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黄宾虹的山水画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

多谢邀请!

一、黄宾虹山水画的特点如下:

1、笔墨线条质量非常高,如绵里裹铁。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基本符号就是点、三角弧和s线,这是他从自然中概括和抽象出的“永恒的形”。用这三个“永恒的形”他可以画山入骨,可以法备气至,可以内出性灵而外亲风雅,可以挥写出书法的抽象意蕴,点线形的抽象审美意味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现代魅力之一。他晚年的画中便大量出现层层叠叠亦点亦皴的短笔触,那情景就像他题画中所说:“董思翁言:北苑画近观只见笔墨纵横,远望层层显豁,村庄日影,无不毕露。”尤其在全画已完成后,黄宾虹用秃笔根蘸着宿墨在某些部位一路扫将过去,如《闽江泛舟》、《秋山行舟》。这些浓淡相间的笔触同物象已毫无关系,完全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种激情。

黄宾虹(百年巨匠)《闽江泛舟》

2、晚年笔墨大胆老辣,炉火纯青。

黄宾虹越到晚年,用笔越趋大胆。他信奉不渝的中锋转笔“屋漏痕”和一波三折,尽管仍然是晚年用笔的基本型态,但像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那样的短笔触却越来越多。他的“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风格完全用长线是达不到的,完全用点也不行,甚至把长线和圆点相结合也不行,这都容易堕入古人习气。黄宾虹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超越古人,于是他“以点为皴”直追唐宋。本来点在黄宾虹的“太极笔法”中就是线的胚胎,一样有锋、有腰、有根。“以点为皴”,既不同于勾勒,也不同于渲染,更不是皴擦和兼皴带染,它是积千千万条短笔触,兼点兼皴,层层积染。这本是董源的笔法,北宋人多用之。但明以后的董其昌的“兼皱带染”的做法把宋人笔法给废了,现在黄宾虹把它拾了回来。

黄宾虹《秋山行舟》

二、结语。

总而言之,黄宾虹山水画的线条是极具生命力的,是他人格修养最直接反映。因为笔墨体现的往往是主体志向、学识等方面的内容,从用笔的曲直、刚柔、粗细、疾徐、轻重、厚薄等来看,表现的是主体的某种理念,它是主体心路轨迹,是人格魅力的反映,笔墨趣味的独立审美价值在于它透现了作者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