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比书法更具迷惑性吗为什么国画比书法更容易卖?
好字不如烂画,国画比书法容易卖,说明人们的观念变了、文化低了、审美浅薄了。
在古代,人们是很欣赏书法的,书法的价位也比国画高。因为书法比国画更深奥,更能反映人格,还有文字的思想含义。
这个画贵书贱的原因还因为画画时间长,书法写得快,以速度定价值。只能说明社会发展了,科技提高了,文艺落后了,思想浅薄了。
这个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代学习西方科技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好坏一起拿。君不见有人看到老外能把尿盆当美术,于是纷纷开始把杂耍和恶搞当艺术了,可笑。
现在中国开始富起来了,文化当自强,好的科技可以学,坏的观念赶快改,尽快弘扬中华优秀文明,虽然路很长,还要坚持走。
作为商品来讲,国画和书法都是作者的劳动创造,价值量也应由作者创作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画家的创造劳动不是简单劳动,而是复杂劳动,要比书法劳动消耗更多的教育费用进行技术训练,且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并付出智力代价。
作为艺术创作来讲,国画具有较多的知识性与技术含量,会比一般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价值。国画创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复杂精神劳动,具有极强的自由性、个体性、主体性和独创性。不同画家又因其创作经验、熟练程度、技能技巧、才情禀赋以及创作环境等的差异,创作不同内容的作品所耗劳动时间不同。
但决定作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各个画家创作艺术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生产部门或不同生产者之间生产同种商品而形成的必要劳动;再是指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根据社会对不同商品使用价值量的需求程度,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不同生产者之间,生产各种不同商品而形成的必要劳动。因每件原创画作各不相同,故不能用第一层含义解释。
如果把每件作品看成是整个社会范围内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那就可以按第二层含义解释。即生产该种艺术品的劳动就是社会总劳动分配到的必要劳动,而这种必要劳动就是创作生产这件艺术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绘画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画家在市场上经过无数次的交换活动而自发形成的,绘画艺术品的交换过程就是各个个别劳动时间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过程。
马克思理论还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市场的供求变化只会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说,绘画艺术品的价格还是由它的客观价值决定。
再说主观价值论。按照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在“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主要是由消费者消费该商品的效用大小决定,而效用又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不同的消费者主观评价又各不相同。生产者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从自己利润最大化出发,不同的价格下提供该商品不同的产量,一般是价高者提供多。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从自己效用最大化出发,购买不同的消费量,一般是价高购买少。从生产者行为推导出了某商品的供给曲线,从消费者行为得出了商品的需要曲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即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从该意义上说,我们常说的某商品的价值,就是指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一旦该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就会产生供求量的不均衡,商品价格会自动调整,直到等于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原创绘画每件各不相同,即便同一画家所作也略有差异,所以每件原创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唯一的。在价与量构成的二维坐标图上,它的供给曲线可以看成是垂直于量坐标的,而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它们的交点决定着该作品的均衡价格。这就决定了某件作品的价格,最主要还是由需求方决定。原创绘画艺术品的需求曲线,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左右移动。人们收入、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或购买者偏好的改变(例如卖方的宣传、包装、名家推荐)等因素,均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样作品的价格就会上涨。有时,也会因经济形式糟糕、潜在买家收入减少等因素,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该作品的均衡价格就会降低。
以上两种理论摘自郑焕刚老师的一篇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绘画艺术品价格的形成原因与波动,也能说明不是国画比书法更具迷惑性,而是国画比书法更有相对的价值潜力,自然也就更容易出售了。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有他独特的表述方式。
【一 】、中国文字
象形是中国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字的组合是为了记录事件,表达语义,传达信息。然而中国的汉字由于它具有象形性,他能够以另一种组合方式来传达信息。
【二 】、中国书法
汉字不都是书法而书法离不开汉字。
中国书法并不是单纯的对汉字的书写,而是强调在汉字书写的技法训练过程中对个性的寻找和释放。
(1)以游走式的方法学习,找到自己的心性。比如说你从汉碑或魏碑入手,此体系脉络众多,形式多样,但它们的审美倾向几乎一致。
(2)对线的迷恋。书法都是由线构成的,从线像上说,当你截出局部的时候,它失缺了文字的含义,成为一种不可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点、几条线中感受到作者的生命状态、精神状态和审美情趣。
【 三 】、中国文人画
中国文人画是以寻找自己并表述自己生命状态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
(1)书画同源。
(A)象形性:中国文字与绘画的起源与象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的象形性亦是一种绘画形象的表述,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B)线性审美的一致性: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对线的审美技术要求相对一致。中国绘画强调写的意识,亦是对线的美的一种追求。
(2)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不同。
西方绘画致力于发现世界(向外),中国文人画着重于寻找自己(向内)。西方绘画致力于表述事物存在的科学性,如结构、色彩、光影、解剖等,中国文人画着重于反应自身的生命感受及精神特征,如个性、气质、神采、修养等。
总之,西方的“创新”是为什么而干什么,可以是一种反向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出新”是一种生根发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种漫长的修行模式。
【 四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是修行之道,中国文人画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
(1)具体作品分析:齐白石以精微内敛为特色,吴昌硕以豪迈开放为特色。
这都是以他们各自的性格为支撑,由内在的气质性情生发而来的。
(2)中国书法和中国文人画的从艺之路亦是修行之路。
中国传统绘画之《芥子园画谱》与梅、兰、竹、菊的画法,是中国绘画的技法传授,亦是中国绘画寻找自己的修行之路。
(3)《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画谱,更是一部“经书”。
它是在中国绘画中寻找自己的“形式”经文。如同佛家修习佛经,经文不变但身受不同。梅兰竹菊之于画界几百年来形式不变,然而却幻化出万般风采。风采之处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芒。中国绘画中的“技”亦是“道”,只以“技”视之则陈腐不堪,遵之以“道”则知修途无尽。
传统的农耕文化产生了象形文字,衍生出独具魅力的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养成了东方人“托物言志”的表达习惯。书法艺术表达多是运用抽象化的符号加以呈现,其审美的感受略逊于半抽象画式的笔墨形象,这也是东方人为什么骨子里对传统绘画艺术情有独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