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苗族传统乐器? 苗族传统服饰?

一、苗族传统乐器?

1、芦笙。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竽。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

2、芒筒。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果木,意为筒筒芦笙。

3、夜箫。夜箫,苗语称“寥”,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

4、箫笛。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5、月琴。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二、苗族传统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三、北海传统手工艺?

北海有个传统手工美食叫做籺,是一种传统特色食品,用糯米(麦粒或其它粗粮)主料加辅料制作而成。

四、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关于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 服饰与织布:苗族女性以织布和服饰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美感。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以手工绣花和刺绣为特色,色彩鲜艳且富有装饰性。

2. 花球舞:花球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手持装饰华丽的花球,随着舞曲音乐的节奏旋转、投掷和接住花球,展现出优雅、活泼和技巧性的舞蹈。

3. 艾黎节(苗年):艾黎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和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亲友团聚、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

4. 女儿会:女儿会是苗族的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由苗族女性自发组织,以庆祝女性成年、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为宗旨。女儿会通过歌舞、织布、刺绣等形式传承和展示苗族传统技艺和文化。

5. 民族音乐:苗族民族音乐以竹编乐器和木制乐器为特色。例如,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常用于表演和宴会场合。

6. 朵蕾节:朵蕾节是苗族的另一大节日,是苗族人民为纪念和庆祝苗族的先祖而设立的。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体育竞赛和传统民俗活动等。

以上只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苗族还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传说故事、手工艺品和婚俗等传统文化元素,每个具体的地区和苗族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苗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苗族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也是苗族人民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苗族的传统乐器?

芦笙,果哈,果铃等。

芦笙,苗族同胞逢年过节以及红白喜事、谈情说爱都吹奏芦笙,并伴以踩堂舞。可以说,芦笙是打开苗胞心灵的金钥匙,是苗家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心骨。

果哈,是唱古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一般以歌师自拉自唱为主。

果铃,发音原理与芦笙一样,均靠吹气使簧片振动发音。

六、苗族传统艺术特点?

苗族银饰特点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七、传统手工艺体验意义?

传统手工艺,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今很多都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民族的传承,意义非常重大。

八、传统手工艺复兴含义?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三,它是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识别符号,具有文化识别功能,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第四,传统手工作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美的载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审美价值。

促进就业。由于传统手工艺仅依靠人力和技艺,对场地和生产条件基本没有要求,家庭小作坊、小工厂都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具有门槛低、成本低、开放性强等特点,具有带动就业的价值。因其从业要求相对较低,也成为一些家庭发展副业的选择,非常适合经济基础薄弱的生产者经营。

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产业,传统手工艺遍及中华大地,各地都有代表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而且,它们中的大部分还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例如天津泥人张、山西琉璃、北京景泰蓝、景德镇陶瓷、大理扎染、建水紫陶等,大多已成为当地传统产业的支柱,为当地经济贡献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九、定州传统手工艺技能?

在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文化广场上,来自该市赵村镇孟家庄村的农家女程苗欣正在展演熟练的宋代缂丝技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围观人群。

  据了解,从正月十六(7日)启动的为期四天的该市社区文化节上,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5点,市民都能看到该市孟家庄村妇女织绣合作社的缂丝技艺表演。

  主办方负责人称,虽然绝大部分市民没有见过缂丝作品,更没有观赏过缂丝技艺表演,甚至连“缂”(音同“刻”)字都读不正确,但大家还是为该技艺的精湛和珍贵而惊叹,缂丝展演也成为文化节上最受欢迎的展位。

  据定州市委宣传部官员介绍,该市在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民间“缂丝作坊”和缂丝能人。祖籍孟家庄的著名缂丝工艺家沈子蕃,幼时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成年后专心研究缂丝艺术,成为宋代北方缂丝高手。孟家庄是定州缂丝的发源地、生产地,也是唐宋时期丝线、绫绢集散地。近年来,该村妇女程苗欣组织的妇女织绣合作社继承祖传缂丝技艺,攻克技术难关,使该“非遗”文化重放异彩。

  定州缂丝,是传统的经纬交织的装饰性丝织品,因织物的花纹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又被称为“刻丝”,被誉为“织中之圣”。宋代是缂丝的盛期,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

十、传统手工艺大师称号?

一般都称做老师,代表人们对手工艺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