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四大地标建筑?
兰州四大地标建筑?
1、兰州标志性建筑------中山桥。
建于公元一九o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2、白塔山------元代白塔
白塔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部,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塔南是三大寺楼,北面是准提菩萨殿,东西各有配殿数间。
3、金城关古建筑群
金城关作为兰州市的门户,也是兰州市商业、文化、旅游的黄金地段。虽然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对金城关情有独钟,想尽各种办法搞拆迁开发,但由于金城关有近千户居民,房地产商们不可能一口吃下全部的地皮,所以,金城关一直处在城市开发的外围。发展中新的转机。
4、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崇庆寺”内的“金刚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其余建筑群均系清末陆续重修。
5、黄河母亲------雕塑
黄河母亲》是表现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石质雕塑艺术品,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作品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黄河母亲和华夏子孙。作品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优秀奖。“黄河母亲”现已经成为兰州的标志性雕塑,也代表着兰州形象。作者何鄂,甘肃著名雕塑家。
6、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
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
7、兰州碑林
兰州碑林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8、甘肃大剧院
作为甘肃省建国以来大型公益性项目“一号工程”,坐落在兰州中心滩的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被誉为“承载全省2600万人民希望与梦想的工程”。而作为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的主要构成――甘肃大剧院兼会议中心已于月初“收尾”。
近代书法名家有哪些?
1、武克雄
武克雄 笔名婴叟,男,汉族,甘肃甘谷人,1914年生。幼承祖训酷爱书法,30年代受业于范振绪,初习《勤礼碑》《张迁碑》诸碑及《兰亭序》《圣教序》等。
40年代转入魏体《郑文公碑》并选临《龙门二十品》及《石鼓文》,曾受魏振皆、丁希农、黎雄才等人教正,晚年专心于魏体,得力于《爨龙颜》《爨宝子》并习《泰山经石峪》以张其势,继临《匡喆刻经颂》以撷金石味。
2、李复
李复,男,号陇西子,光绪十年(188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江阴市一户中医世家。本名李寿甲,成年后又改名李建初。学过中国历史上百余种字体。
之后将它们整理起来,编成一部经典。著有《江阴李复—四体书篆刻大观》传于后世。生平私立过学堂,教过无数学生,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了国家骨干。
3、郭桂芳
郭桂芳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少年好学,遍读诗书。光绪五年(1879年)恩贡进选,先后任县、州教谕。桂芳工于书法,所有唐宋诸家碑帖,皆摹临之。
尤下功夫攻习颜、柳书体,后其书法自成一格,名播汝、颍、寿、项各地,《太和县志》曾记其事,云其:“字盖颍州六属,有笔挥五湖秋之气概。”桂芳一生为人纯厚,气量宽宏。从学者皆赞其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品德。其弟子遍及汝、颍。
4、俞云
俞云,字瘦石,号耶佛,浙江绍兴人。精篆刻,画山水学娄东、虞山两派,尤注意于气韵。每作画先运气功,正襟危坐以凝神静气,然后动笔,笔不停挥,顷刻而成,无论繁简,均有静穆之气。
5、韩健
韩健,男,1939年生,陕西西安市人。
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退休前就职于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现任燕郊重九书画联谊会会长。
自1957年赴青海高原工作起,先后从事过煤、铜、铅、锌、铬铁矿、锰等矿产的地质普查勘探、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和地震地质的野外考查、综合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任技术负责、综合研究组长、教研室主任、工程地震及地球物理系副主任、计划财务处长等职。
工作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地震局高等学校地震类专业优秀教材三等奖和其他等奖励。
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而喜爱书画。参加工作五十年来,在紧张工作之余,在幼学的基础上自学书法,以其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特别是在退休以后,遍临正、行、草、隶、篆名家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