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品评山水画中的意境?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正如潘天寿先生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这里所说的境界实指意境,而山水画尤其重视意境。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欣赏作品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插图为孟微冬作品)
谢谢邀请。 什么是意境?就是人的内在内涵的精神程度反应结果,叫做意境。 山水画之意境,如同人与人之交流讲话一样,有人开口知俗气,有人讲话知有学问。山水画也是这样的,当画面展示于人时,第一眼就是意境。造境是作者事,知作者内涵一切,全在画面上。赏画境是观者事,高境低俗境也在观赏者心生。优秀的画面反应出入优秀的意境。优秀的观读者也就反应出优秀审美水准程度出来。作者作品与观读欣赏者是审美互动的关系和结果。
山水画讲意境,画面造境张大千先生有云:造境不能画山如堆,堆如冢堆不雅,挂在家里多不好。
造境在于作者造,这个造是作者内涵、学识修养、观察生活、大自然等等,胸心所吸转换为能量,惯彻于作品之中,境才会有佳境出来的。根据画面便知作者了,画如其人、画如其内胸心。
凭空造境是造不出来的,须作者多读书,读书免俗。境界来自于学识修养。画讲究意到笔不到。
造画之境,讲究率性、有意无意间、讲究随意间有作者、讲究无意间同样有作者等等。凡刻意之意境,反而使观赏者难受了!上上境界者,画品者。
中国画讲究的是心心相印。这就是中国画的妙处。黄宾虹先生云:中得心源。便是如此!
中国画,讲究画面言简意深,与写文章一样的。
很多人的画,以为画面堆得越多越好,确实是外行之举。与诗同理:赏心只有二、三枝。高度概括、高度提炼便是此意。挤满了画面,反而透不过气,反而影响观赏呢。高明的画者,体现在此。
在这点上,西画与吾国画观点共鸣。讲究画面简单,言简意赅!讲究:恰到好处。少了嫌不足,多了显繁杂。这个往往体现作者高明程度了。常常有人问我:大师与画家之区别,其实并不是很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差的这一点呢!
很多的人,画画缺少的就是这个点。这个点,足够修练一辈子呢!
唯心者认为,高明者头脑门上有第三只眼睛。哪有什么第三只眼睛咯,还不是学识、修养、修练、动脑筋……!都是一样的头、一双手、一双脚行走于世哦,说的神乎其神干吗呀?!天天把个''钱''第一、心不静、为利是图、杂念环生,艺从何来?!境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