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不能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借鉴?

水乳虽可交融,但本质无法改变——浅谈中西方绘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绘画从最初的原始记录性的岩画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功能性和目的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宗教思想的产生,绘画开始成为服务、宣扬宗教思想的一种主要手段。

亚洲岩画

一、耶稣的画布——西画体系的发展与本质

西方的宗教思想体系主要是基督教,在教义中,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是生活中以真实的人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宗教传说的时候,就需要绘画者以写实的方法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真实形象,所以西方绘画从发展伊始就已经步入了重视客观再现的写实性的方向。

鲁本斯作品《耶稣上十字架》

为了让绘画效果达到客观再现的效果,西方的绘画者不断研究绘制技法和工具材料,从湿壁画和蛋彩画逐渐演化出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油画,油画色彩丰富、覆盖力强以及不易剥落的特性,为油画写实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达维特作品《帕特罗克勒斯》

二、老子的笔墨——中国画的形成与特性

与西方的宗教体系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把日、月、星辰、山、木、猛兽等都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虽然先人们也将神灵拟人化,但是在人们心中,这些神灵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之中,所以在用绘画表现时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特征和传神的写照,并不局限外在特征的描绘与刻画,中国画的发展是建立在以“神为主,形为辅”的绘画理论基础上的,与西方的绘画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明代·张路《老子骑牛图》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绘画者就不是十分注重对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的研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发展绘画技法的研究上,旨在表现形式的美感,展现主观情感以及内在的气质和个性,以此来增加绘画艺术的感染力。单一的工具和色彩,让中国画并不具备写实和再现的创作手法,这也是中国画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的主要原因。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三、老子就是老子,耶稣还是耶稣

近现代的中国艺术家们将西画中光影技法和色彩运用借鉴到了国画的创作中,在不失人文情怀的基础上,以西方特有的造型手法进行了国画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像林风眠、吴冠中等国画艺术家,都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获益良多,将很多西画表现主义的元素和技法巧妙地揉入到自己的绘画风格之中。

国画·王子武《齐白石画像》

西方的艺术家也同样在中国画中借鉴了形式更为自由的平面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让西方油画艺术在情感表达上有了更大的释放空间。像毕加索、莫迪里阿尼、马蒂斯等艺术家,借鉴了中国画中的用线节奏、平面感和形式感的特点,让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特有的东方气质。

油画·莫迪里阿尼《系黑领带的女人》

但从根本上讲,中西方的绘画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下产生出来的各具特性的艺术表达形式,西画是一种现实生活和特定题材的情景再现的艺术,而中国画是把精神融入客观事物的情感升华的艺术,这两种绘画艺术中的不同形式虽可以相互借鉴、交融,但很难或者说不太可能进行完全的融合。

范曾国画作品《酒狂》

结语在艺术本质的角度,东西方的绘画所追求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但在这个共同的艺术追求的基础上,又都存在着自己鲜明的特性,这就像不同性格的两个人一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是做到完全的互通一致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萨金特作品《男人体》

不同的视角,互通的视界,我是魔韵,欢迎同道互动关注交流。

个人以为,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可以相互借鉴渗透,但确实不能够完全融合。

不错,中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是图象生成的视觉艺术,同属绘画体系,从理论上讲,是应该可以融合为一的,但是在实际上却是不能够完全融合的。其原因不是因为绘画的理念不同,环境不同,主要是因为绘画的工具、材料不同所致。就如同同样是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和勺子解决问题,而西方人则用刀和叉子解决问题。中国人用刀叉来吃中餐显然不对付,西方人用筷子和勺子吃西餐肯定不得劲一样。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早已自成体系,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西方油画从历史上看虽然时间较短,不过六百多年,但其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绘画画种。

西方油画自二十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那一代老艺术家开始,历经百年,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大胆探索,偿试将西方油画融入中国画之中,使中国画发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不能不说,试图将西方油画与中国画完全融合的努力并未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但若想完全融合,似乎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