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摄影爱好者,如何将书法/绘画作品中的“留白”艺术运用在摄影作品当中?
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留白”,其目的有二:其一是使作品在视觉艺术上保持平衡,其二是为突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使读者一眼就会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和了解作者作品的目的。
所以,上下左右,虚实相间,明暗相托,浓淡相衬等的留白是作者常用手法艺术。
作为摄影爱好者,如何将书法/绘画作品中的“留白”艺术运用在摄影作品当中? 将“留白”运用到摄影作品之前,要先明白,什么是“留白”,他有哪些作用?
运用留白,能带来哪些效果?
我通过例图,为朋友们分享一下。
1、首先,说说留白,只是特意留下白色吗?并不是,这里的白,是泛指没有加工填充的空间,不一定非是白色。
比如上图阴影和太阳以外的橙红色,也属于留白。
2、然后,说一下什么是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上常用的一种技巧,也可以称之为手法。
在作品当中,有意留下的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比如上图的云雾,让塔楼和飞鸟,仿佛在仙境中一样,如梦似幻,让作品更具艺术特点。
比如下图的山上的留白,让照片中的山,仿佛画一般。
3、在我们的日常拍摄中,怎么应用留白? (1)结合框式构图。虽然留白在文字、音乐等艺术上,也应用,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美术。
框式构图,结合留白,一起使用,可让照片更如画一般,充满艺术气息。
(2)保证画面的简洁。
画画是往白纸上画,所以是做加法,摄影,是从所见的所有景物中选取局部,所以是做减法。
简洁的画面,给人更舒适的感觉。
(3)保留单色。下图是屋檐下的柿子树。只留取柿子的橙色,其他变成黑白。
左侧的空白和右侧的阴影形成鲜明的对比,柿子树的枝叶,变成“遮幅画”上优美的线条和点缀。
想知道怎么留取单色的朋友,点击我的头像,私信我: 保留单色,只发这四个字,会收到方法,发其他文字,收不到哦。
通过以上方法,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摄影中的“留白”,欢迎您白应用“留白”拍摄的作品,在评论中留言哦。
欢迎来关注我,感谢您的赞和转发。
什么是“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是诗、书、画、印结合构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画的灵魂,是其作品思想内涵的体现。中国画历史遥追数千年,是中华传统艺术之瑰宝。
元代王冕,孤傲而特立独行,对权贵鄙而不视,情系民苦、谴豪责贵。作画尤爱梅花。于是,养花护梅、种草栽梅、丹青写梅、诗里咏梅、梦中以诗思梅,且诗思难遏。回到画中,王冕的梅,花繁枝密,诗意盎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画,文气盈盈。诗,意象跃然。诗情画意,美满天地人间。
唐代王维,宋代苏轼、文同,元代吴镇、倪瓒、黄公望,明四家、青藤,清代四僧、扬州八怪等,作品直抒胸臆,“诗画同体”。他们的共之处是画上题诗,诗在画中。这样确实增加了艺术的内涵和境界,也抒发和升华了作者的感情。充分展示了中国绘画的诗意之美。
中国人的思维、审美都趋于含蓄,多留想象空间,欣赏空灵、轻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绘画更强调纯粹、意境、略施淡彩,点到为止、韵律节奏。讲究诗画结合,禅思文趣。把诗思趣想同线性节奏贯穿,将抹云探月与墨韵笔痕交织。这一度成为直到今天仍在存续的中国画传统,也成为对中国画审美取向的指针。这种精神物化的和谐直接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作品中彰显与统一。
中国画作品,都是画家诗意巧思、生活感悟之心象的投射。只有内在的人格,才能有艺术的美感,有妙想才能有偶得,没有丰富的人生酸甜苦辣,就难得艺术的绚丽多彩!
诗的含蓄、简约,画的意境、彩趣,极简与丰富合二为一,空处境象显,实处气韵生,水墨意趣、诗风文味都在尺幅之内。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体本就不是新说,是传统也是规定。没有诗意的画就无意境可谈。
诗情与画意贯穿一体,言语同造型互为补充。画家的状态、心态、情思、感悟、审美集中反映在画面。艺术作品是心灵和精神的家园,是艺术家人品、才情、学问、思想、士气的体现和象征。艺术是客观生活和艺术家主观感受的结合,诗与画当然也不例外,天人合一、情境融通。
中国画的本质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礼记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目击道存”、“悦耳养心”,道理在此。
什么是“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以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山水画为例,其是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从王维的山水画中,可看到其艺术风格与其思想、感情、个性、审美爱好以及诗歌的意境、意境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我们可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结构,王维的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图象;炼材,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语言,王维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以《山居秋冥》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选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子在竹林中的笑声,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从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回观王维的山水画:其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而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绘画史也是把他看作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王维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等。
其摒弃前山水画的浮华气息,只用水墨渲染画面,将以前主要都是用勾线来画山水画的,往水墨方向发展更进了一步,并且使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更加丰富。明朝的董其昌评价王维的山水画为“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由此看到王维对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维的山水画,并非单纯的主观想象,是有丰富的生活根据的,因而王维的画可以给人有一种真实的感觉,宋代的米芾就运用了张彦远的画论来评价王维的画:“笔思纵横,参于造化。”。而从另一方面看,王维的的山水画更是诗意的,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说,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善于将诗转化为画,将画转化为诗。诗与画,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言表达,画以形彰显;诗以表意为重,画以达境为长。诗因画的境而增色,画因诗的意而生辉。此正是中国画中的诗情画意之愿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