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姓氏起源-“景”这个姓的起源是什么? 谁能帮我查查?

庄姓 一、姓氏源流 庄(Zhuāng 庄)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庄姓望出天水(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族,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宋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其谥号为氏,称庄姓。他们尊楚庄王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代,庄姓已经向各地播迁。时齐有庄暴、庄贾,越有庄舄,楚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宋有蒙人庄周。这些史实表明当时齐(今山东省)、楚(今湖北省)、越(今浙江省)、宋国蒙(今河南省与安徽省间地)都有庄姓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据《史记·西南夷传》所载,庄王苗裔庄足乔(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省池附近),因黔中被秦攻占,已无归路,庄足乔遂在滇称王。汉武帝时,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这就说明,庄姓在先秦时代已经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传播。秦汉之际,庄姓依旧以湖北、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姓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庄忌,为庄姓杰出代表。东汉明帝时,因明帝名刘庄,避讳改庄为严,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姓长时间为严姓所掠美。魏晋以后,有严姓复本姓,从此庄、严二姓并行全国。十六国时期,庄姓子孙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姓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姓入闽始祖。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另有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庄元吉长子名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庄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明初,山西庄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明、清两代,庄姓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亦有庄姓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庄姓约占全国汉族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三。 三、历史名人 庄 周:即庄子,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一说今河南省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 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 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 绰: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字孔旸,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际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状元,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后起为国子祭酒。 庄有恭: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存与: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云:庄氏望出天水郡。又《姓氏考略》中记载:庄氏望出天水、会稽、东海。 天水郡:西汉初始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会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东海郡:汉初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 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2、堂号 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汉代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里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赐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姓堂号“锦绣”的由来。 此外,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会稽堂”、“东海堂”、“淋郁堂”、“一篑堂”、“秋水堂”、“静观堂”、“宝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庄姓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多有贡献。庄姓祖先在先秦时代建立过楚国、宋国,是当时比较强盛的诸侯国。此外,历代庄姓名人众多,业绩也甚佳。 2、庄姓派生出了严姓。自古庄严一家。 ============================================================ 【庄姓宗祠通用对联】 〖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春秋。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庄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滇池坐镇; 定山隐居。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顷襄王时率军通过黔中向西南进攻,越过且兰、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后因黔中被秦国攻占,与楚国断绝了交通,便在滇称王。下联典指明代江浦人庄昶,字孔旸,成化年间进士,历官检讨、吏部郎中,因直谏被贬谪,后隐居定山,学者称为定山先生。 歌吟东越; 经著南华。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乡,病中思念越而吟越地歌乐。下联典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任漆园吏(管理漆园的小官)。生活贫困,却拒绝了楚威王的重金礼聘。其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庄子》又称《南华经》,为道教经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想像丰富,多用寓言故事形式,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 〖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双进士; 明清两状元。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庄起元,其子清代乾隆进士培因,俱有文名。阳湖人。下联典指明代万历状元庄际昌,字景说,永春人;清代乾隆状元庄有恭,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人。 能除一切苦; 照见五蕴空。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庄繁诗自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献诗博词林誉; 鼓盆留蒙吏歌。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庄有恭尝献诗文,数蒙奖励。下联典指战国·庄周,其妻死,周箕踞鼓盆而歌。 ----------------------------------------------------------------- 〖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有可读史二千遍; 庄周著经十万言。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诸生庄有可,亦名献可,字大久,武进夫。博通经史,自言读至二千余遍。有《春秋注解》等。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庄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楚庄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著书十万余言,号《庄子》。汉志列于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唐天宝初,诏号为《南华真经》。 献诗博词林之誉; 筑陂利福清之民。 ——李文郑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番禺人庄有恭,字容可,号滋圃,乾隆年间状元,历官修撰、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江苏巡抚、江南河道总督、刑部尚书、福建巡抚。风度端庄,为官清勤。工书法,风格圆劲,片纸只字都为人重视,争相珍藏。曾在翰林院献诗文,数次获嘉奖。下联典指北宋莆田人庄柔正,元符年间任福清知县。曾改筑天宝陂,在陂帝大榕树下办案,凡投诉者都要背一块石头,理曲者则搬运石块赎罪。陂以石为基,又熔铁加固,数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数万亩农田,百姓得其利。 福令溥百年之利; 翰林标四直之名。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庄柔正事典。下联典指明庄昶事典。 ----------------------------------------------------------------- 〖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翰苑能臣,直谏内廷张火; 漆园名吏,高隐南华著经。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臣庆昶的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庄周事典。 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 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奎洋镇庄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庄三郎及派下先祖。 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 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 ——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奎洋镇庄氏大宗祠联。 ============================================================ 【福建省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始祖家庙楹联】 〖永春县湖洋镇庄府家庙〗 永春县湖洋镇锦绣山南麓的“庄氏家庙”,又称“庄府”,原为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曾为少师庄夏府第,迄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听说,湖洋庄府出了4位状元,2位榜眼,成就当地一段佳话,令人神往。阳春三月的清早,我随同该镇的宣委志军前往“锦绣山庄”,一睹先人俊杰的风采。热心的村民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自发在前面引路。车行数里,拐过村里的一个岔口,前面两棵数百年的老松树伸展腰枝,犹如村民般热情地迎接我们。再往前数百米,一座巍峨的闽南古大厝安然而立。 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孙庄夏,是南宋孝、光、宁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卒赠少师。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宁宗为之改名“锦绣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锦绣”、“锦绣传芳”之誉称。宁宗又赐庄夏建府第于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千年来,庄森的后裔繁衍昌盛,播迁海内外,总数达百万之众。英俊辈出,自五代至清登进士第者就达96人,其中文武状元4人,榜眼2人,堪称盛族。 庄夏开府泉州后,子孙星移,经元至明,永春故宅荡弃殆尽。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书庄钦粼等裔孙合资重修永春府第,称“蓬莱堂”。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于旧址建祠,是为“庄氏家庙”。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毁于火,同年复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迁居晋江青阳、惠安山腰的庄氏裔孙集资再为翻建,家庙焕然一新。 庄氏家庙为五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犹存宋明建筑和雕塑风格,颇具名祠风韵。祠门前左侧壁,竖嵌着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时所立《示禁碑记》,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俊元撰,当时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细述桃源庄氏家庙及先祖墓葬变迁情况,告示周边居民保护文物之戒例。大门前石柱刻联曰:“自唐代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衍派,本溯桃源总一家。”正门两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筑。墙中垛皆由细雕之白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与辉绿岩之窗雕相映和谐。两旁下壁垛用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一对麒麟。右边门额匾题“御墨”,左边门额匾题“锦绣”。正中大厅两边壁书庄氏家训“忠孝”、“廉节”大字。厅中柱联曰:“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仍。”夸耀桃源庄氏的显赫历史。厅上悬挂着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状元”匾共四面,庄奇显、庄存与“榜眼”匾共二面。 遍观各地家庙,恐无如此荣耀也。清朝邑人邱人龙游庄氏家庙,赋诗《湖阳庄少师祠》:“三台翠堪?,松柏青绵绵。古庙半村路,荒桥群壑烟。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鹃。”庄氏家庙于2002年1月被列为永春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祥和明广宇; 露润毓英贤。 天水流芳,青阳衍派,七系双村承玉露; 古山祖德,勤励宗光,千支百世占祯祥。 祥临文圃,福荫乡民,村增广宇人增寿; 露润海沧,泽滋梓里,社涌英才地涌金。 ============================================================ 附录:【庄姓典故、趣事】 〖涸辙之鱼〗 “涸辙之鱼”源于《庄子·外物篇》。这个典故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 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 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 【中国人民解放军庄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庄田中将 庄田(1907-1992),原名庄振风,广东省万宁(今海南省)县龙滚乡人。1923年去新加坡一橡胶工厂做工。1926年3月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红军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红军学校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军模范团政治处主任,红一军团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红五军团第13师39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组织科科长,红军大学教导师第三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队队长,抗大三分校大队长、教育长,陕甘宁边区考察团团长,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副总队长,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副司令员。在敌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日伪军,建立了五指山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琼崖纵队副司令员,粤桂边纵队司令员,桂滇黔纵队司令员,1947年至1948年任越南国防部军事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教育长、副校长,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