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艺品

缅甸的雕刻艺术怎么样?

根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2011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中华圣根艺术展”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展览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术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幅。盛世出宝物,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古木一号”的《中华圣根》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

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1],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在合肥乐兆艺术村根雕专区里,省收藏家协会专家指着一批黄杨、檀木等根雕珍品详细介绍起制作过程。“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造型上的选择标准则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一般生长在平原的树根,因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制作根雕更不是简单的事,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传统的竹雕制品,大凡圆雕几乎全部采用竹根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则选用优质木材或主干基部、树根及树瘿。如此选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调,不易腐裂,细腻适刻等特性。同时在保证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态创作。

现代根艺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约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寻奇觅怪视根艺创作。有些作者为追求这“七分天成”则将根艺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晒雨淋,嫌其慢,则用火烧、酸蚀或白蚁蛀咬等法。

在制做根艺作品时,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人为”与“天成”的成份,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而这绺花与色调也最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最难以仿制的部分。

根材的肌理绺花与盘错瘿疖同属“天成”,都是根雕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当根材上的疖瘢瘿瘤、韧皮纹脉,显露的肌理色调成为作品形式与题材的构成时才是根雕造型艺术的表现。根雕造型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体量,完美的体面转换,流畅的曲线过渡。保证轴线的完全观赏面,作品要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之精美”。根雕造型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物质结构,以凿刻的减量加时间将混璞开明物象。作品要独根成器,原材质色、打磨精细,配器得当。

在寿山石雕刻界,有许多家族承袭的范例,其中就不得不提到林氏家族——林亨云及其子林飞、林东皆早富盛名。同哥哥林飞一样,林东自幼受家庭影响开始了学习寿山石雕刻。在家庭气氛的耳濡目染之下,是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开辟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大师的作品:

林东作品

东南经典成交20品

林东作乌鸦皮田黄冻石《布袋弥勒》摆件

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2,300,000

林东荔枝洞石大肚弥勒摆件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1,012,000

林东作荔枝洞石《节节攀升》摆件

成交价(元):782,000

林东作荔枝洞石《仙猴献寿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672,000

林东作荔枝洞石《渔翁摆件》

福建东南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392,000

林东作田黄石醉仙翁摆件

福建东南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345,000

林东作芙蓉石《辈辈封侯日字章》

福建东南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195,500

林东作荔枝洞石古兽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林东作荔枝洞石《渔趣方章》

成交价(元):190,400

林东作四股四高山石《和合二仙》钮章

成交价(元):161,000

林东作 荔枝洞石罗汉摆件

福建东南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林东作二号矿石《童子献寿钮章》

成交价(元):149,500

林东水洞高山石罗汉摆件

林东作芙蓉石《笑佛摆件》

成交价(元):145,600

林东作二号矿石笑口常开摆件

福建东南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109,250

林东作田黄石《托珠弥勒》摆件

成交价(元):103,500

林东作都成坑石《日进斗金摆件》

林东作旗降石《白鹭浮雕扁章》

成交价(元):95,200

林东作 芙蓉石师生情摆件

成交价(元):80,500

林东作芙蓉石《踏雪寻梅方章》

福建东南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元):69,000

工艺

因为父亲的关系,林东很小就开始接触寿山石,从给父亲打下手开始逐渐开始练习刀法,相石、雕刻、磨光,造就了其扎实的基本功。他一直谨记着父亲说的“艺术取材于生活”的道理,在临摹大自然中,慢慢体会到了刀法的重要性,享受着刀法与艺术相融合的乐趣。

林东涉及的雕刻题材众多,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人物圆雕。即使是传统题材,例如寿星、仙佛等,他的刀法在一方石材上逸出新意,能从别具一格的审美角度,给人一种耳目一行的感觉。像是他作品中最常见的弥勒罗汉,表情神态皆为夸张,诙谐生动,一改以往的庄严法相,但没有丝毫荒诞的感觉,反而是包含着智者的思维与生活趣味。

林东的许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传统历史传说故事,但他又在不断地提炼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境。像是“踏雪寻梅”就是林东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摆件还是印章,可创作的空间并不大,而林东却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无限的张力,利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加上对俏色运用的收放自如,作品气息看似收敛,而意境之感却相当深远。

总体来说,林东的作品具有多神韵、重勾勒的特点,他博采众长的汲取了一些西方雕刻艺术的特点,与传统手法相融合,特别是在人物的刻画中,十分注重形体比例且又大胆地放大一部分,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内在情感;而其在细节的处理上依旧是十分细腻,无论是五官、胡须还是衣衫纹路,都是脉络清晰、凹凸分明。其实不只是人物题材,还有花鸟鱼虫一类的,他娴熟的刀法都能做到流畅与法度兼顾,动静有致,这和他自幼起数十年磨炼下的刀法是分不开的。

虽然林东的作品常常有着谐趣之美,但他自身却是坚守着传统艺术家的那种沉静和执着。因为常年抵刀推刻,他的左手拇指因受到压迫而短于右手拇指,毅力着实是超乎于常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物象中捕捉到天然神韵,赋予作品悠远的内涵情感。

常见 落款

林东

1957年生,福建福州市人。自幼随父林亨云学艺,擅长人物圆雕。表现人物神态的诙谐与形体的夸张,韵味古朴,极富幽默感。其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香港参展,受到海内外艺术收藏家的好评。1988年寿山石雕作品《踏雪寻梅》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2010年寿山石雕《孙悟空过火焰山》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0年作品《寒春流芳》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十一届‘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0年 5月寿山石雕作品《和平与希望》参加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当看到这些雕刻作品时简直是太让我震惊了从不知道木头居然可以被雕刻的这么“仙”

这些是法国艺术家Alain Mailland使用车木技术制作的艺术品他以细腻的技法将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各类形体运用到木雕创作上Alain Mailland与妻子独具于法国南部僻静的树林之中在离家不远的自建厂房里创作他是树林里的艺术家取材于自然启迪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