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郑板桥竹子水墨画赏析 郑板桥竹子画欣赏

一、赏析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子?

一提到齐白石的名字,大家认为他只会画虾,对此白石曾无奈地说: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可见白石老人画虾的影响力。

白石老人的虾表现出笔墨技巧,一种墨色多种变化,把虾画出了形神兼备的效果。他把虾的活泼灵动和极敏感表现的恰到好处。

几笔深浅结合的墨色表现了动感和神态,虾的眼睛夸张又不是法度。浅墨画出了虾的质感,尾部只用几笔就勾勒出真实的透明度,画面中群虾嬉戏,毫无紊乱之感,疏密结合得当。虾的触须仿佛随着水流在波动,画面虽然没有描绘一笔水流,但是白石老人的虾好似在水中一般,富有生命力,水墨功夫到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为之。郑板桥画的竹子造型疏朗,笔力清劲。郑板桥画的竹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中竹子多了没有混乱之感,少了没有单调之感。

郑板桥刻意把竹子画出清瘦之感,纤瘦的竹子却长的又长又直,体现了竹子的品质,这也是郑板桥的品质。以竹子自我比喻,他曾经在自己的画上提过一首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说竹子的品质和他是一体的。

他画竹叶,创浓墨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画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的精神,积极乐观的风貌,画出了竹子的高风亮节,这也是郑板桥画竹的特色。

二、郑板桥竹子诗词?

1、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竹石》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2、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3、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4、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5、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释义: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三、郑板桥竹子画法?

用笔:细竿中锋用笔,粗竿侧锋用笔。起笔藏锋下按,行笔挺拔有力,收笔略顿,然后挑节。用墨:笔尖蘸墨,细竿墨色稍重,粗竿墨色稍淡,一气呵成。结构,竹竿出土节短,中间部分稍长,收梢处又短,节与节相结,两节间要略留空隙,勾节后才显得生动。

· 竹节的画法 ·

竹节画法有乙字形和八字形两种,要按照书法行书中八字和乙字的书写方法,注意用笔的提按变化。竹竿的俯仰通过勾节也能表现出来。勾节的墨色要重。竹胎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包裹,故用笔时笔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从上而下拖笔中锋写成,趁墨色未干时,以重墨点出斑点。

· 出枝的画法 ·

主竿出枝形似人体四肢的曲张伸展,姿态万千,出枝方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竹叶的气势、疏密等。所以出枝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安排,因势布局。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出枝开同鹿角、鹊爪,中锋用笔,起笔回锋,行笔要流畅挺健,不可迟缓,收笔果断。

个字或金鱼尾,四叶落雁或介字,五叶交雁尾或破分字。下笔要迅速,实按虚起,否则会显臃肿呆滞。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画竹中,竹叶的画法比较难,历代画竹大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画竹程式,成组成片的竹叶,都是“人”字、“介”字、“个”字等的组合体,要多注意做这引起组合练习。不同的季节,竹叶的姿态不同,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竹叶的画法也有所区别,要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如风叶可根据构图的需要处理成向同一方向倾斜,雨叶则要画出湿润、沉重下坠的感觉。

· 枝、叶、干的组合画法 ·

用提斗笔蘸淡墨侧锋用笔写粗竿,用狼毫笔蘸重墨中锋写细竿,要注意两竿组合关系,两竿不宜平行或十字相交,调重墨画出右侧一组主叶,围绕主叶分别画出其他几组叶,要注意几组叶的疏密关系。

四、郑板桥的竹子特点?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他一生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作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心中之作”、“手中之竹”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创造师承自然,而有高于自然的境界。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后,层次清基,既互相交叉,又各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五、郑板桥兰花诗赏析?

郑板桥 具体内容: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释义:竹,直节亭亭,节间中空,故有正直、高尚、虚心的品格;因它终年常绿,是刚强、忠贞的标志;又因它生长较快,是奋发向上的象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赞咏。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咏竹咏兰诗,大意是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本诗写法:用反衬的手法,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六、郑板桥墨竹图赏析?

郑板桥所绘墨⽵,瘦硬坚劲,潇潇飒飒,以⽵喻出光明磊落,具有⼀种孤傲刚正的桀骜不驯之⽓,这是郑板桥墨⾹之中蕴藏的⼈格情怀,⽵之性情也是板桥之风⾻,⽵之⾼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在艺术构思上提出“胸中之⽵”的有名段论,影响之深远,⾄今常为⼈们所引⽤。

七、咏雪郑板桥古诗赏析?

一、古诗原文《咏雪》

作者:郑板桥(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二、古诗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八、郑板桥山居赏析?

郑板桥《山居》诗

一间茅屋在深山 白云半闲僧半闲

白云有时行雨去 回头却羡老僧闲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在郑板桥传世墨宝中多处可见。在《板桥手书七绝十五首长卷》中排第十一。板桥喜欢与僧道交游,以僧道入诗,与僧道唱和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思想上,板桥确实根深蒂固的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虽然板桥常用佛教题材创作,但却与佛教思想靠不上边。从整组诗中不难看出,板桥在效仿陶渊明所塑造的五柳先生。诗中的“老僧”就是板桥为自己塑造的形象,用的是极其夸张的泼墨、大写意手笔。

老僧怎么会到深山盖间茅屋独居呢?我们不难从组诗中的另一首诗中找到答案。

一池荷叶衣无尽 满地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往处 却移茅屋向深居

板桥向往回归自然,向往道家无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满池的荷叶,是他穿不完的衣服;开满花儿的松树,自然会结松果,他有吃不完的松仁。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他比五柳先生更有条件、更幸福,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悠哉!闲哉!的过生活。为什么他又要躲进深山老林去盖一间茅屋独居呢?那是因为“刚被世人知往处,却移茅屋向深居”。

深山里的一间茅屋,就住着“五柳先生”化身的“老僧”。这“老僧”和天上的白云合起来,堪称一个“闲”字。(坊间有些重排版的《板桥文集》将这句“白云半闲僧半闲”误植为“白云半间僧半间”,这是不可宽恕的错误。)这个“闲”字,充份的体现了道家“无为”的精神。白云的“闲”不如老僧的“闲”,白云有它的天职要执行,就是去“行云布雨”,这称不上“闲”;因此,白云在执行任务的途中,时不时都要回头瞄一瞄老僧,打从心里羡慕老僧真正的“闲”。

这是一段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板桥的内心深处,写出板桥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更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在郑板桥的笔下,摇身一变成为“老僧”,这一位“老僧”正在替板桥生活,正在替板桥过着“无为”的生活。

九、郑板桥咏菊赏析?

郑燮

松柏缝个破瓦盆,提笔无心画有心。

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著一墩。

这是郑板桥在自己画的一幅菊花图上题的诗。中国的花鸟画是讲求写意的,特别是郑板桥这样一位打破了清初画院派风格的画家,他的画已经是一种人格和智慧的体现。他在写意的画上题写的绝句也是即兴和写意的。中国画讲求诗书画一体,画家的人格与修养不仅仅通过画和书法的线条、色彩等艺术形式体现出一种韵味与节奏,而且画上的题诗内容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果你把欣赏画当作参禅的话,题画诗就是禅师下的偈语。

现在再从中国文化的背景来看看中国人对菊花的认识,这会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菊花诗的鉴赏。

菊花是带药性的植物,而早期的巫术和道教中萌发了原始的医学,所以菊花被视为仙草神药,因而带有高贵的品质。所以《神仙传》中说有人吃了菊花成仙,《抱朴子》说用菊花做一种丹药,吃了能活五百岁。这种思想也进入了中国的风俗中,《西京杂记》就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时,“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花又是晚秋之花,所以也象征老人的长寿。郑板桥也有一首题菊石图的诗,体现了这种思想:

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

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

用菊花的这种宗教意义上的高贵品质来比喻人格,大概始于屈原的《离骚》,其中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属于美人香草一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的人格更多的是陶渊明式的。因为陶渊明曾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对自然,对自性情的一种“悟”的境界。《续晋阳秋》中说:“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潜与菊花已混为一体了。因此中国人把梅兰竹菊列为四君子,代表了中国理想人格的四个方面。菊花则象征了淡泊、隐逸、真率,有独立品格并体现了某种自然空灵的境界。

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解郑板桥的诗,我们就会发现郑板桥是体会了这种境界的,所以诗中也说“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著一墩。”可见这幅画是表现陶渊明式的真率自然的品格的。

诗的第一句“松柏缝个破瓦盆”和最后一句“烂熳黄花著一墩”,点出了这幅画的构图:一丛开得很好的黄色菊花生长在松柏的残断的根部,这松柏的“破瓦盆”,也象征了菊花或君子生活在贫寒和淡泊的环境中。但由松柏的品质我们也可以联想到这个环境也是坚强和高尚的,同样体现了菊花或君子的品格。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菊花仍遵循自然的法则天真烂熳地开放,喻示了君子内心的真率与充实。这种境界是一种悟见了宇宙本体的境界,是不受世俗秽物的影响而保持的一种内心清静的境界,是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宋代有个叫赵州和尚的禅师说了几句偈语,可以帮助我们印证这个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作为一个画家,郑板桥还把这种自然而然的精神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提笔无心画有心”一句,告诉我们菊花是有“花心”的,而画家却无“画心”。这种自然、写意、传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真谛所在,因此这首菊花诗的境界不仅仅是人格的境界、自然的境界,同时也是艺术的境界,这大概是欣赏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吧。

十、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