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我国传统审美的特点

<p align=center>中国传统审美学的特征</p>
<p align=center> </p>
<p> 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美感是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审美则是评价事物,获得美感的认知活动。审美的意义主要在于引导人们去创造美和审美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审美学就是在漫长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p>
<p> 每一种事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使人产生美感的性质,这就是它固有的美。然而人的美感却是人的需要、情绪所决定的不稳定感受。花是美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花产生美感,但花圈就叫人感到不美,将红花送给一个土匪,则会引起他怕挂花(受伤)的不祥疑忌。弄清这个道理,就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古人的审美观。</p>
<p> 原始社会审美观的显要特点是功利性。群婚利于繁衍和泄欲,于是人人以群婚为美;劳动能给人带来利益,于是人们以劳动为美,模仿劳动创造了舞蹈、绘画;狩猎英雄以斑烂的纹饰恐吓野兽,满身伤疤是勇敢的标志,于是有的民族以断发纹身和伤痕累累为美;公平、友爱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于是人们以善为美。这种美感其实是好感。这种审美观先由功利评审而来。人们审美、追求美、议论美,于是原始社会的审美观就产生了。</p>
<p>中国我国宗主社会和君主社会的意识形态差别不大,所以从夏朝到春秋末,再到清末的审美观差别不大,都以伦理化为其主要特点。</p>
<p>生活,尤其是等级生活的需要,使人渐渐养成了伦理观,“三纲五常”是其基本要点。于是人的美感也逐渐伦理化:一夫一妻白头偕老为美;女子守节持贞为美;父慈子孝,相互包庇为美;仁义为美;诚信为美;谦恭为美;中庸合俗为美;团结统一,忠君敬祖为美;攻读诗书,建功立业,高官厚禄,夫贵妻荣为美;等等。人们竞相求美,至有忍痛割爱,泯灭天良者。故殉节身死者有之;假仁假义者有之;枪打出头鸟者有之;奉承巴结,人血染红顶子者有之;安分守已、老死沟壑者亦有之。 </p>
<p>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审美中,伦理也成了传统的法则。六代乐舞,《诗》、《礼》、《乐》诸经,被奉为美的楷模;郑卫之音,被称为“乱世之音”;“桑间濮上”之音被称为“亡国之音”(《礼记·乐记》);繁音(繁杂的音乐,见《左传·昭公元年》)、细音(尖细婉转的音乐,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慢音(凌乱的音乐,见《礼记·乐记》)、过音(过分的音乐,见《周礼·春官》)被称为淫声、邪声,斥之于大雅之堂以外。中庸之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风格和审美观,所以《礼记·乐记》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就是说,文静、简易、中正、平和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标准。这种风格在中国舞蹈上的表现就是以圆曲的形象为美;在中国画上的表现就是含蓄、朴素、淡雅为美,并注重疏密、浓淡、粗细、干湿、工拙、大小、长短的和谐;在中国戏剧上的表现就是以调和矛盾和大团圆结局为美,以喜剧为多。这些审美学特征在雕塑、建筑和诗文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中国伦理学对中国审美学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中国审美学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其它方面,彼此相得益彰,遂使中国传统哲学自解自圆、封闭稳定,对许多外来影响都能同化改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