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细面子(玉雕面具)
1. 玉雕面具
虢国文化
虢国作为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封国,对西周及王室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都曾产生强烈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文献对虢国的封君、地望、变迁、世系等记载过于简略,且多有抵悟之处,致使后世学者众说纷纭。
1956至1958年,由夏鼐、安志敏率领的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发现了虢国墓地。195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文物》上发表的《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掀起了研究虢国的热潮。1990至199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又被评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的发掘,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阐述研究成果,使虢国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独立的文化范畴。200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考古发掘,证实李家窑遗址是虢国都城——上阳城的所在地。虢都上阳城的发现,再次为研究虢国文化增添了可靠的资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虢国文化遗产,1984年三门峡市将首次发掘保留下来的1727号车马坑原地原状建起虢国车马坑陈列馆。1993年,三门峡市开始筹建以第二次发掘的虢仲、虢季两个国君墓及陪葬车马坑遗址为主的虢国博物馆。2000年,虢国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1996年,三门峡市将李家窑遗址重点保护区建成植物园。1998年将李家窑村居民全部迁移到保护区外。2000年底,在虢国都城遗址上建起了虢都花卉园。
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南望崤山,北濒黄河,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座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的邦国公墓。整个墓地南北长590米,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各类墓葬遗迹近800处。墓葬依其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依次排列,各位国君及其夫人的墓葬位于墓地的最北端,称之为国君兆域区。
虢国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一次在1956至1958年,由夏鼐、安志敏率领的黄河水库考古队在该墓地南区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9197件。因1727号车马坑内保存有完整的5辆车、10匹马,经郭沫若先生提议,得以完整保存。1963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这里建起了河南省第一座车马坑博物馆。第二次发掘是在1990年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在墓地北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工作,至1999年共发掘各类墓葬18座,车马坑4座,马坑2座,出土各类文物19000余(套)。其中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的发掘,分别被评为1990、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12月,虢国墓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又被评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先后发掘出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制作之精、价值之高,都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中罕见的。这些文物中,虢季墓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2. 玉雕面具作品图片
灵璧石大家庭稀有品种皖螺石
皖螺石(龙鳞石),是灵壁石大家族中的一个稀少品种,它产在安徽省灵壁县朝阳镇境内的耳毛山,因其通体如龙鳞而得名。中华民族拜龙为图腾,赋予龙至高至尊的地位,过去,耳毛山下的居民认为,耳毛山的“龙脉风水”是他们兴旺发达的原因。现在,赏石界常将龙鳞石称为皖螺石,“皖”是安徽省的简称,“螺”是指它特具的螺旋图案。因“螺”又形似古铜钱,故又称金钱螺或钱眼石。所以,皖螺石又寓意富贵。
经专家考证,皖螺石是4亿年前的钙藻的化石。
皖螺石皮表鳞片错落,凹凸起伏,天然形成一种极强的“雕塑美”,犹如古器一般,或富丽堂皇,或苍古拙朴。
选藏皖螺石时的注意要点是:1、皖螺石有红、灰、黄、蓝、青、绿等10余种色彩,诸色中以绿、红、黄为稀少珍贵;2、皖螺石又因其螺形的不同,分为海贝螺、金钱螺、珊瑚螺、平面螺、凹面螺、凸面螺诸类,尤以大型海贝螺和分布均匀的金钱螺为上品;3、皖螺石中的象形石和山形石极为少见,是为佳品。在象形石中,螺在石面的分布及位置如若恰到好处,天然具有那种玉雕中的“巧雕”效果,有如亿年的牡丹花开,亿年藻植物的生成图纹,更是罕见。极品中的极品。世上只是听闻,难以见到,如今则更为上乘珍品,难的一见。
灵璧金钱皖螺石,是灵璧皖螺石中最为稀少和名贵的品种,石身布满金钱状图形,色泽金黄,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在光滑的石身表面挨挨挤挤地“印”满了一圈一圈的“金钱”,光线下熠熠生辉,冥冥之中似乎自然之神投人类所好,复制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诱惑人类。这些品种都是皖螺石中的稀有珍品。 ,石表面具众多涡状旋纹,形似螺状,这是震旦纪中期约八.九亿年前海中蓝绿藻植物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是地球上最早的植物。红皖螺是由石灰岩和方解石及海藻植物胶结组成,因含不同数量的氧化铁,故呈显紫红、浅红、粉红等过渡色彩。灰皖螺是由白云岩和方解石、粘土及海藻植物胶结组成,因含粘土中的不同矿物质而呈银灰、黄灰、深灰等色彩。相比之下,红皖螺的海藻植物痕迹尤为明显,涡状旋纹更为隆起,色彩迹惹人喜爱。如花如画,海藻植物隐隐而现,在石里如那山林再现。真品难求。
3. 玉雕面具童子
玉雕童子在唐代已出现,唐代玉雕童子种类多样,以表现童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个性为主,形态各异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宋代玉童子一般身穿交领长衫,肥裤腿,一腿伸直,一腿后踢,整体呈侧卧状,左臂曲于胸前,右臂插于腰际,双手持有长帔帛,形似唐代时的飞天。此外,攀枝童子、执荷童子也很常见。
4. 玉面具用途
激战2中的玉偃师幻化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幻化方案:
1. 以花朵为主题:使用“春之花”、“夏之花”等外观来打造一个清新、自然的形象。
2. 以动物为主题:使用“狐狸尾巴”、“鹰眼面具”等外观来打造一个神秘、野性的形象。
3. 以武器为主题:使用不同类型和颜色的武器搭配服装,营造出强大而威严的气势。
4. 自定义混搭:将不同风格和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幻化效果。例如,在服装上添加华丽纹理或者在头部加入流苏等细节设计。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要注意保持整体协调性,并考虑与其他队友或环境相匹配。最重要的是要让你自己感到舒适和满意。
5. 玉器面具
乌鸡石值钱。
乌鸡种翡翠主要由单矿物硬玉组成,故可称为硬玉岩。矿物颗粒呈短柱状、粒状,岩石呈术状变晶结构,它的颜色与一种黑皮的鸡相似。因与黑色翡翠近似,市面上常用黑色翡翠混淆成乌鸡种翡翠出售。
特征
乌鸡种翡翠呈灰黑色至黑色,色调不甚均匀,部分黑色翡翠不同程度地带有灰绿色色调,浅色部分的绿色色调更加明显,微透明到不透明,深色部分由不透明到微透明,浅色部分不透明到半透明,玻璃光泽,部分样品不同程度地具有油脂光泽,矿物新鲜断面和岩石光面具强玻璃光泽。翠性结构明显。
区别
硬玉颗粒呈短柱和粒状,星点状闪光,即“翠性”(蝇翅状闪光)。岩石的光面上可见到黑色网络(网脉),网状的脉及其近侧呈黑色,黑色网脉很多时,可组成黑色团块,使岩石光面呈花斑状。
黑色翡翠主要由单矿物硬玉组成,故可称为硬玉岩。矿物颗粒呈短柱状、粒状,岩石呈术状变晶结构。
黑色翡翠的矿物成分:岩石的显微镜下鉴定、粉晶X光衍射、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拉曼微探针分析表明,黑色翡翠基本上属于单矿物岩,即98%以上为硬玉,仅有小量的副矿物和黑色色素,后者总量不足2%,局部显得高些。
墨翠的主要成分是钠铬辉石,钠铬辉石本身是绿色的,由于其主要成分是钠铬辉石,颜色过深显得发黑,所以被称之为墨翠。
随着市场的发展,在市面上有许多雕工精细、底料细腻的墨翠挂件,这种挂件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青睐,但乌鸡种的翡翠在市面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种水好的乌鸡种翡翠挂件。
6. 玉雕面具神工奖
杨红展,1978年出生于河南镇平,毕业于河南镇平工艺美术学院,现居苏州。1998年进入玉石雕刻行业,先后跟多位玉雕大师学习雕刻技艺,2004年于苏州拜师学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先生,成为其入室弟子。
随后,在玉雕上更是发挥出他的特长,以玉牌为主,传承了《子冈牌》这一古老的玉雕艺术,2009年成立了“弘展玉雕工作室”,后于2019年将其工作室更名为“弘展玉艺”,做的牌子以观音禅意山水和风土人情为主要设计题材,创作出《山水观音》《佑》《四季如画》《吴门福地》等一系列作品,其作品在历届的“百花奖”“百花玉缘杯”“神工奖”“天工奖”和“陆子冈杯”中,分别获得过金银铜等奖。
7. 玉雕面具年代图片
脸就象戴了白色的玉雕的面具一样温润白净.眼珠就象流星一样闪烁有光.长着象老虎一样魁伟的身体.长着两支象猿猴一样又长又有力的手臂.腹肌发达,象彪豹一样结实.长着象狼一样的灵活有力的腰.声音雄壮,力气大.
8. 玉面雕琢
玉最好的保养就是佩戴,所谓“人养玉,玉养人”就是这个道理,玉石经过不断的把玩、佩戴,使得玉石褪去晦暗,时间一久越戴越亮,越戴越透。
玉要注意不要直接用出汗的手接触,接触它时要保证手是干净的。而且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它沾到出汗出油的部位,比如鼻子或者额头。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清洗之后,这个玉器就变得通透、温润起来,显现出它本来的丽质天成的模样来,令人爱不释手。
经过抛光,可使玉器变得温润剔透:
机抛的优势在于省时省工、费用少见效快,但机抛往往不够细腻,很容易将玉器的棱角磨去,并且对于一些细节、缝隙处的抛光,往往不到位,容易造成光泽不均匀。手抛则比较耗时费力,费用也比较高,但手抛往往作工精致,光泽面均匀,一些细节处都能处理得比较好。因而在选购时,还是手抛的玉器品质好一些。
从抛光的效果上说有亚光、亚光自然光、亮光之分。亚光是比较新的抛光手法,兴起不久,其玉表有磨砂效果,光泽偏暗,需要通过盘玩才能将光泽完整表现出现,这类玉器质感比较强。亚光自然光则是光泽比较自然,不暗也不亮,比较质朴。亮光则是玉面光泽非常鲜亮悦目,反光也比较强,可以清楚看到玉内结构,这类玉器比较张扬,不足在于使色泽偏白。
9. 玉雕面具寓意
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飞速前进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实,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试问,一棵没有根的树如何能茁壮成长呢?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应竭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1、糖塑
糖塑,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俗称吹糖、糖人模,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市)为最。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等色素,根据需要可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天门沔阳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是一种传统工艺品。
2、傩面具雕刻
傩面具是汉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傩面具是汉族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
3、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
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4、瑶绣
瑶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是我国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广西瑶绣历史悠久,刺绣工艺精致细巧。刺绣的图案、花纹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规定,用布也很讲究。
5、香云纱
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北京称为靠纱。是广东省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要求的技艺精湛,具有穿着滑爽、凉快、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因穿着后涂层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过去被形态的称为软黄金。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纯植物与矿物染整的丝绸面料。莨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因社会穿着的习惯改变以及外来纺织品进入市场逐渐消失。直到2010年苏莨记冼达峰在南海和顺从新复制出消失近三十多年的莨纱。
6、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7、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8、砖雕
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代汉族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9、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10、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指利用韧性较好的植物纤维(如细枝、柳条、竹、灯心草)以手工方法编织成的一种工艺品(篮子或其他物品)。编织工艺主要是实用性而非装饰性艺术。编织质材料因地区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区别,如多雨的热带地区以棕榈树的宽叶片为材料,因此,采用辫编的方法。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土著等许多文化在编织工艺上皆有出色的表现。
10. 玉石面雕
雕刻的意思是用刻刀或其他工具在材料上或在平面上刻出形状、图案或文字。雕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既可以在立体作品上进行,如石雕、木雕、铜雕等,也可以在平面上进行,如版画、浮雕等。雕刻可以展现出艺术家对于材料、线条、纹理、光影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传达出一定的艺术意义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中,雕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材料和技法,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创作,以展现出更多的创意和可能性。同时,随着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市场的日益繁荣,雕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许多雕刻作品也成为了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
11. 玉雕面具带钩手的寓意
1、弹花匠:弹棉花,又称“弹棉絮”,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种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人们把那些长年累月在用外木弓木槌给人弹棉花的人,称为“弹棉郎”。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走到哪,弹到那。虽然这种传统的弹棉花费时又费力,但其细腻柔软带着人情的味道却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
2、磨刀匠:“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悠长而悠长的吆喝声带着韵味低着长长的声调在巷陌村口出现。随着这声音的扬起,不久就会出现一个肩扛这一张长凳的匠人出现。会磨菜刀不算本事,他们的技艺主要体现在把剪刀磨快。这熟悉的声影,仿佛犹在耳边。
3、钉秤匠:又叫戥秤匠。手工制作杆秤,也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范蠡发明的。杆秤是我国度量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细,制秤人必须毫厘必究,为公道负责。随着电子秤的出现,这个行当逐渐消失了。
4、捏面人:俗称面塑,为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面塑艺人一般挑担提盒,走乡串村。在村口、在街头,用两只手与简单的工具,以糯米面为材,调制五颜六色,塑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深为孩子喜爱。
5、吹糖人:这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据传其祖师爷是明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把经过小炭炉烘烤而融化了的麦芽糖,再由吹糖艺人的手与口,以不同的口型和恰到好处的力道,就会变化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6、剃头匠:剃头挑子一头热,讲的就是走街穿巷的剃头匠挑的那一副沉重的担子,一头是烧着煤球或木炭的火炉、铁锅,一头是理发刀具、镜子、椅子等。剃头师傅主要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工具,按照客人需求,使人通体舒畅才是好师傅。
7、纳鞋匠:一手拿锥,一手拿针,飞针走线纳出千层的鞋底。然后按照巧手剪出的鞋样,在锥与针的穿引下,在鞋面与鞋底间交错,经过锥针敲击,鞋托定形,一双美轮美奂而又结实耐用的鞋子就助着你足下生辉了。
8、打铁匠:“叮当——叮当——”以铁为原料,在火光通红的炉子旁边,右手拿小锤,左手握铁钳,不断锻打,不断翻动,把烧得火红的铁块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清脆的打铁声,随着越来越发达的制造业慢慢消失了。
9、阉猪匠:就是在猪还是幼崽的时候对其进行阉割,给它结扎,让它失去生殖功能,从而使它一门心思快长,快增膘。后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科学化,这个职业也慢慢冷落了。
10、小铜匠:挑着一副铜匠担,一头是炉子,一头是工具。拉起风箱,升起炭火,根据需要给人家修铜锁,配铜把手,现场制铜酒壶等活计,养活了一大家人。那时候,家里的门锁、把手等以铜制品为主,修与制是铜匠的拿手技能。炉熔、锤击、榔敲、锉钻、雕刻,十八般武艺信手拈来,于是铜香炉、铜酒壶、铜器皿上的龙凤呈祥、仙寿献瑞就栩栩如生了。
11、雕砖匠:砖雕顾名思义是在砖头上雕刻,主要靠匠人把钻子、刨子等工具作为自己的画笔,在砖头上雕琢出虫鱼鸟兽、山水人物等风景或者劳作场面,形成一幅幅有寓意、有内涵的画面。雕刻的方式繁多,有浅雕,深雕,镂雕,浮雕……
12、扎花匠:对着粗细不一、直弯不等的藤条、柳条,用其灵巧的手加上火苗以改变外形,构成一个个精巧、优美的框架,再糊上彩色的纸头,画龙点睛后成为一件件带有寓意的物品,可以是生活用品,也可以是家居物品,作为敬献先人的供品。
13、补锅匠:“生铁补锅噢,生铁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就会随着声音把家里待修的铁锅拿出来。等补锅匠支起小炉,拉开风箱,融化铁水,看其将破洞口清理一下,把铁水倒在小洞上,用小锤捣鼓几下,再用沙皮磨平,就能拎回去炒菜烧饭了。
14、竹篾匠:一把篾刀,一根毛竹,通过砍、切、剖、削、磨、编、织等程序,竹子化为了白花花的篾片,再化成了圆溜溜的竹筛子,方正正的竹凉席,光滑滑的竹篮子……这一件件竹制品点缀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是在引导我们过绿色生活。
15、补瓷匠:过去吃饭的瓷碗、喝水的瓷杯、盛菜的瓷盆等器具龟裂或者碎破了都不轻易扔掉,都需要走街串巷的补瓷匠来修补。通过他们灵巧的手和专用铆钉、胶水,让“破碗重圆”恢复生机。如今瓷器工业化生产,价钱也大幅下降,瓷器坏了都一丢了之,补瓷再也没有市场。
16、修伞匠:过去的伞大多是长柄、黑色,价钱贵,买来一把要用上好多年头。修伞匠可以为人们省去购买新伞的费用,用便宜的钱修葺一新坏掉的伞。而今的伞基本上是折叠伞,五颜六色,品种繁多,价格也便宜,人们坏了就直接换一把新伞,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使修伞匠的生意越来越差。
17、刻章匠:一般是刻个人或单位的印章为主,所学材料有石质或木质。考究点的人会自带材料去雕刻,一般人就直接在刻章匠哪儿选择错了。所刻字为阴字还是阳字、所书写为行书还是楷书,全都以客户的要求为准。随着电脑刻字机的面世,手工刻章也就成了一小戳人的爱好而已。
18、修笔匠:那时候口袋里佩有一支钢笔是一种知识的象征,也是一种身份的标识。学校门口经常会有修笔匠的身影,那是课间溜出校门的理由。随着圆珠笔、水笔的大量出现,用钢笔写字的人也成了极少数,逐渐成了爱好者的一个嗜好,其结果是导致修笔匠的消失。
你看看,够不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