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手镯平雕好还是浮雕好
浮雕好,更加立体。
浮雕是在镯面上雕刻出凹凸效果的一种錾刻技法,通常都是凸出主体图案,让空白和背景凹下去,营造出起伏变化的视觉层次感,凹进去的地方一般是用錾子采(通踩)(压)下去,或者是用錾刀剔下去,采或者剔出来的背景,需要打上底子,这个底子有好几种,常见的有珍珠底、沙底、布纹底等,珍珠底最常见,但是在浮雕镯上的珍珠底,属于配角。
大艺传世:小锤敲过千年,錾刻声声惊岁月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一般人看来,金属多是冷硬的;但是錾刻知道,它们也有着柔软生动的另一面。
耐心的一錾一刻间,从扁平到立体,从生硬到圆润,从无神到有神,奇迹诞生需要千万次锤锻。
所谓创造艺术,也许就是慧眼识物。真正的手艺,则是物的知己,它们懂得发掘蕴藏在物料中的真性情。
而錾刻,正是一门这样的手艺,将冷硬的金属錾刻成一件件惊艳岁月的艺术珍品。
在银壶匠人眼中,机器生产的银壶是呆板的,手工银壶则是有纹理的流动性,是有灵性的。
錾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
如果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的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算起,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錾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加不少亮点。不同的錾刻技法使古今金银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
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錾刻的第一步是“开錾”,亦即制作錾子。錾子是錾刻师在金属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长钉,一端用以敲击,另一端在锤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属板上印刻出各种形状。
最常用的錾子根据錾头面积、形状及大小不等的勾錾、直口錾、双线錾、发丝錾、半圆錾、方踩錾、半圆踩錾、鱼鳞錾、鱼眼錾、豆粒錾、沙地錾、尖錾、脱錾、抢錾等十多种。
这些錾子都是自制的,是用工具钢或弹簧钢打制的,钢料过火后先锤打成长约1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的枣核形坯子。
之后将其前端锤打、错磨出所需要的形状,再经n火处理,并在油石上反复打磨、调试,使之合用。
而另一些,则带有手艺人亲手设计刻画的花纹,有圆形、细纹、半月形等等,五花八门。
每一件錾刻作品的个性,就从这些带有不同錾刻师手艺和审美的錾子中来。金属板的薄厚也有讲究。
过厚的板材不易显现形态,太薄又容易“錾漏”。錾刻师们一般依据作品的大小或用途进行定夺,而技艺越纯熟,驾驭不同厚度板材的能力就越高。
錾刻工艺的核心是 錾活。操作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上面提到的各式各样的成套錾子錾刻时,必需将加工对象固定于胶板上,方可进行操作。
胶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使用时将胶烤软,铜银等工件过火后即可贴附其上,冷却后方可进行錾刻,取下时只需加热便能脱开。
板料的制备 无论是金银还是铜板,传统操作中,都是把碎料装入坩埚,熔化中去除杂质铸为坨锭,而后反复过火,用锤锤打,成为合适的板料。
錾活用的板料薄厚,依作品的大小而确定,最常用的厚度是在2-0.5毫米,过厚的板材使用中往下踩和往上抬都有困难,太薄则容易錾漏。
历史上錾刻工艺的传承,多是在小手工做坊中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形式出现,从未见有此种工艺的系统教材和专著;
又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因而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兴衰也很容易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加之有些匠师欲传无人,或是思想保守不愿传人等缘故,至今能够全面而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此项民族文化遗产正处于衰退的状况。
刘哥胡(壶)论
錾刻工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老刘相信只要匠人不忘初心、坚守传统工艺,响了千百年的敲打声会在历史长河中更将响亮。
•END•
本期关键词: 錾刻 、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