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刻砚拍卖(清代书法家吴让之)
1. 清代书法家吴让之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 “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萊垍頭條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萊垍頭條
2. 吴让之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
吴让之是清代书法家,擅长书写篆书; 而汉碑是隶书的统称。
3. 清代篆书名家吴让之
吴让之所作篆书,得邓石如法,较邓石如更为婀娜秀丽,笔意舒展,流畅优美,给人以一种清新怡润而有书卷气弥漫之感。
吴昌硕融石鼓、封泥、砖瓦、玺印等为一体。到晚年其印风浑朴老辣,苍润挺拔,从而使其成为一代宗师。
4. 清代书法家吴让之作品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垍頭條萊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萊垍頭條
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萊垍頭條
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萊垍頭條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頭條萊垍
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頭條萊垍
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條萊垍頭
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垍頭條萊
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垍頭條萊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办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萊垍頭條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萊垍頭條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垍頭條萊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萊垍頭條
5. 清代书法家吴让之简介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6) 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萧山人,祖籍山服,后辄署名山服任伯年。劝承家学,其后得任熊(一八二三-一八五七)推介,师承任薰(一八三五-一八九三 ),画艺益进。卖画海上,声誉赫然,是为上海画派重要创始人,影响深选。
任氏擅长花鸟及人物,画法工意俱佳,有独特个人风格。花鸟远绍宋人双法而加以变化,赋色浓厚却见明快生动。人物颇近陈洪绶(一五九八-一六五二)、黄 慎(一六八七-一七六八后)。画历史人物,民间及风俗人情,造型奇古,线描劲 健。尤长于肖像画,能巧妙捕捉人物感情神态,间作山水,书法亦参画意。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6. 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
吴让之,原名吴廷扬,字熙载,后改字让之,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中国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书法、绘画,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