存世数量不算少,但在家具家族中的地位一直很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清 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1、宽65.7厘米。座面镶嵌长方形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镶有圆形黑白花大理石,扶手雕花篮,雕刻与镶嵌组成福禄寿喜如意纹,方腿加管脚枨,回纹方足。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通高100、座宽65.5厘米。扶手雕梅花,四腿顶端浮雕兽头,足作兽爪按球状。红木坚硬、致密,原色浅红,年久经空气氧化,逐渐变深,似黑里透红略呈紫,年轮纹呈直纹。红木坐椅,明代即有,清代较多,以广作为最好,俗称“彻红木”。清代红木坐椅数量较多,这是由于红木具有庄重的材色,是清代坐椅追求的理想材料。红木生长在中国广东、云南及东南亚,尤其是印度为主要产地。红木家具一般被认为始于明代,到了清代才大量生产。所以,从总体上说,红木家具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家具特色,在造型艺术上绝大多数属于清式范畴。用量粗大、形体厚重、线形强烈、结构繁复,呈现出一种与明式迥然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时代风貌。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通高105.5、座高50.6、宽66.2、厚50厘米。靠背雕有灵芝纹饰,镶嵌有圆广石;扶手及框内雕有灵芝纹,椅足饰卷云纹。清代家具风格十分注重装饰,家具镶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清代统治者来自于游牧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满族人性格豪放,喜欢华丽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而繁缛的镶嵌更能符合他们对审美的要求。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和极端颓靡的思想意识下,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也使这一时期的镶嵌艺术达到了顶峰。家具镶嵌的材料如大理石、贝壳等,日益丰富,多样化,后期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镶嵌艺术达到了家具史上的最高峰。
清 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
清代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通高104、座高51、宽63.5、厚50厘米。座椅的靠背镶有白色大理石,镂空流云、蝙蝠、盘肠,扶手镂空汉瓦,篆书“延年益寿”四字。一个时代的文学与绘画艺术也会对当时的家具镶嵌有一定的影响。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自魏晋以后,他们就倡导脱俗遁世、修身养性等思想,山水题材的图案体现了文人退隐山林、亲近大自然的想法。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图案则是文人雅趣的反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时家具镶嵌图案风格的形成。所谓“写意”的风格就是不追求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美,即根据抒发自我情感的需要对自然物的剪裁,以突出人的主观情感,张扬个性。在风格上追求“气韵生动”,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家具镶嵌图案的设计。诸如此类的美学观点被工匠们理解和吸收,就影响了清代镶嵌装饰的风格。
清 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
清代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通高107、座高48、宽100厘米。红木边里外部兰漆地浮雕山水花纹,球形足,牙浮雕卷云纹。边嵌檀木,是清式坐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清 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
清代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高112、宽67厘米。在座椅的靠背中,有透雕嵌螺钿的“福、禄、寿、如意”图案,扶手内镶有云石浮雕葫芦;椅面镶长方形大理石。清康乾盛世为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具制作继承了明代家具结构上的传统做法,但造型却很复杂,风格大变,趋向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装饰繁琐。从大量的现存清代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具追求的是庄严、富丽、豪华的风格。而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注重装饰。镶嵌的效果尤为突出。可以说,到了清代,由于追求富丽堂皇风格的需要,而促进了螺钿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螺钿家具的鼎盛时期。
清 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
清代红雕漆云龙靠背椅,通高90.5、宽59.5厘米。靠背呈三屏风式,托首如意式,雕有“吉庆有余”、“八吉祥”等图案;余处雕花、云、万蝠纹。清代宫廷的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不变形的特点。
清 红雕漆云龙靠背椅
清代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通高97.5、宽62厘米。搭脑为双峰式浮雕蝙蝠。靠背透雕团寿字,属文字类的装饰图案。清代家具上经常镶嵌有吉祥文字和诗文,常见到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等。还有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组成的“百福”、“百寿”、“百禄”、“百喜”图,诗文主要是镌刻一些名人或书法家的作品。这些文字类图案常作为家具装饰与家具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与家具艺术相应相生,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清 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通高100、座高50、座宽66厘米。座椅的靠背镶嵌有圆形的大理石,两侧透雕竹纹,左右扶手雕有玉兰花卉。搭脑为马鞍式。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竹子寓意平安。
清 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
从大量的传世家具中可以看出,用大理石镶嵌的家具是非常之多。而且南北通用,范围非常广泛,是清代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在家具上镶嵌较大面积的理石是广作的特点之一。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炎热,是气温较高地区,人们喜欢用大理石作为家具镶嵌材料。在椅的座和靠背等主要部分镶以晶莹冰洁、纹理秀美的大理石,在色彩上不仅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也使坐具显得雍贵华美。使用时,冰洁的大理石给人以清凉舒适感,加上大理石花纹变化万千、奇妙异常,使观者遐想连连。从纹饰上看,京作家具较其它地区又独具风格。它从皇家收藏的古代玉器、铜器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
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发展的更加广泛了。明代多雕刻螭虎龙,而清代则以龙纹最为常见,其它还有螭纹、兽面纹、勾卷云纹等。根据家具造型的不同特点,而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纹饰,显示出各式古香、文静典雅的艺术形象。
10. 暗八仙砖雕何处购买
就是山,水景色还行。还有个野战游戏场,滑雪场估计现在不开吧。门票20,晚上住县城100元左右,野战费用也就100多就可以 ,具体点下边
兴隆山庙宇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中峰顶主建筑区,占地816平方米。这里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山门为中轴线,左侧有佛殿,右侧为菩萨殿,山门内侧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这里的建筑分布比较密集;二是中峰东南坡单体庙宇建筑区,主要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和药洞等建筑物,这些单间小型建筑物不规则地分布在坡地不同水平面的小台地上,如星罗棋布,疏密有致;三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这里现存有牛、马王庙和城隍庙以及魁星楼等建筑物。
当人们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兴隆山脚下,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雄伟的前门楼,这是兴隆山道观的第一道山门,也是兴隆山道观的标志性建筑。
前门楼分上下两层,通高8.5米,下层为门洞,上层为供奉守护道观的护法神将王灵官。据传,王灵官姓王名善,是宋徽宗宠信的著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据说,他是灵官的统帅。
前门楼采用纯砖发券的无梁柱结构,构思精巧,省工省料,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门楼的顶部为仿木歇山顶,共有13条脊,14个兽吻,造型华丽,美观大方。
前门楼还有一个艺术亮点,就是第一层檐下的雕花砖刻,犹如美女的绣花腰带,将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这些砖雕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琴、棋、书、画”、“暗八仙”,又有奇禽异兽,最为新奇的是“人头鸟”和“人面龙”,这样的砖雕艺术,犹如一部形象化的《山海经》。
进入前门楼后,便是一座歇山顶式的碑坊, 清道光二十年的《重修无量祖师庙记》碑,就镶在这座碑坊上。沿碑坊前行,即到了中门楼,中门楼的造型基本上与前门楼相似,仅低小了一些。穿过中门楼门洞,迎面而来的便是23级砂石踏步,踏步两侧的石雕扶手,古朴庄重。拾级而上,便是三进门楼。三进门楼从外观上看,与前门楼型制相同,只不过比中门楼还要小一些。
兴隆山的三道门楼,不仅从建筑布局来观赏,富有多层次、多变化的艺术特色,而且从道教经义上来讲,也是很有讲究的,三道门,即意谓着道教“三界”。
在三进门楼左侧,则是关帝庙。关帝庙是一处单间小庙,硬山顶,五脊六兽。正脊为镂空双龙图案,脊中有宝珠,宝珠之上为狮驮宝塔。关帝庙供奉的主神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曾被汉献帝封为“寿亭侯”,而有帝君之称,则是后世统治者追加的桂冠。
从关帝庙,再沿碎石铺道的斜坡向峰顶行进,有一处由窑洞和瓦房组成的四合院,这是道士们修炼的“静室”和生活起居处。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兴隆山,红军首长叶剑英就下榻在这里。走出“静室”小院,再沿石坡而上,在道旁的崖面上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窑洞,这就是药王洞。洞内供奉的药王则是隋唐名医孙思邈。
从药王洞到中峰顶,约50米之遥,这里的碎石铺道,两边高,中间低凹,既可作排洪之用,又可通行,一道两用。中峰是一个圆形的峰巅,夏秋之交,绿树红叶将这座山峰装点的犹如一个巨形花篮。峰顶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平台。平台周边砖砌围墙呈八角形,暗合道家八卦之意,当游人登上山门前的24级石雕踏步,小巧高耸的山门上的“兴隆宝山”四个大字会告知你,这就是兴隆山的核心部分。
兴隆山的山门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造型。建筑物通高只有5.3米,并不高大,但其建造在峰顶之崖边上,凭借崖面的高度衬托,则现得高峻危耸,加之其飞檐翼角,险峻之势十分突出。正如一首小诗所云:“云移危楼追明月,风鸣金铎响清空。”
步入山门后,左右两侧则是小巧玲珑的钟、鼓二楼,钟楼和鼓楼均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斗拱彩绘,梁柱涂丹。岁月的风雨虽然使得当年的浓墨重彩斑斑脱落,钟鼓已去楼独空,但人们对道观的晨钟暮鼓的遐想还是望楼而神往的:“朝起晨钟忙修课,昏随暮鼓伴青灯。”
越过窄小的庭院,面阔三间的卷棚顶献殿便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地方。庙碑碑文曾称:“五方士、女牵牲捧帑,朝者如云。”
献殿之后,便是无量祖师大殿。这是一处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建筑,是兴隆山道观最宏伟的建筑物,高达10米。殿内无量祖师位居正中,而西天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则位列两侧,成为从属。
兴隆山是庆阳全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兴隆山虽然是晚清时期的一处道观建筑,但我们透过宗教的面纱,则可看到晚清时期兴隆山一带的社会现实,进而窥测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因此,兴隆山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其艺术价值则更值得重视。内容丰富、工艺精湛的砖雕艺术是兴隆山古建筑的一个亮点,这些丰富多彩的砖雕艺术作品,犹如一个百花争艳的历史大花园,花开不谢,胜名永存。
11. 暗八仙核雕
01 佛
佛寓意有福(佛)相伴。在橄榄核雕中常见的造型是大肚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难容之事。
02 达摩
常有达摩渡江,达摩过海,达摩面壁等造型。达摩面壁九年修行,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风风火火渡江来”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03 八仙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是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钟离、曹国舅、蓝采和。有时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宝。八种法器是葫芦、扇子、鱼鼓、花篮、阴阳板、横笛、荷花、宝剑。
04 罗汉
罗汉有18罗汉、108罗汉造型。均是驱邪镇恶的护身神灵。
05 财神
财神爷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题材有着招财进宝之意。
06 龙
龙的造型代表着祥瑞的化身,与凤一起寓意着成双成对或龙凤呈祥。
07 蟾
蟾与钱谐音,常见的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与桂树在一起寓意蟾宫折桂。
08 蝙蝠
寓意福到。五个福和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献寿。和铜钱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与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东海。与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赐福。
09 猪
在核雕中还经常可以看到猪的造型,猪寓意龙。汉皇子刘彘的彘意思是猪,也是龙。
10 龟
可寓意平安或长寿。与鹤一起寓意着龟鹤同寿。
11 大象
寓意吉祥或喜象。与瓶一起寓意太平有象。
12 竹子
平安竹,富贵竹,寓意着竹报平安或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