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与核雕(雕虫小技出自哪里)
1. 雕虫小技出自哪里
雕虫小技(拼音:diāo chóng xiǎo j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扬雄《法言·吾子》。
“雕虫小技” 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含贬义;也作“雕虫小艺”“雕虫末技”。常与“微不足道”连用。
2. 雕虫小技的雕
雕虫小技读音:diāo chóng xiǎo jì释义:古代“雕龙”指写文章,“雕虫”指写书法。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虫”指的是虫书。虫书也叫鸟虫书。出处:《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例句: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作~,那么,诗文的评更是小中之小,不足深论。”
3. 雕虫小技什么意思呀
这个意思的成语是雕虫小技
4. 雕虫小技的
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
出处《隋书·李德林传》:“经国大体,是 贾生 、 晁初 之俦;雕虫小技,殆 相如 、 子云 之辈。
”《新唐书·张玄素传》:“雕虫小技,正可闲召,代博弈,不宜屡也。
骑射畋游,亵戏酣歌,悦耳目,移情灵,不可以御。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摹印》:“故 吴 门人辄宗 云美 , 天都 人辄宗 穆清 , 武林 人辄宗 龙泓 ,至今不改。
乃知雕虫小技,亦有风气运会,存乎其间。
”
5. 雕虫小技出自哪本书
你说的是带虫字或鬼字的成语吧。
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最早出自于西汉·扬雄《法言·吾子》。
鬼哭狼嚎:意思是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出自元·无名氏《马陵道》。
蛛丝虫迹:意思是蜘蛛的丝和虫子爬过的痕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自《野叟曝言》。
6. 雕虫小技由来
八股文自开创以来,其争议颇大。从明清科举时代的趋之若鹜到民国时期的极力抵制,再到潜移默化地大范围学习,我们对八股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几百年来,八股文的影子似乎已经融进我们的学习生活。小学期间初见的排比句;中学时代写的议论文;大学时期不写论文毕不了业。生活中譬如新闻评论、节日贺词、广告用语等等。
标准不同 起源不同
八股文从何而来历来颇有争议,要从四大起源学说: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与明代说。而这四个学说非但起源时间差异甚大,就连参考标准都大相径庭,区别于作为考试文体的八股文与作为文体的八股文。
尊崇元代说的刘师培先生就是以文体为标准,追溯其由来。他认为八股文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与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形式同元代戏曲的文章结构有传承与起源之联。
但实际上从文体来看,八股文的起源或许更为久远。《诗经》中早已出现对偶与排比句式,而起、承、转、合也能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找到雏形。另外汉代以后,随着文学技巧的提高,八股文的文体特征在诗赋、散文等文体中体现得更加广泛。
以写作手法作为八股文起源的标准似乎难以确定一个质变的转折点,毕竟任何一种新文体都是此前长期存在并延续发展而来的。相比之下,若以考试八股文为标准,就能较清晰地探究其起源。
作为考试文体的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王安石的科举改革,这一观点得到古今中外许多文人的认可。
如顾炎武,他曾直言: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做。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命吕惠卿、王芳等为之。
而今,学者李山先生也认为:“自北宋废除诗赋,就是有“声病对偶’的考题之后,逐渐地到明清取士就用八股文了。”
这与王安石对科考内容的两项改革息息相关。其一是以经义替代诗赋,即科考知识点由诗赋变成四书五经。值得提及的是王安石的改革只是将时代趋势落到实处,经义考察由来已久,诗赋弱化也早有端倪。
在唐代的明经科就已有帖经、墨义的考法,不过那时对经义的考察主要是记忆类的填空题,且所占比重不高。又如庆历新政时期与熙宁三年,其殿试皆以策论取代诗赋;其二是废除明经与诸科,并设立新明法科。在此暂不议新明法科的意义,只需知此科十分重要,但无法与进士科相比。
变革后的科考基本已进士科取士,而考试内容又只有经义。这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宋代考生答题越发空洞无物,并朝着形式化趋势发展。经义一般为伦理道德,其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大多空洞、抽象,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题者多以经学、礼学为试题,且设有标准答案。内容十分有限,有时试题会有重复。或许材料不同,但答案却与之前一模一样。预设下的试题往往是让考生就当下的政治状况提出个人看法与意见,这有点类似于两汉的策论,理论上本应更为开放,可对宋代士人来说,却难以言表。
首先宋人的参政意识较之两汉有所不同。宋代士人多强调群体力量,而非个人能力。他们一般以党派为依附,与众人共同解决政治问题。同时,与两汉相比,宋代的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士人实在无法自由地针砭时政。他们更多的只是空洞评论,有时甚至还对现状表示肯定与赞美。因此,考生的个人见解逐渐减少,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形式则越发流行。
后记:
其次以经义取士很难区别文章的优劣,但科考必须排出名次,所以阅卷者只能通过文章的写作手法来评判高低。而这种评判则导致科举应试文章形式化,该形式与明清八股文的破题、承题等结构要素大抵相同。其后,随着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科考八股文变得更加僵固、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