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玉雕艺术文化(李氏木雕)
1. 李氏玉雕艺术文化
我们南阳景区购物店的商品,可谓是相当丰富,吃的、喝的、用的,应有尽有。不过数来数去,最常被南阳人提起的特产,有以下这10种:
独山玉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产于南阳独山。南阳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雕刻、经营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独玉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又被国内外收藏家誉为"南阳翡翠"。
烙画
烙画也叫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烙画、玉雕、出师表为南阳三宝。
黄石砚
黄石砚产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北宋书画家米芾和黄庭坚曾高度评价黄石砚。黄石砚石质坚润,纹路精密,贮水不涸,拥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发墨如脂的特征。
方城丹参
方城丹参具有参条粗、色紫红、品质好、疗效优等特点,被医圣张仲景称为丹参之首。明清时流传"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
赊店老酒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这是南阳人都知道的。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从"仪狄造酒杯康润色"到"刘秀赊旗",可谓源远流长。赊店老酒的酒体丰满,清澈透明,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南阳君酒精过敏,喝过的朋友可以聊聊赊店老酒的口感。
郭滩烧鸡
郭滩烧鸡始于唐宋鼎盛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开始做烧鸡的是郭滩镇的一户李姓人家,用自制的秘方做出的烧鸡风味独特、口感极佳。不过,郭滩烧鸡没有走出南阳,只是南阳人心中的有名烧鸡。哦,对了,镇平侯氏烧鸡也很出名。
仲景香菇酱
仲景香菇酱选用西峡香菇,利用独创菇类酱制技术采用食品非热杀菌工艺,完整保留了其原始营养成分,酱香浓厚,菇香宜人。2014年7月,西峡仲景香菇酱产品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准予其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
西峡猕猴桃
西峡猕猴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峡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可利用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多的地区。
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产于河南镇平张林村,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张林麻油兴于明,盛于清。张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纯爽,香味悠久,南阳君家里就没断过。
淅川酸菜
丹江水造就了淅川酸菜的美味可口,淅川酸菜是一种蔬菜发酵的食品,原料多以腊菜、红薯叶、萝卜秧和莴苣为主要食材,口感nice,搭配面条,或是鱼,或是牛肉,味道绝了。但是感觉淅川酸菜受众较少,名气远不如乌江涪陵榨菜。
除了这些,南阳还有很多特产。比如,南阳米酒、界中米醋、诸葛亮酥饼、赵记油茶、李记麻糖,桐柏豆筋,新野臊子,社旗绿豆面、三粉,方城木瓜茶、木瓜酒,内乡山珍营养粉,淅川桑叶茶、葛花茶、五毒酒、五香全蝎、辣椒酱,西峡野蜂蜜、野蜂蜜酒、猕猴桃干、六味地黄酒等特产
2. 李氏木雕
基本概况 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与连云港市毗邻。1983年由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和盐城开发区,市辖区面积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万。全市有13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927个村民委员会,554个居民委员会,796.51万人口,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点是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地名探究[编辑本段]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 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3. 李氏文化集团
不是同族
华山李,世祖李仲荣,自江西入粤,定居于此,至今已600余年。李氏大宗祠历经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多次修葺,已有600多年风雨历史。
三柏李是高祖李渊,滕王元婴的后人。吴川三柏李氏开基祖穆公从闽入粤,其子孙已经超过三十万人。现任南津三柏李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为李秀成。
4. 李氏玉字辈
每个地方辈分不一样,从始祖世次是最准的,就像我们那边,每个村的辈分字,都不一样我郸城县洼李楼村,只知道从十四世开始,辈分字,玉,永。
金,文,长,传,国。
君,威,增,福,乾。
家,圣,群,贞,贤。
恩,先著,正,纲。祥,光,高,伦,远。本人国字辈
5. 李氏文化研究会简介
三柏李氏
三柏李是高祖李渊,滕王元婴的后人。吴川三柏李氏开基祖穆公从闽入粤,其子孙已经超过三十万人。现任南津三柏李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为李秀成。
南津三柏李氏宗祠,是为纪念三柏李氏开基祖、大宗时石龙(今化州)县令李穆而建的。它座落在化州八景之一“千秋夜月”的千秋岭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至今已630多年,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雄伟,古香古色。四世孙李慕庐,回迁南津一带定居,并建南津三柏李氏宗祠
6. 李氏玉字辈第几辈
1、 连云港李:爱国家宜,世 德 怀 忠 ,作 善 兴 宗。
2、 某地李氏:安帮定国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 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 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 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 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7、 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 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
8、 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9、 四川绵阳:定、国、安、邦、遵、文、武。
10、 重庆李氏:安吉星,广华永,远出达。
11、 某地李氏:安、居、端、详、传。
12、 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13、 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14、 嵩浦李氏:安然定立,发达明尚;世从卿良,士民文崇;帮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庆,万国时雍。
15、 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16、 某地李氏:保长朝承存,定东福公冠;广国翰弘华,嘉建锦康钟;明兴强青全,江瑞润尚韶;首天维文祥,贺学周彦应。
17、 某地李氏:保、公、同、维。
18、 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 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20、 缙云李氏:保义廉千万少迁,仁次连洪入云边;英芳茂盛荣华显,广大安康福寿昌;道德崇高元敬让,慈祥敦厚本温良;贤 明忠肃宽和裕,信义贞诚俊哲光。
21、 吉林长春:保兆长子景玉。
22、 某地李氏:宝、玉、凤、振。
23、 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 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25、 某地李氏:帮国振香树,东风雨润芳。
26、 湖北李氏:帮、国、之、贞。
27、 某地李氏:邦、国、永、宗、传。
28、 重庆万州:邦家必达,龙诚飞将。
29、 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0、 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31、 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33、 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34、 某地李氏:邦治仕登朝,文儒从先世。
35、 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
7. 李氏文化的简介
李姓的起源主要来自赢姓氏和姬姓。
第一个赢姓。李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的高阳颛项,出自赢姓。颛项氏属东夷族,先迁到今河南以东,后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唐尧时代,颛项族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中一族为廷剑,其首领皋陶,是尧帝大理官员。他的儿子伯益掌管火种,驯养动物和鸟类,并帮助大禹治水,获得赢姓。皋陶的子孙一直是大理的官员。到夏朝时,他们的孙子以正式的名字作为他们的姓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为正直得罪,并被杀害。他的儿子理利贞逃走了,藏在河南西部嵩县伊水旁。因靠吃树上的果子充饥。后改理氏为李氏。李姓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个出来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是周姓的后裔,后扩张到川东。在周吴王灭商后,封巴人为巴,现在重庆巴南区,称巴子国。 而南迁湘西的巴人则成为武陵人的一部分,迁居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人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变为姓氏时,巴的人对汉族人的姓氏十分推崇,所以根据读音使用了李的姓氏。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了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在李氏创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有2800年的历史。
8. 李氏文化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国老奶奶画像是陆禧甫的夫人李氏,画于19世纪末,被称为《清佚名《李夫人(陸禧甫夫人)像》。画像中的女性被认为是陆禧甫夫人李氏的原型,她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拥有端庄持重的品格和家庭和睦的幸福生活。尽管她在动荡的时局下生活,但她能够长寿辞世,也算是非常幸运的。
这幅画像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展现了这位老奶奶的风貌和气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画像中的老奶奶穿着深蓝袄,衣领上烫着金,佩戴玉耳环,目光锐利、端庄持重。虽然她已经不存于世,但通过画像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一个精明的女人,目光锐利、端庄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