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胡须的雕刻方法(雕刻胡子)
1. 雕刻胡子
核雕的工具主要分为:
1.刀具:核雕刀具又细分为很多种,它们分别为:
(1)平口刀:形状像单刀的篆刻刀,按刀宽分为分为大号、中号、小号,可做大形也可雕细部,一般用于开眼。根据自己雕刻的特点可分的更多,但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最小的可以小到毫米.它在整个雕刻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刀,从一件作品刚开始到完工的不同阶段都用得到。
(2)尖刀:刃口是呈三角形,其锋利面在左右两侧,锋利点就在中角上;主要用于刻毛发和装饰线纹等,也是版画与水印木刻艺术制版时常用的一种工具;操作时刀尖在木板上推进,木屑会从三角槽内吐出,刀尖推过的部位刻画出线条;尖刀的功能基本上是为了突出作品的层次感,比如衣服与皮肤的区分,人物的面部(开脸)就需要用到尖刀。
(3)半圆刀: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在雕刻传统花卉上如花叶、花瓣及花枝干的圆面都需用圆刀适形处理,它的横向运刀比较省力,对大的起伏、小的变化都能适应,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转折处,多用半圆刀。半圆刀有正反之别,斜面在槽内、刀背呈挺直的为正口圆刀,它吃刀比较深,最适合做圆雕,尤其是在出坯和掘坯阶段;斜面在刀背上,槽内呈挺直的为反口圆刀,吃木比较深,能平缓的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
(4)三角刀:它的形状像个倒三角,多用于细节部位的雕刻,例如眼、鼻子、牙齿、胡须等,三角刀也分为大号、中号、小号,当然根据雕刻师傅个人的的特点可分的更多,但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修光刀:形状像斜刀,但是没有斜刀那么锋利的刀尖,只是用来刮削表面光滑用的。
掏肉刀:形状像一段铁丝或者钢丝,但其实是用来挖核里面的仁的,因为仁如果不掏出会生虫不利于核雕的保存。
电动辅助工具:吊磨(用于镂空和钻眼);牙雕机(用于打磨)。
其它辅助工具:1.5m左右高的工作台、卡尺、翘刀、钢锉、砂纸、牙刷等。
2. 雕塑胡子
东方朔雕塑非常壮观,东方朔高昂着头颅,遥望着前方,他穿着长袍,胡子整齐。他的左手拿着一本竹简书,右手拿着一把长剑,这也暗示东方朔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
这座雕像被放置在东方公园里,是当地政府为东方朔而建的。毕竟,在古代,东方朔的智慧不仅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还为汉代提出了许多治国思想。
3. 雕刻桃胡子的工具
桃木,桃树枝,桃树条,桃核在中国的民间,人们一般拿他们来辟邪的。中国民间很多人相信鬼神,什么邪气入体,特别是体质弱的小孩和刚出生的婴儿。 那么长辈们,特别是老人,他们为了对晚辈更好的呵护,往往喜欢给他们佩戴桃木剑,雕刻的桃核。 在每年的端午节这天,民间的集市上会有销售这类物品的,红色的线串上桃核,然后套在孩子的手肘处。
4. 胡雕什么意思
炊
chuī
繁体
炊
部首
火
笔画
8
部外笔画
4
结构
左右
字级
一级
造字
形声兼会意
五笔
oqwy
五行
火
常用释义
动烧火做饭。
例词
炊具炊烟晚炊
详细释义
1.
烧火。
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
《墨子·耕柱》
令折轅而炊之,殺牛而觴士。
《战国策·齐策五》
一人炊之。注
《汉书·枚乘传》
2.
烧火煮熟食物。
嫂不爲炊。注
《战国策·秦策一》
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日,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史记·淮阴侯列传》
爲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覿。
唐 · 杜甫 ·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5. 雕刻葫芦图
葫芦雕刻机雕的葫芦非常生动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 “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6. 大胡子雕
没有胡须。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时期的玉雕沿着宋代开拓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雕技有出新之处,作品风格独特。
元代玉龙大体模仿唐代玉龙,但身躯比唐细长,婉蜒游动,显得威武而有生气;角琢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张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带火焰纹肉嗜;另外,嘴、鼻、眼占头部的三分一。
元代玉龙头型细长,发毛长长地飘浮在脑后,有的为一绺;有的分成两股,飘拂在龙头部的左右两边或上下。
此时玉龙尾多自后腿下穿过,尾尖上翘;元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至七个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龙掌厚实,龙爪锋利以三爪为多,爪部多团成球状;小腿上有表示筋骨毕露的短小阴刻线纹,这一特征为元代龙及其它兽纹的共同之处。
另外,元代玉龙在脖颈部,大腿与身躯连接处都留有深雕的痕迹,体现了元代玉雕技艺粗犷有力的风格。
元代龙纹,矫健有力,龙纹在形体状态上,大都是小脑袋,細脖子,四足露骨有力,而且头部的绘画和描述极为简单,所附毛发亦较稀疏,散乱,有披头散发的状态。整体感觉野而不驯,具有威猛无比的神力。
元代的玉龙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很有气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的手法,把龙在云中穿行,上下翻腾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动感。
元代对龙的绘制有着严格的的使用明文規定,宮中龙的纹路是五爪。大臣之下龙纹只可以三爪或四爪,明清两代也延续元代的标准,五爪为龙,供皇帝天子专用,四爪为蟒,供王爷和封王的侯、爵使用。
7. 雕刻胡子用什么工具
做出一个最基本的木偶需要的材料有:木材适量、油漆适量(给木偶装饰)、丝线约5m(较细的,有丝线木偶才能动)、布料适量(给木偶做衣服)、铁钉适量(固定木偶肢体)、纽扣3到5粒(固定衣服)、皮料适量(制作鞋子)。
关于木偶的制作
木偶的制作
木偶的制作包括木偶头和服饰两大步骤,本文介绍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戏)的制作过程,提线木偶与之大致相同。
木偶头的制作
首先是打坯。目前泉州的私人作坊中还不能独立完成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厂由专门的打坯机操作,木偶头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虽说木偶造型的繁简不同,师傅的手艺也有差别,但通常情况下,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能刻三四个木偶头。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涂在木偶头的白坯上,目的是掩盖樟木上的疤结或孔眼,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来是喷色。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像关公的脸是红色、包公是黑色、寿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乐跃然眼前。然后要上光油,为的是使偶头的色彩历久弥新。
最后要根据具体人物配上胡须、头发等,如果是新娘子还要盘头发。至此,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
服饰的制作
木偶服装上最主要的装饰就是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手工绣。绣品图案首先由设计人员根据特定的人物,画好设计图纸,然后比照图纸,用针稿机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涂印,勾勒出图样。绣线的颜色选择由师傅自定,像凤尾通常有五种颜色,在不同的师傅手下会有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是扫浆糊、加内衬,使绣片挺括、有型。最后是整件组合,也就是将几个绣片缝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于“千人一面”的机绣的出现,现在服饰手工绣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只是在绣人物脸部时(业内称为“开脸”),技术要求才高。
目前,泉州制作的不少木偶都销售到台湾,因为那里的“布袋戏”已普及到中小学校。一般说来,教学用的木偶是批量购买的,为降低成本,布料就采用了人造丝中的春光缎,机绣也代替了手绣;而表演用的或是个人收藏所需的木偶,则要求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使用的是苏州产的真丝软缎和真丝绣线。以“战将”木偶为例,其头盔、头部、服饰、(支撑的)内体、兵器等的用料不同,价钱也就从二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一个木偶头往往并不是由一个师傅从头到尾一手完成的。当然,如果是名家大师,会一气呵成的,其名字会刻在偶头的后面。普通师傅完成一个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时间。
8. 大胡子雕塑
翠微广场的雕像叫做“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国家独立、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而建造的。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秦始皇陵的气势和尼罗河畔的方尖碑,高45.5米,采用了花岗岩和白色大理石,寓意着烈士的高尚和革命的光辉。人民英雄纪念碑现为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9. 胡子饰品
1、用美图秀秀打开照片,选择美化照片;
2、点击饰品栏目,然后选择“搞笑表情”功能,在里面找到小胡子的图片,点击图片后添加到照片上,然后调整小胡子的大小和角度;
3、制作完成,保存图片即可。
10. 石雕胡子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游览善卷洞。 现在我们已来到善卷洞门楼前。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的门楼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华贵而典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善卷洞”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让我们进门楼细心漫游这“万古灵迹”。 前面巨大而奇崛的太湖石上镌刻着四个隶书大字“万古灵迹”,这是由宜兴籍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写的。善卷洞古在哪儿?一是溶洞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二是这棵被称为原始社会活化石的小叶银缕梅;三是洞的得名。我们还是边走边说吧。 善卷洞得名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古籍《庄子》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逍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不远万里之遥,来到江南这处荒山石洞中隐居,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善卷洞全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内游程800米,共有三层,层层相连;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就像一幢石雕大楼。尤其是“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浆往天上撑。”堪称一绝。历来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现在,大家来到了洞口,一块七米多高的巨石挡住了去路,你可别小看这块石头,它已经是三万多岁的高龄了,而且是每五十年长一公分,一点一点长高的。因为洞顶岩层滴下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些碳酸钙就逐渐凝固起来,“滴水穿石”在这儿变成了“滴水长石”。遗憾的是,1957年洞口出现塌方,加固后的洞顶不再滴水,巨石停止了生长。它好像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因此称为“砥柱峰”,古时也叫“小须弥山”。好,让我们绕过巨石,进洞探奇。 现在我们到了中洞,这个大厅叫“狮象大场”。既然叫狮象大场,就应有狮有象。我们先看狮子,大概因为长时间的站立,它感到十分疲惫,正躺下来休息,还张着大嘴在打哈欠,嘴里露出一对大门牙,侧过的头上只能看到一只眼睛,腰身凹进,臀部突出,尾巴自然地拖在地上,仔细看,身上还长有长长的狮毛,颜色是青色的,真是地地道道的青狮。大家看像不像?像。那就请大家换个角度来看大家。 大象精神抖擞的站着,长长的鼻子拖在地上,象牙、前腿、后腿清晰可见,唯独看不见它的尾巴。为什么呢?原来象王的尾巴又短又小,和它宠大的身躯相比,实在有损它象王的威严,因此它偷偷地把尾巴藏进了山洞。 青狮、大象如此之大,称它们为狮王、象王大概不过分吧。狮王、象王分列两旁,而且脑袋都朝着洞口,既像守卫善卷洞的两名卫士,又像两位好客的主人,欢迎各位的光临。 大家随着我来看一块奇石,我们称它为“多变石”。在不同的角度看,它一会儿像猿猴,一会儿像蛤蟆,一会儿又像狐狸、像海豹……因为洞内的钟乳石都是形象化的石头,一定要站好位置才能看得逼真。用我们的行话讲,叫不说不像,说了看看有点象,角度站得好,越看越像。好,请随我继续向前。 在这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个大字,在佛教教义中,欲界指的是红尘,也就是人类居住的这个花花世界,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人间天堂”的意思。这四个字是梁代的贞白先生陶弘景给善卷洞赞语。陶弘景是我国道教中有名的人物,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当时,他有“山中宰相”之称。好,既然这位“山中宰相”都给了善卷洞这么高的评价,那么大家都不要客气,请随我上天堂一游。 朋友们抬头看一下洞顶,上面的岩石似云雾布满了整个山洞,四周白茫茫一片云雾迷漫,雾气腾腾,好似站在海中心一样看不到边,所以上洞称为“云雾大场”。 上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终年温度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也许有的朋友要问:上洞是否安装了空调,要不,怎么会保持恒温呢?不是安装空调的缘故,而是靠一块大石头起了一定的保温作用,整个山洞都是由石头组成的,至于是哪一块,朋友们在游览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等上洞游览完之后,我再为大家揭开谜底。 请看上面一硕大的蝙蝠正展开双翅向各位飞来,在它的身后还紧跟着一只小蝙蝠。在古代,蝙蝠是被当作一种吉祥物来看待的,有“万福来朝”“五福临门”“福寿双全”之说。 在这小水池旁还长着一棵杨柳树,从树杆中的小窟窿可以看出它已生长了许多年了,可仍显得生机盎然,树枝茂盛,那下垂的柳枝,似乎对各位的到来正表示着热烈的欢迎。 头顶上这片钟乳石和中洞中的“砥柱峰”一样,也是由滴水长成的,不同的是,这片钟乳石现在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不停地往下生长,假如有哪位不相信的话,不妨拿出尺子来量一下它现在的长度,等五十年之后再来量一次,就可以证实我的话是真是假了。站在这个角度看,这片钟乳石好似一片含苞待放的荷花,朋友们想看荷花开放,就请跟我往前走。 请朋友们往下看,这个景象不由得想起古文《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刚才还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现在到了水里已竟相开放了,不知可有哪位朋友已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实际上,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水中的倒影,下面的水不深,只有十几厘米,可是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幽深,也显得更漂亮了。 请朋友们向我靠拢一点,前面我们讲过,看景要站好角度,否则,就成了糊里糊涂钻山洞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匹白马,身上的颜色是白的,因为坐着而看不到它的后腿,现在让我们换一下角度到对面来看一下,看一看它变成了什么? 朋友们先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哪位能猜得出来?对,这是一只老绵羊,从它背上隆起的部分来看它像是西藏的牦牛,从它长长的耳朵来看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单单从它头部朝下的三角区来看却是一条小金鱼,而从它的整体上看更接近于一只老绵羊。按习惯,马年过去即迎来羊年,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副对联:“骏马踏雪归去,灵羊迎春而来”。这块石头因站的角度不样而能看到两种动物,我们称它为“坐马立羊”。 请各位再转身看一下这石壁上有一条黑色条纹,这是一条乌龙,这条龙的尾巴正拖在水池中吸水。上洞其他几个池子里都有水,唯独这个池子里是干的没有水,水都已经让它吸干了,又从它抬起的嘴里喷了出来,“乌龙喷水一条线,喷到空中一大片”。马上这里要下雨了,请大家马上离开,免得淋湿了会感冒。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自然这位超级雕塑家给我们画的一副幽默画:狗熊爬树。在这树干趴着一只狗熊,它看见乌龙在喷水,吓得急忙往树上爬,由于这只狗熊平时养尊处优,难免身胖体重,到了关键时刻露馅了,爬了几百万年也没能爬上去,相反地连自己的尾巴却爬掉了。站在树枝上的是一只山鹰,尖尖的嘴巴朝下,好像正在嘲笑这只笨狗熊。不过依我看,这狗熊虽说笨了一点儿,可它这种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上洞不失为一处拍电影的好地方。《智取威虎山》中的威虎厅就在此取景,当时,这座山雕的虎皮宝座就放在平台中间,栾平就是我们刚才走过来的路上被带过来的。另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第八集的黄风洞以及电影《塞外奇侠》等也都是在此拍摄的。 整个山洞是由两棵梅树支撑起来的,请看右侧这棵由上、下两截所组成。这棵梅树为了不使自己被自然界所淘汰,经过几万年的生长,终于长到一起来了,中间有明显的连接痕迹,称为“万古双枚”。“枚”是“梅”的意思。 左侧这棵寒梅,虬根蟠屈,枝叶纷披,其间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笔,可密聚如林。更为奇特的是上面有只小熊猫,圆圆的耳朵,黑黑的眼睛,两条前腿还抱着一只绣球在玩耍,显得非常活泼、可爱。这只小熊猫自从来到善卷洞后感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很适合它,就在此长期隐居,再也不愿回到四川老家了。 在神说传说中,天地是由盘古分开的,请看这里有一只肌肉发达的手掌,五指叉开,手心朝上,似乎正用力托住洞顶,我们称它为“盘古托天”。善卷洞的最早形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水池中的水比日常所用自来水重百分之三 ,含矿物质较多,晶莹澄澈,万古常清,且可治眼疾。 善卷洞里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上还有楼,现在请朋友信步登高,更上一层,饱览一番上洞全景。 朋友们,在游览上洞之前,我曾说过,上洞能保持恒温,主要靠一块石头起了保温作用,在刚才的游览过程中不知有哪位朋友找到了这块石头?现在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请往前看“一片飞云掩洞门”,这块石头似一片飞云把上洞口给遮住了,只留下一条小小的缝隙,加上它还在上洞的地平线上,阻碍了洞内外的空气对流,这就形成了上洞终年保持摄氏23度的气温。 上洞游览就到此结束了,不过善卷洞的神奇佳景主要集中在下洞、水洞,下面请朋友们随我继续游览下洞。 “百病消除”四个字,原来并非荣毅仁所书,而是由民族资本家荣德生老先生所书。说来,其中还有一段佳话呢! 荣老先生和储南强先生是好朋友,当荣老得知朋友为了整修善卷洞耗尽家产,甚至连夫人的首饰、媳妇的嫁妆都变卖一空时,非常感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赠了洞内所需的全部水泥。1934年当溶洞整修完毕正式对外开外时,储南强先生特邀荣先生前来游玩,荣老非常高兴,尽管当时身体不太舒服,还是应邀而来。没想到,当他上上下下游了一圈之后,就被善卷洞的神奇佳景深深吸引住了,感到心情非常舒畅,连那点不适之感也不治而愈了,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百病消除”四个字,可惜的是,原迹在“文革”时当作“四旧”被毁掉了,后由他的儿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复书于此。在此我也祝各位朋友有病的百病消除,没病的更加康键。 “梯口”是下洞的进口,从这里下去要经过105级台阶,有五层楼深。中洞和下洞原来只有小小的溶洞相通。为了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走回头路,从1925年开始,每天有20名工匠在这里开凿,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打通。在这途中还要经过四道门: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万马门。每当下雨时,下雨声和下洞的流水声经过折射传到这里,产生共鸣,站的角度不同,能听到四种不同的声音,风雷交加,波涛滚滚,金鼓齐鸣,万马奔腾。今天外面是晴空万里,没有下雨的样子。假如哪位朋友有雅兴的话,不如下雨天来领略一下这其中的诗意。 上洞、中洞的特点是高大宽敞,下洞却好像一条狭长的走廊,加上流水潺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下洞又称“又一天”。 请看前面石壁上有一串香蕉、几只扁豆、一条老丝瓜和玉米、辣椒,下面的是老鹰,就像一位守护神,在看守这些瓜果,只能供各位欣赏,不能品尝。下面还有位老寿星在笑咪咪地看着各位,光光的脑袋,长长的胡须,这叫“寿星开口笑,祝愿各位身体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赞扬青松刚直不阿的品格而写的一首诗,请看前面这棵松树,树干粗壮,枝叶遮天,高大挺拔,树枝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但是,它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它称为“通天石松”。 抬头看上面有“华盖顶”三字,这是下洞最高点,距在面有22米,此处还有两尊佛像,一坐一立。善卷洞原来佛像五百余尊,大部分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砸掉了,这两尊佛像因放得太高,地势险要,没人敢玩命地爬上去,才幸免于难,得以保留下来。 前面就是洞口,能看见一线光明,却又被洞顶下垂的片片钟乳石挡住,这些钟乳石犹如佛手、幕布一般,所以这里称为“佛水幕”。京剧《盘石湾》中的“蜂窝洞”就取景于此。 掀开幕布,对面石崖上有一道瀑布,水从上面冲击而下,水击石,石抛水,相互冲击,溅起串串飞珠玉液,较之一般的天然瀑布另有一种风韵。主持整修善卷洞的宜兴名流储南强先生曾对此写诗一首:“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收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根据这首诗的含义,这座棕亭取名为“滤心亭”,此处不失为一处照像留影的佳景,各位想照像可前去照像,照完后我们再去游览善卷洞的精华处——水洞水晶宫。 在右边石壁上分别悬挂着一口钟和一面鼓。这种钟鼓现在看来并无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在下雨时就会出现一个奇迹,上面接连不断的水滴在鼓面上,下面一道道浪头撞击在石钟上就会奏出美妙而又动听的乐章,假如把中洞的狮象比作仪仗队的话,那这里就是乐队了。 上洞的荷花品种不凡,花开在上洞,三结莲藕却结在下洞,边上还有南瓜、西红柿。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水码头,这里也是山洞的心脏,称“壑心”,各位刚才上、下漫游数百米,想必都有点累了,请在“洞庭”处休息一会。 在唐朝时有位叫李蠙的人,年轻时曾择居善卷洞后的碧鲜庵苦读诗书,一天清晨起床后,看见一条龙从水洞里游出,龙头朝着洞口,在呼吸天地间的灵气,李蠙立即写了封奏章给皇帝,说“神龙出现,必是天子祥瑞”。在大门牌楼处有一巨石,上有著名书法家钱松岩所书“万古灵迹”,这四个字就是李蠙对善卷洞的奏称。 中国人民历来是把龙作为至高无上的崇拜物的,这位举足轻重的李蠙先生既然有辞为证,后人也难以分辨,李蠙这一题铭,大大提高了善卷洞的知名度,给善卷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给后人整修带来了不少麻烦。 1933年,当地名流储南强先生决心打通下洞、水洞的连接口,无奈石工们迷信千年神龙的传说,不敢大胆施工。凑巧的是德国海京伯马戏团正在上海举行驯兽表演,哄动了整个上海市,储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托人去跟马戏团联系,希望他们能来捕捉这条白龙,洋先生对龙并不忌讳,只是对于做生意十分精明,认为这条白龙未必能够捕来,捕来之后能不能演出更是个问题,虽说驯兽已有二十多年,狮象都能指挥如意,可捕龙尚属首次,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砸了牌子可划不来,就婉言谢绝了。 储先生憋了一口气,非要探个真假,他亲自督率石工,夜以继日磨了好几个春秋,终于打通了,他又第一个驾小船在小洞里探险,结果呢?连一条水蛇都没有看见,更别说什么千年白龙了。 从此,水洞隐白龙的神话就只作为传说流传民间了,然而,在这窈窕曲折的水洞里“船在水中行,浆朝天上撑”的幽奥意境,在人们心中终究是个谜,在座的有几位已经忍不住想坐船去看个究竟,下面,各位就随我坐小船来领略一番水洞的意境吧? 朋友们,请坐稳了,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水洞。 水洞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长120米,弯弯曲曲有三个转弯,水面最宽处达6米,最深处将近5米,前面滴水莲蓬头,各位要保护好自己的头,千万不要撞个大包带回去作留念。“水头”是水洞岩层最低处,请把头低下,前面水中倒映,五彩缤纷,四壁生辉,水石一色,好似来到神话里的“水晶宫”中。 在前方突出的是一条来自扬子江的鳄鱼,它来到善卷洞后再也没能回得去,一气之下,把眼都急红了。各位看过鳄鱼头,要小心自己的头,旁边有一只老鳌正在休息。“人过鳄鱼头,雪山脚下可行舟”,鳄鱼头旁边有座雪山,山中冰雪融化,中间有条羊肠小道直通山顶。 山洞中划船稀奇古怪,与众不同,别处划船浆在水里划,各位看我手中这根浆却是往上撑的,这叫朝天撑船。 “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转过九十度直角弯来到二弯,转弯处的角落里有一只轮船,不是东风号,也不是远洋号,是善卷洞里的“石头号”,因为船上的设备太落后,开了四千多年才开出一个轮船头,估计还要再开五万年才能全部开出,到那时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各位仔细听那声声滴水,似一首永不停息的“滴水协奏曲”,就像在声声呼唤着那条传说中的白龙,清朝诗人谢方连曾写过一首《善卷小水洞》诗:“石晴闻雨滴,窦冷欲生风,只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 在欣赏曲折的河弯、陡峭的悬崖、压顶的天穹、千奇百怪的自然造型时,各位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正在游览地下画廊、地下博物馆,或者是地下探险。 离开洞府,拾级而上,石壁上镌刻着古今中外许多游客赞美善卷洞府的诗词歌赋。各位游客不妨一边休息一边吟咏。请看,这儿是有“第二徐霞客”之称的蒋叔南先生游览后的留言:“好书不厌百回游,美人不厌千回看,二洞不厌万回来。”在这面加固的石壁上,原刻有“一片飞云化彩蝶”的诗句,据传,这是缘于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故事。 这一座古老的四角碑亭中,碑上“碧鲜庵”三个大字,乃是唐代太宁、凤翔节度使李蠙所书。碑后侧上方是“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对面“蝶亭”,依岩而立。过去,在这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观蝶节”。这一天,千百对蝴蝶在青山花丛中比翼双飞,其间有一对硕大的蝴蝶于中午时分出现,据传是“梁祝”的精灵所化,双双飞舞,最后绕亭三匝,飞向碧鲜庵后隐去。古有诗云:“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祝英台读书处”,这是一座一步一景的仿古建筑群,1992年在“碧鲜庵”旧址上重建。让我们进园一观。 坐北朝南的是“英台阁”,下面是梁祝读书、操琴、娱乐的场所,二楼是卧室。英台阁右侧的“英台书屋 ”中陈列着八块漆雕屏风,记述着“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等八个小故事。 好,让我们千别梁祝,穿过长廊,再访三位古人。“三生堂”,里面有三尊神像,身材、面貌、胡须,一式一样,右手都握着一卷书。他们是什么人呢?一位是唐代的李蠙,就是写“碧鲜庵”三字的人;第二位是北宋的李纲;第三位是南宋的李曾伯。这三人都曾寄居在善卷寺读书,后来做了大官又都出钱整修寺庙,又因他们三人都姓李,当地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一人转三胎,就塑了三个一模一样的神像。有一副对联讲得很形象:“一人转世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姻缘。” 我们从善卷洞门楼进来,从善卷古寺的山门“华藏门”出去,整个游览到此就结束了,前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一条街,向西行不远处是号称“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
11. 胡子挂件
先将绣好的物品吧大概的样子剪下来,记住要留4个格子左右,在用鱼线沿着内容的边上缝,等到头跟尾都剩最后一个口子的时候放中国结和棉花,然后在缝起来就好,一般配置的棉花量都太少,你再找点棉花放到里面去吧,这样会更好看,然后在吧多余的布剪掉,不过至少要留2个格子保险一点,在用打火机烧掉边上的胡须即可完成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