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明清玉雕痕(明代玉雕工痕)

1. 明代玉雕工痕

有痕迹。

古代玉器鉴定方法简单来说可以归纳概括为五个字,即:料、工、型、纹、沁。

古玉鉴定中的“工”是指古代玉器琢制过程中琢玉工具遗留在玉器表面的加工痕迹,也叫做“工痕”。

古玉鉴定历来重视“微痕学”的鉴定方法,即用肉眼或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玉器的“工痕”,只有符合古代治玉工艺和琢玉方法的玉器才有可能是古玉,同样,如果一件玉器出现了不符合古代治玉工艺特点的工痕,则说明这件玉器的制作年代有问题。

2. 明代玉雕工痕图片大全

古玉雕刻痕迹区别法是

1,古玉雕刻接刀工痕感觉是干净利索的,边缘有锋利感,整体感觉会很有力道力度,多上手实物进行体会理解,工痕凹槽内没有均匀的解玉粒感。

2,古玉雕刻开片痕迹单面工艺的老玉片上,因为这种通常是缝在衣服帽子上,或者镶嵌到家具上,背面是看不到的,古人仔细体会也会体会到解玉沙痕迹,解玉也有粗有细,粗的会比较比较明显。

3,古玉雕刻在玉器上打一个孔,然后穿过一根丝线去,配合上解玉沙,进行雕琢镂空的地方仔细找会有一个小孔,镂空出来的地方会有解玉沙痕迹,古人拉丝效率慢,因此拉丝痕迹自然舒服,也需要多体会才能把握得更准确。

3. 明代玉器雕工特点

鼍龙形玉水丞

鼉龙形玉水丞鼉龙形玉水丞明(1368 此瑞兽形水丞由青玉雕成,带褐色斑。 凸眼、短嘴及六角形纹饰是明代兽雕的常见形式。

玉器简介

鼉龙形玉水丞明(1368 - 1644)

  高:6.7厘米 长:15.8厘米 宽:13.8厘米

  录音导赏

  玉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温润色泽与精巧雕工为世所珍。玉器用途多样,自古以来,多作礼器、工具、个人饰物、陪葬品,甚至是权力的标志。

  此瑞兽形水丞由青玉雕成,带褐色斑。这瑞兽称为鼉龙,带龟甲,头似龙,有独角,卷耳,凸眼,火焰式眉毛,身及颈有鳞片,足有五爪。底部刻成旋涡状,波浪由中向外伸延,浪花自器底翻至兽甲。兽甲满布六角形纹,外饰云雷纹,中央骨脊外露。背部有圆形凹位,作丞水之用。

  凸眼、短嘴及六角形纹饰是明代兽雕的常见形式。尤以底部水波纹为十六世纪玉雕的特色。此器体积颇大,雕工精细,是明代玉雕的代表作。

4. 明清玉器工痕讲解

1、地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

2、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光泽。

3、清代的雕工更加的细致逼真,大量出现巧雕与镂空雕、半浮雕等多种雕琢技法于一体的精美玉器,令玉雕作品更具立体感。

4、晚期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电动工具,逐渐接近了近现代玉雕的风格。

5. 明清玉雕刻工具及手法

明清家具常用的都是榫卯结构,有雕花等工艺。典型的代表有罗汉床,圈椅,条案,,,等等。

6. 明代玉雕工痕特点

古玉工痕指的是古代玉制品上的制作痕迹,包括磨痕、切痕、磨砂痕迹等。之所以有些古玉工痕没有磨砂痕迹,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1.加工方法不同:古代制作玉器的加工工艺多种多样,不同工艺可能导致不同的工痕。一些玉器可能是通过磨砂的方式进行加工的,这样就会留下明显的磨砂痕迹;而另一些玉器则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加工,比如割切、刻画等,不会产生明显的磨砂痕迹。2.使用时的磨损:古玉制品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使用和流转,可能会因为使用和磨损而磨去了原有的磨砂痕迹。一些古代玉器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磨砂修整,磨掉了原本的痕迹,所以无磨砂痕迹。3.后期维修和修复:一些古代玉器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历了维修和修复,修复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玉器进行打磨和磨光操作,这样会去除原有的磨砂痕迹。综上所述,有些古玉工痕没有磨砂痕迹可能是因为加工方法不同、使用时的磨损以及后期的维修和修复等原因导致。

7. 明代玉雕工艺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通过对各个朝代石雕观音特征变化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后的兴衰史,对了解古时候的文化及国情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8. 明代古玉工痕

宋代玉器工痕有特征。因为宋代玉器的加工工艺相对较为精良,所以其工痕比较细微,常见的有“磨痕”、“痕迹”和“擦腻”。其中,“磨痕”是指玉器表面经过打磨后留下的细微刮痕,其排列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痕迹”指的是玉器表面经过铲刀切削后产生的凹陷或阴影,这种工痕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擦腻”是指玉器表面经过摩擦后呈现出的一定程度的光泽和平滑度。这些工痕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宋代玉器真伪的重要依据。另外,宋代玉器的装饰风格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多采用线刻、刻划、浮雕等技法,且注重对形态和比例的处理,也可加以辅助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