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郭熙《早春图》(郭熙早春图高清大图)

一、郭熙作品?

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二、郭熙的《春图》所用皴法是什么?

楼主说的是郭熙的《早春图》吧?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三、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的郭熙?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四、北宋郭熙真迹价值多少?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字淳夫,工画山水,取法李成,而能自放胸臆。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的他转为雄壮。为李成画派之后劲,与李并称“李郭”。深究画理,取景方法上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一般来说他的真迹化作也得几十万吧!价值珍贵!

五、三国杀郭熙技能?

天妒:可将自己的判定牌收归收牌;

遗计:每受到一点伤害,可摸两张牌,将其交给一名或两名玩家(包括自己)。

心得:防守能力很强的一名角色,手上有桃或装备八卦阵的时候更是彪悍,配合曹操的护驾,当作忠臣相当适合。但主公若不是曹操时,威力大减,因为你的八卦阵是 大家优先拆除的对象,你根本没啥机会判定收牌。有闪电时敌方没有司马懿也可以考虑挂闪电,每回合可多摸一张牌也是好的。除此外天妒的作用还得靠点人品,红桃的桃,无中生有多些判出来,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

遗计是郭嘉防守能力强的重要招式,掉血拿牌,相当于一点血换三张牌,同时还可以给别人。 注意这里也别总是思维定势认为只能给自己方的,除了可以给自己方的角色无中生有,桃,闪等好牌时;也可故意给敌方角色一些没有的牌,例如给空城诸葛没用 的+1马等牌,让其不能空城。诸葛空城时,因为其一直处于防守状态,难以对对方有进攻,其取胜率虽低,但是比赛也往往会 陷入僵局,耗掉大把时间;郭嘉一给牌,马上一回合送他上路,轻轻松松,只要肯牺牲掉自己的一滴血

六、粉笔郭熙讲的怎么样?

很好。粉笔郭熙讲的非常好,专业性比较强,针对性也比较厉害,并且通俗易懂,很容易接受,讲课的质量非常好,是有保障的。

粉笔郭熙逻辑思维挺牛,对言语这部分讲的通俗易懂,知识系统全面,适合打基础时全面学习,不得不说,粉笔郭熙讲的就是牛,可以多听听。

七、郭熙的四季山水特点?

四时之风

北宋郭熙的诗作

四时之风为北宋诗人郭熙所作。郭熙 ,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 郭熙在(1068-1077)期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时之风

别名

四时之歌

作者

郭熙

作品原文

春:

春风能解冻, 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 花气时相送。

这节诗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风吹来,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和煦的春风似乎正在催促人们快些播种。人们的衣服在微风中摆动,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香气。

夏:

夏风草木熏. 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 荷香隔岸闻。

这节诗写出了夏风的特点。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池塘边站一会儿,就会闻到对岸一阵阵荷花的香味。

秋:

秋风杂秋雨, 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 落叶悠悠舞。

这节诗写出了秋风的特点。秋风夹杂着一阵阵秋雨,给夜晚添了许多凉意。在瑟瑟的秋风中,一片片落叶慢悠悠地从树上飘落,好似跳着优美的舞蹈。

冬:

冬风似虎狂, 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 鸟雀尽潜藏。

这节诗写出了冬风的特点。呼啸着的冬风像老虎一样狂吼,家家户户都关紧了窗户。北风整天不停地刮,鸟雀都已经躲藏了起来。

注释译文

白话译文

春天的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煦的阳光催促农民该耕种了。农民的衣服被风吹得微微动摇,花香也时不时的从别处传来。

夏天的风吹得草木摇晃,勃勃生机显示了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在池塘旁边小立片刻,便能够闻到隔岸飘来的荷花的香。

秋天的风夹杂着秋雨,晚上又更增添了几丝凉意。秋天的风雨声是绵绵不断的,吹得树叶悠悠地落下来,仿佛是在翩翩起舞。

冬天的风则像狂怒的老虎,在书房看书都必须得把窗户关好。冬风声整日呼呼地刮着,鸟雀都藏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作者简介

郭熙 (约1000-约1090年)〔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色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八、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赏析?

赏析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题画,却颇多咏怀言志之意,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超远中见奇崛之气。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诗的前四句从苏轼遭贬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引发归隐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写郭熙平远秋山图画意荒旷杳远;九至十二句表达诗人的南归之心;最后四句承上写诗人归愿难遂,求画慰归心。全诗章法曲折有序,韵法神形齐备,句法明丽清秀,内涵深蕴。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由“卧对”而“发兴”,用一“已”字,写出了苏轼身在玉堂,心游青林,顿然间神驰魄动的精神状态,点出郭熙画作使人“真即其处”的特点,真是“笔所未到气先吞”。这四句为平声删韵。按次韵诗惯例,隐括苏轼原作大意,叙述其在玉堂,即翰林院看郭熙画,因而萌生青林之思、隐逸之想。诗人次韵,语句多与苏轼原诗相应,却变化其次序。他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同时引发隐逸之想。诗人这一变化首先突出了郭熙画作的传神处。郭熙所谓“象外意”“景外妙”,就是要使人“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总之,要使人观此画而“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苏轼原诗已有此意,诗人更用倒插句法来突出它。这一变化更使这首诗起笔即有龙腾虎跃之势。黄州与京师地隔千里,苏轼从遭贬到被召回,已有七年。这四句却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偌大的时空距离紧紧相连。前二句由“黄州逐客”起,起得陡健;三句转入玉堂观画,转得突兀;四句既照应二句“饱看山”,将前三句紧相钩连,又落脚于“青林间”,点出一篇主旨,为后文开出无穷天地。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郭熙《秋山》图虽为御院画,却不像当时画院派那样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旷杳远的意境。第六句含三重意,说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短”“曲折”“开”一语一转,句法拗折夭矫。五、六两句是虚写,七、八两句则实写,以补足上面的意思。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巘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这四句转用上声阮韵,承上“郭熙画”正写画面,照应原作“离离短幅”二句。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四句转平声阳韵,“画取”四句复转入声质韵,此二节韵意不双转。前四句承上秋雁之行而生南归之思,意脉遥遥呼应首节“青林”之想。“坐思黄柑”句化用唐代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秋霜降,桔柏黄,诗人却不能归去,于是感叹“恨身不如雁随阳”。“恨身不如雁随阳”句是化用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面上与上文意不相续,实则“雁随阳”句点明“黄柑”之思的含意,复将诗脉接回到画上来,以顿挫回旋之笔转入下文。既然归隐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慰藉情感聊胜于无,趁郭熙头虽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以稍慰衰鬓游子的归心吧。这里“熙今”七句用的韵与“黄柑”二句相协调,意思则直接与下面“画取”几句相接,是三、四节的关键,不但补写了《秋山》图的主人形象,而且极自然地由三节过渡到四节。最后二句仍就求画而言。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句意收束全诗。杜甫诗言盛唐名画家王宰的佳作都成于舒闲不迫之间。诗人却变化其意,笔锋一转,说道:只是郭熙虽然肯作画,但他像王宰一样,要十日五日方能画得一幅,这对于渴望立刻见到家乡山水的诗人来说,略嫌迟缓。至此,全诗在迫切期待中结束。从次韵角度看,与苏轼原诗末尾求取龙门伊川图相应;而从此诗意脉看,又与开首苏轼的“青林”之思遥相呼应,画意、友情、归隐之思,一笔总收,余意荡漾于尺幅之外。

  这首诗艺术上成功之处是能于跌宕恣纵之间表现出法度的深严,可从三方面体会。

  章法:全诗的内涵很复杂,有苏轼与郭熙画做的关系,也有诗人自己与郭熙画作的关系及他与苏轼的关系。在这众多意思中,黄庭坚把握住情趣高洁旷远这一点,这正是郭画的精髓,也是苏、黄友谊的基础,这就在命意上抓住了根本,然后通过精心的结构,曲折有序地加以表现。作者首叙苏轼对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在顺叙中处处用逆笔作顿宕勾勒,诗势似断复续,读来有龙腾虎跃之势。

  韵法:这首诗用韵宽平,并且遵守七言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互押的惯例。首四句用平声删韵,音调舒展清亮,正适于表现苏轼观画的旷逸情致。次四句用上声阮韵,音调上扬宛转,又很适宜表现郭画悠远的意境。这两节意随韵转,故节奏舒徐,有清远之趣。由观画而思乡,陡转平声阳韵,如大钟骤鸣,表现出画境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末段又转入声质韵,短促的节律又如同在诉说诗人渴望家乡山水的焦切心情。这两节韵脚音质变化大,又参用古诗韵意不双转之法,在古朴峭折的音律中隐隐透出一种抑郁之气。由舒徐清远而峭折不平,正反映了诗人观画时心情的变化。

  句法:诗人的诗工于锤字炼句,前述“郭熙官画”二句的含意屈折、“但熙肯画”二句的善于点化,均是好例。更从全篇看,此诗前后两部分造句均陡快豪健,而中段的“江村”、“归雁”二句,明丽清秀,摇曳生姿,如同老树开花,别添一段妩媚。全诗因之而有变化神奇之妙。

九、早春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十、早春语录?

.初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初春原野的清晨,找一块碧绿的草地,盘腿而坐,闭幕遐想,那蕴藏的生命力即将喷薄欲出的各种嫣丽,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着实令人陶醉。

3.春草初生,春水初盛,彼岸堤上,看尽春风十里,暖风散尽,吹散枝头,不老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