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评价传统中国画的标准就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麻烦您给个“最佳答案”呗!
很多人在对中国画作在欣赏评价中都很迷惘,甚至无从下手。中国画这种通过载体传达的古老艺术,如何在现代文明意识下去对它的再读重品,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的价值认识和文化艺术同行的重大考验。在通过视觉来观察、接受外部世界是人类的特性。可以说,视觉的观察、认知与感受是通往理解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最佳途径。
依照画作之综合艺术水准,参古制,将作品分为绝、神、精、妙、能五种品次,鉴于艺术之复杂性,又特辟“逸品”一格,品次有序,同品之人,亦应有序。绝、神、精、妙、能五品之序既存焉。唯逸品似不宜硬性定位。其仿佛当参差于神、精二品次之间,每品次皆立标准。至于品中个人,凡纳入绝、神、逸三品者,皆独自有评,其余三品择其代表评之。古人有“远观于势,近观于笔墨”的说法,其中的“势”,即是指构图的整体构成而言,“笔墨”就因所指的是用笔用墨的质量效果。
中国画的鉴赏,自谢赫的“六法”问世之后,成为中国画千百年来学习和品鉴的基本法则。古人曰:“今人观面,不知六法,开卷便加称赏,或人问其妙处,则不知所答。以此为序,传统的中国画鉴赏一般规律应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但当代中国画的鉴赏由于视觉心理的影响,品鉴规律却不尽如此。
中国画有次序的品鉴,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种综合印象,既包含对作品鉴赏的最终评价,也包括对作品优缺点的肯定与指出。例如传移模写在谢赫六法中位列最后,大致是指师承。但师承只能是鉴赏的一个方面,却不是优点。有所师承,更要有己意,刘道醇的“六要”中的“师学舍短”即是指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画鉴赏的综合印象虽是有次序的品鉴过程的结果,却是因人、因境而异的。鉴赏者不同的艺术修养,不同的审美好恶,甚至不同的心境,对同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品鉴结论。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中带有抽象意味的主观意象,在作品的鉴赏中要与观赏者的学识修养与内蕴产生共鸣,才能完成品鉴过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创作者与品鉴者的审美体验与思想情感的相互沟通,才是中国画艺术鉴赏主客相融的契机。
对此我向当今爱好此类的艺术达人将个人浅薄绳法述于各家,以期识者认同首肯:
  其一,感受自然,作品总体须在画种本身所允许之范围内,达到旨、趣、法、技之综合高度,其绝高者,当有惊天地、泣鬼神之魅力(自然,天地鬼神当不会为虚张声势之物所动!)。而其所以必曰“画种范围”者,实不得不设一阈限也。过分超之,其作品即使再高妙感人,已全然不是中国画,又何须在此领域争雄斗胜哉?
  其二是为四项具体指标:1.广拓画境;2.显立人格;3.巧融诗、书、印;4.穷究笔、墨、色,近处对用笔用墨的基本“法”与“技”的质量高度。
其三我不妨谈谈作者的品格与画作立意,人分品,画要讲格,所谓人品如画品,反之画品反映作者的人品,由此而生对人格品性的修养是重中之重。当然好的立意对画作的主导是有很大的影响,诸如唐宋之雄浑大气之画镜,元明的悠然情趣,均以自然的观想立意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