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明代前期主要受浙派影响,加上明自宣德时起,院体画的兴起和形成,致使统治者不喜欢元四家文人画风,大力倡导南院体画风,形成浙派风尚。浙派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戴进,其用笔顿挫有力,构图繁密得体,水墨淋漓苍劲。明代晚期则以华亭画派为主,在吴门派的延续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画家,在承依元四家传统的基础上,追求笔墨情蕴,创立华亭画派,在创作上也是开宗立派,而且还划分了绘画宗派理论,提出南北宗论。清初以四王为代表,他们汲取元代山水画营养,又承依董其昌衣钵,形成自家风范。笔墨苍茫雄健,泽润郁勃,清逸娟秀间不乏荒率气韵。与四王同时饮誉画坛的还有吴力和恽寿平,也是受四王影响较深,晚期山水自成一家。除了清初四王,清代四僧在画坛影响也是众所公认的。他们在绘画上借古开今,独辟蹊径,各自在自我绘画语言里取得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他们以文章书画作为精神寄托,借助笔墨而言心志……

前期以工笔为主

后期以写意见长

明代时期

明代中期以前宫廷绘画继承了两宋院体而重新昌盛,出现了像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大家。而其画风所及,又形成了地区的流派特色,产生了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明中、后期,宋元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风才得以重新复兴,发展为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由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在花鸟画方面,技法不时有所创新,陈淳、徐渭所开拓出的大写意花鸟,笔墨豪迈,对清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清代时期

明清时期的绘画思潮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宫廷绘画的复兴,明代有锦衣卫所附设的画家制度,清代对于供奉画家有如意馆的设置。其二,是文人画的暗转和绘画商品化的兴起。其三,是西洋绘画的传入。其四,是绘画画派的蜂起和画家们对画科题材的全能。针对此点,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这段画史不再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科目介绍,而是按照画家的画派归属来作介绍。 清初的画坛,出现若干富有地方特色的绘画流派。以摹古为主的四王一系山水占据着统治地位。此外四僧、金陵八家,注重体察自然,各有独特创造。常州画派的恽寿平变徐崇嗣的没骨法,开写生花卉新境界。扬州画派标新立异,个性强烈。而清末聚集在上海地区的画家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创新,成为海上画派。

为什么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国画,爱好者也只是一知半解,而真正看出门道的却是内行者?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任何行业都存在此种情况,因为术业有专攻。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中国画的认识与解读,我认为存在三个层面。

第一层: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

普罗大众,没有正经接受过美术教育者,绝大部分人属于此范畴。其观察点在于画与实物之间是否真实形似。像就是评价画的唯一标准。

第二层: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画的寓意是什么?

这部分人除了对物质外形的认识之外,会认真思考一些情景交融,即借景抒情。也会思考齐白石提出【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写实讨好世俗,没有个人价值取向,感情诉求;不像是指鹿为马,欺世盗名;最妙的在于让读画者猛看挺像,细看不像,仔细推敲后回味无穷,令人神往。能认识到这点,加上相应文化素质打底,基本上已经真正看懂一幅画了。

第三层:内行看门道。内行人看画是先看画的意境及神韵,接着看整体气势,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技法、创新性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是像不像的【形似】。

因为这种神韵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

一般如何才可以体验到神韵呢?这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需要具备一定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练就的感觉。也只有经磨励前行的内外兼修来支撑,才能真正体悟到画中的意境及神韵。

通过以上三个层级们划分,我相信很多人能自知自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于那一个层次。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认为国画太“高冷”,让老百姓都欣赏不了。

可以把国画画的通俗易懂,人人看的懂,怎么不好,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就是最好的佐证,家喻户晓,人见人爱,个个都懂。

看的懂是好事,看不懂也不是坏事。国画是门高雅的艺术,艺术自然有艺术的规律,国画发展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看的懂?不懂者不止是普通老百姓,许多内行人也不懂。艺术当随时代,欣赏也当随时代,学点欣赏国画的基础知识,关注下国画的发展方向,掌握点国画的脉搏,这样的话,还能看不懂吗?

国画并不高冷,我觉得懂与不懂和一个人的认知有关,也与专家与媒体的引导有关。

关注画家陈会衡,带来不一样的业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