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工艺美的风格以共而最具有特点的是什么
唐三彩陶器是属于汉代绿、黄铅质软釉系统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这些陶土烧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鸟鲁、车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盘、盏等,唐三彩陶器胎质松软,釉色大致为黄、绿、白三色,所以称为“三彩”。黄色浓重者接近赤褐色,蓝彩较为罕见。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变化作成装饰,富于华丽的效果。
唐代的装饰艺术以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例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可以看出,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上长出了丰茂的花朵;卷草叶子种类变得多样,而且变得有相当厚度。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每一花瓣都汁液饱满,以至膨胀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纹在敦煌藻井图案中,都是色彩鲜丽绚烂的。唐代花草的纹样在锦绫染织品上,在铜镜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侧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图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禅师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现唐代图案纹样的健康的风格。
唐代三彩又与现在三彩釉一样吗?
现代三彩釉有很多新工艺,高水旺等制作的仿古三彩工艺品比一般的唐三彩都要贵。
唐三彩是以粘土制胎,经素烧后,用多种色彩的低温铅釉装饰的陶器制品,多指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从1972年陕西乾陵懿德太子和章怀太子墓中发掘出千余件唐三彩器,再到77年于巩县黄冶地区唐三彩烧造窑址出土的大批三彩遗物。这些艳丽多彩的三彩釉产品,无不反映了唐代对其制作的兴盛。三彩骆驼,唐据考古资料, 唐三彩在唐代多盛行作为皇室墓中的随葬明器。唐三彩的釉在化学组成上不同于汉代绿釉陶,其含铝量高,而含铁质和熔剂矿物成分低,有可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三彩铅釉有毒性,所以唐三彩很少制成实用的日用品。由于三彩釉多绚丽,易于装饰和炼制,故产品种类多,如制作许多雕塑艺术品,其中有武士、文官、男童、女仆、侍从、乐俑、舞俑、房屋、亭院、楼阁、各种动物以及怪兽等等,这些器物都反映着唐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各种神姿的马和骆驼及千姿百态的骑士,体现了唐代时期雕塑技术的高超。
三彩凤首壶,唐唐三彩釉陶的造型和色彩装饰丰富多样。根据器形的样式唐三彩器物的成形则有轮制、模制、雕塑和粘接等工艺方法。其釉彩装饰则有画彩、点彩、贴花、印花、刻花、划花、填彩等釉彩装饰工艺及制胎的绞胎工艺。可以说无论从造型与色彩,三彩釉在唐代都达到了顶峰
鲤鱼跃龙门的寓意
“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
鲤鱼跳龙门 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即可成龙。寓指一举成名。如同鲤鱼跃龙门而成为龙一般,出人头地。寓意考试高且居榜首。
论述:试说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雕饰艺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佛教造像种类十分繁多,有金像、铜像、雕像、夹纻像、结珠像、织珠像、绣像、织成像、塑像等,其中雕像包括木雕、玉雕、石雕、牙雕等像。在这些造像形式中,以石雕最为普遍,小者有石造像碑,大者有石窟寺的高大雕像,其次是金铜造像。这些造像形式不仅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隋佛教造像的鼎盛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佛像造像多见跏趺坐佛和倚坐佛,图案化,具有装饰美的波髻仍然风行,但体现马土蜡造像影响的螺髻也渐趋流行。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以可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形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此外,“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上面的文字是我抄的,区区几百字根本无法详述魏晋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点,我向您推荐几本书,您可详细了解: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费泳,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中国雕塑史》,梁思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佛像的历史》,梁思成著,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