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线条表情达意的要领是什么?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中国画线条表情达意的要领是什么”?你的问题是一个中国画抒情性问题。
中国画本来就是抒情性很强的绘画,其中支持抒情的硬件,就是“线条”了。
事实上,在中国画传统的理论里面,没有线条这个概念。线条是西方从数学几何学中引进的。西方绘画,也不是以线条为主,而是以块面为主的。
但是,这也不影响西方画家对线条的应运。
不过,中国画的理论成熟以来,从来没有线条这个说法。而是“描”和“皴”。
例如提出了人物画有“十八描”的,是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说“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汪砢玉基本延续了邹德中十八描的说法。在《珊瑚网》一书中只是把钉头鼠尾叫做钉头鼠尾描,撅头丁叫做撅头描其他完全按照邹德中的说法。
清代王瀛把汪砢玉的十八描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现在 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绘。
十八描都是那十八描?
一、高古游丝描
二、琴弦描
三、铁线描
四、混描
五、曹衣描
六、钉头鼠尾描
七、橛头钉描
八、马蝗描
九、柳叶描
十、 橄榄描
十一、枣核描
十二、折芦描
十三、竹叶描
十四、战笔水纹描
十五、减笔描
十六、枯柴描
十七、蚯蚓描
十八、行云流水描
这十八种描法,都是人物画的不同情感的表达方法。虽然人物画十八描主要是服装的画法,但是,服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人物社会身份和内心的作用,所以,这是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
除了人物画,山水画的皴法,也就是线条和笔墨,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清代郑绩将古代山水画的不同笔法,总结为十六家皴法。
他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这就是著名的山水画十六皴。
但是,这些古代的绘画理论,都没有线条这个概念。
为什么中国画没有提出线条的概念,而是描和皴?
我们先看看人物画十八描的这些词儿吧。
例如,高古游丝描,首先给人以“高古”的美感就不平凡。
什么叫高古?如何高古?我们是不是要做高古的表情达意呢?
其次,还有“游丝”,什么叫游丝?这就需要学会对线条的欣赏。如果没有很高的欣赏能力,那就无法“游丝”了。
这种线条,我们总结一下实践经验,就是要求你,要用很细的线条,线条要有“游”的动感,就是要自由飘动。
这样处理线条当然就会有表情达意的效果了。
我们再看看“竹叶描”,线条的变化很多,这些变化,给人以立体和动感之美。这些线条本身,也是很有感情色彩的。
为什么中国画的线条能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呢?
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也有自己的进化历史。我国唐代以前的绘画线条,基本上都是比较单纯的“高古游丝描”这样一种描法。
唐代中期,画家开始注意引入书法的,线条了。
因为,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代。书法已经全面进入高度统一的楷书、行书和成熟时代。
所以,书法非常发达,画家也开始吸收一些书法的不同笔法。因为书法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用笔不一样,线条的表现力也不一样。
所以,美术理论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了。例如晚唐时代的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一个“书画同体”归乎用笔这样一个理论问题。
所以,画家越来越多的人,都从书法中吸取养料。
所以,绘画线条就改变了单一的描法,以至于到明清时代,已经可以总结出十八种描法了。
线条的描法,主要是用笔。绘画还有一个用墨问题。尤其是写意画笔墨混合使用,因此,绘画的技法,也叫笔墨。
笔墨就是绘画的抒情核心问题。
我们在驾驭笔墨时,应该掌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用笔要准确。准确的确切含义是要符合笔画本身的结构,即,像书法的笔画那样大起、承、转、合节奏。
绘画的线条不是笔法,也不能完全背离书法的原理。必须有明显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
第二,用墨要有层次感。有的画家,为了挥洒笔墨,行笔太快,看起来用笔很潇洒,其实,没有笔墨的层次感,所以,就没有笔迹中的层次。如果没有层次,就没有质感,轻飘飘,虚乎乎的,不能达到抒情的情感色彩。
第三,不要只顾线条问题,线条质量是画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线条,绘画作品就没有神采。但是,神采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文学修养。
一个有文学色彩和情感的画家,更容体会线条的味道,也就是表情达意的作用。
谢谢邀请答问。
南朝谢赫之六法论,首谈气韵生动,此是总体效果要求。亦即题主所谓表情达意之宗旨。次及骨法用笔,即是达彼之直截手段了。亦即题主所谓线条″之要领了。
准确说,中国书丶画之相通,首在笔墨。用笔之特质,点划而已,线条之说,并不能准确体现书画用笔的整体效果。
中国画之传神,即气韵生动,即表情达意之上乘效果的获得,最基本的条件,当属骨法用笔。唯笔毫软,奇怪生焉,正是毛笔的运用火候,才能产生变化多端,甚或意想不到的点划效果(线型笔触,仅其一也)。但這丰富的变化过程中,始终有一灵魂性的要素不宜失掉,即骨法。软媚无骨之用笔,便使书丶画之美感丶气韵生动之效顿失。
有质量感的笔触点划,内涵骨力,神彩顿现,方能生动感人,所谓表情达意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国画无书法基础是不行的。用笔功夫,首在力度。点划之千变万化中,刚柔相济之神韵,是要领是灵魂。刚而不疆硬,柔而不软媚,弹性力度之感,当是用笔的追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