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说齐白石的虾画出了半透明体,陈子庄却说“此直外行之谈”,为何...
半透明体是墨的浓淡所表现出来的,是技法。一般学中国画的都能表现出来,齐白石老前辈所画的虾,不止是技法,还有灵动的境界,所以画出的虾活灵活现,晶莹透明如真虾一般。所以说,王朝闻说齐白石的虾画出了半透明体是一种外行话,仅仅说的是技法。因此,陈子庄说是:“此直外行之谈”。
齐白石画虾不画水,却画出了湿润之感,这就是其神奇之处,其他的我就不了解了
陈沫吾的艺术成就
陈沫吾先生的书法艺术
作者:贺小维
著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 《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等,发表各类文章、诗歌若干篇(首)。
陈沫吾先生在书法艺术这条路上的闯荡,自有他的聪明与机智,他先用钟王建立了自己书法艺术殿堂牢固的地基,并以这种魏晋书法的逸致为底蕴,大胆地从汉魏六朝碑版中去挖掘营养,寻求自己书法的表现手法和气骨,形成了他自己书法的独特表现语言――汉骨晋韵。在他的一件作品题款中他写到:“吾习行草书近追汉魏碑,似颇有所心得,于用笔之速度把握已从快捷至沉稳,于线条质量之锤炼亦多有觉悟,今作此单条,以示吾书之源流也。”
沫吾先生诸体皆擅,但行草书应是他书法艺术中的镇宅之宝。他的行草书,从用笔上看,线条犀利,有金蛇狂舞、刀刻斧劈的感觉,是碑版书法的典型另类表现语言。当代书法用碑版笔法意趣的很多,但大多数吸取了碑版笔法的用笔或质感,因而显得过于苍劲与枯涩,残垣断壁的衰败气象过浓,沫吾先生的行草书在取碑版笔意上,很讲究碑版笔法的方折、刀刻之趣,于犀利的同时又是干净利落的,因此用笔的金石气很重,视觉效果很清晰,并且笔画的形状也极为讲究,形很美,尤其是在碑版笔情意趣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张黑女》、钟繇《荐季直表》的厚重笔意,所以线条不时又以丰满凝重显现,粗细对比强烈,于整个结字的黑白调节趣味横生。在结字上,他的行草书法作品具备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魏晋意趣。一些字的结体他处理成“呆”、“憨”、“笨”的外形,这种结体恰好是魏晋书法的整体气格――高古、静穆、平和、冲淡。二是碑版意趣。这个特征是他行草书法结字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把字的型处理得很有欹侧感,或左倒或右倾,而且把碑版书法的擅于造势之特点完全借鉴过来,使字的重心总处于偏移的位置,因而从审美上给人一种动的感觉。甚至一些字的结体常有逸笔出之,既大胆又聪明,耐人寻味。
陈沫吾制印颇长于在文字形体的经营,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胜人,而是自然天趣胜人,构图错落有势,平中寓奇,老辣苍茫,憨态天真。其作品属于写意型,他善于处理边栏残破、并笔粘连,印风蓬头丐面、粗犷雄畅,气势豪迈夺目,于拙朴中见灵韵。虚实对比变化大,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陈沫吾早年潜心于秦汉印的学习,得益于吴俊卿之雄浑、齐璜之大气、曾默躬之磅礴而入印道,后在蜀中名家苏园先生的提携奖掖下,面对大谈自我、阔论创新的当今转型时代,他仍然强调初学刻印,应该以篆法为上,次讲章法构图,再次论刀法。 作者:向维果(木)
看了陈沫吾的作品,感觉上,似乎看到了他给绘画艺术增添的一些自尊,看到了他的个性笔墨给读者带去的一些希望。即兴而起,不迎合,不媚俗,不受“经济潮流”的左右,不视他人眼色的我行我素,豪情、爽朗,让人为之一振。在得到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今日的社会画风产生了那么一点点的质疑……欣慰者,尚有一批置身于“无为”之中,依然保持着沉默,努力为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而奋进的画家们。在今天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里,把艺术当作商品,是不以为怪的事,作品卖钱,相对也被视为很正常现象。怪者见不怪者为怪之,相反,不以自己的作品为谋利之筌,而甘于为艺术付出代价的人已少之又少了。为艺术的弘扬光大而牺牲自己,正是传统文化人的坚定信念,文化艺术的本身,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将文化事业用以谋利,在很多层面里他会丢失魂魄,如果将高雅的绘画艺术强行拉至至俗,把民族精神的至深品德蚀化成为一堆臭铜……因此而丧失的是国粹的光辉,艺术的魂魄和民族精神。我们并不反对那些追求“价位”的“经济思潮”,但就艺术本身而言,它绝对不是市场的附庸品,而是属于领导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的文化上层。
“饿死事小,失节为大”,画家陈沫吾正是以读书养息而致力于用“意”作画,不以钱财为目的,甘于寂寞,准备“牺牲”自我的一个例子。陈沫吾绘事,神追蜀中画坛名宿陈子庄先生,以其神情意趣入笔墨,心向大千,胸臆丘壑,具有自主山川的信心。虽然不倦追随访迹前贤,但又不以陈法为枷锁,在纵向深入的同时也博宽视线,苦苦寻找能为自己情性相生的品行或笔墨语言。从他的山水《蜀山秋韵》、《临水人家》、《冬景》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人“我道”。率意的笔墨发自内心,零零整整散落纸上,留下笨拙且又流畅的点线,大块的黑墨团团,似似而非、有无之间;从他作品中可以品味到那些随心所欲的兴之所致,貌似杂乱而又得统一的黑白构成,阴阳互动所产生的高低起伏、大小兼顾、顺去逆来、错位的变换等等,体现出个性化的多样节奏效果;计黑当白,在粗枝大叶中似乎又将展示某种信息;追寻苦瓜和尚意味,吸收石壶笔墨的气息、兼收黄质品格… … 只要合拍如意,通通拿来。诚然,前人“影子”再所难去。但是,正在一步一步地取得“物象自我”的质面。大凡丹青入格,七十岁以前或可以在师承主体范畴内外周旋,面对传统与当今时代感受,要学习总结的东西太多太多。一切面对,都需要由生到熟,由熟而后提炼愈精,直至自立门庭。必然会有一段艰辛的路程。陈沫吾以绘事之外主要涉及文、诗、书、篆,行路、省悟,兼收并蓄,陶冶品行…… 虽然,他刚过“不惑”之年,但却了了甚多,氲氤艺术于诗书画印之中已十分成熟……
“启人以高志,发人之浩气”(明.杜琼〈论画〉) ,作为国粹的中国画艺术,旨在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审美情趣,从其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要以物适情,追求境界,讲究气节。所以,画家的素质修为并非在一日间可以完美,须知“做到老学到老”的道理,陈沫吾的中国画功夫,也正是在文人画与画家之间,打拼个性的,抽象且具实山山水水,应该属意象之列;他与工巧“俏丽”一门相去甚远,出入颇大。艺术,若重视以形似,自然会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欢迎或可能成为明星,如果用意深入,追求格调的升华,走上学究道路,独步于高寒地带,那就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了。为艺术而奋发图强,试图挤身于一种新境界之中,陈沫吾大概是属于后者吧。 ――读陈沫吾近作有感
作者:徐寿鹏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墨客骚人,汇聚天府。陈君沫吾,蜀中英才,其好学之志,不后于古贤,其画、其书、其篆刻、其诗文,所追求乃“俯仰自得,心游太玄”、“目即往近,心亦吐纳”之“澄怀味象”的高境界,令人刮目。
细读其画,格调高雅,意蕴无穷,皴点得法,疏密由己,远取石涛、八大、扬州八怪之遗韵,近得白石、宾虹、大千、子庄之菁华,一任天籁,笔笔磊落,情寄于蜀乡山水,意溢于巴山丘壑,心物交融,合一不分,取法于前贤,得神于造化。品味书法,“规矩于胸襟,运用尽于精熟。”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精气内涵,沉雄后逸,磊落萧散,挥洒自如,《陈沫吾印存》、《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穷理法于方寸,抒情性于锋刃,思接千载,微显大千,既有古之拙朴,又具作者个性,线条雄健,布局精微,或粗服乱头,或率意零乱,或参差诙谐,或安详静穆,观君之印,如沐春风。《陈沫吾诗文集》洋洋洒洒,十数万言,既有理论之阐发,也有人生之感悟,文笔流畅,思绪深沉,信手拈来,无不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无不曲尽其妙,诚如“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沫吾君几近知天命之年,仍刻苦自砺,精勤苦修,执着砚田,默默耕耘,纵观其艺,乃求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趣外之趣,内在学养,内在才情,无不跃然纸上,耐人寻,耐人品,耐人思,其日新之境,必不可限量,亦信天道酬勤也。 ――煮墨馆书画印浅读
作者:谢凡耿
(一)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本载体的我国文化宝库中特有的传统艺术。古来书家运用毛笔这种特有的书写工具形成了以点画线条作为基本表现技法的特点。书家创作作品,以所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生发使一个个汉字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和生动的韵致,给观者以美的欣赏。“书者,抒也”。抒者,乃抒百种情感:或款款深情,或心中激情,或胸中块垒,或远大志向。书家之抒,既体现书法作品的高下,又以气韵生动为上。沫吾先生习书有年,通临碑帖,汲取各体,于行草书用力最勤。其行草书作品往往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而不板滞,结体随意而合于严谨,字形、字距与行式的分布开合有度。观其书,看似稚拙,却具功力;形似萧散,却是爽朗。神采飞扬、妙具气势。从其书作可以看出其人的豪放、洒脱以及强烈的个性。这或许就是历来所说的“书如其人”。书法,即是抒心,此之谓也!
(二)
中国绘画自古人才辈出。文人画,乃是以书法为技法基础、以笔墨为表现形式、以诗之意境为灵魂,抒发个人情感,将儒、道、释哲学作为思想追求的文人艺术。山水画更使中国文人借以抒情达意,体现精神内涵。山水画中,画家并非纯粹注重真山真水的再现,而是用笔墨再造画家心中的大自然。文人画,意境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落实到用笔墨加以表现,并且在书法的影响下,增加给画的抽象意味。画家对笔墨抽象表现力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山水形体真实度的关注。沫吾先生绘画长于山水,其师从蜀中著名画家龙国屏、王永年、邹文正、罗巨白等先生,而龙国屏、王永年先生系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得意门生,邹文正系蜀中名家,而巨白先生为石壶高足。沫吾先生画作的立意能融汇诸家之长和石壶的高远,远山近水尽显俊秀幽雅,造境郁然苍莽,雄健生发。放笔直扫,山,或恣肆跌宕,或浑穆静谧;水,或瀑飞直下,或清澈激灵;林木,或挺拔苍劲,或翠色怡人。其画作的整体感觉,有磅礴峻伟之气。沫吾先生是画家亦是书家,其以书法笔力作画,更使画作古拙深沉。山水画最能体现画家的胸怀。画家胸襟开阔,画境才能开阔,画作才能体现野逸闲适、旷远潇洒的真趣。沫吾绘画,或已识得个中三昧。
(三)
中国传统艺术的书、画、印三者,书难于画,而印又难于书。篆刻艺术自明清以降流派纷呈,时至今日更是光辉灿烂。有造诣有成就的印人,无不以追摹秦汉打下坚实的治印根基。篆刻家陈沫吾也不例外。沫吾先生治印从临摹古玺汉印入手,后师从蜀中篆刻名家苏园先生。他一步步走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沫吾印作属狂放的大写意一路,与其书法一样,有很强烈的表现意识,但却并非刻意追求狂怪与张扬,与时下某些怪异莫名的所谓流行印风迥然不同。他是用自己多年学识形成积累的成熟的技法技巧,追求一种古老中寓新奇、拙朴中见灵巧,动中有静、幽中扬动的艺术效果。其章法,因势生变,参差错落。其字法,以书入印,灵活运用。其刀法,或冲得干脆,或切得浑厚,视创作需要而不拘。沫吾已出版多部篆刻作品集,并在多种报刊付有新作刊出。写意印风不拘泥于刻板方正,体现的是一种奔放气势,使观者感觉雄浑中具飘逸,古拙中显豪纵。沫吾正是悟得其道,才使自己的印作刚中见柔,拙中见雅。
(四)
综观沫吾先生的艺术作品,无论书法的萧散洒脱、绘画的朴拙雄浑、篆刻的奔放豪纵,都有一种自然率真的可贵意趣。艺术家专攻一门尚且不易,书、画、印兼而攻之更非一般。书、画、印同为一源。书为心画,画即写心,治印则为治心。前已述及,儒、道、释哲学是书画篆刻家修为的思想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是易经。论语有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禅师谓:即心即佛。三家所论都是心性修为。易经所谓“厚德载物”,从另一层意义上理解也是说的心性修为。“技进乎道”,可见艺术作品的高下最终取决于艺术家的学养和修为。沫吾先生为体制中人,长期供职于政府行政机关与文史研究单位,身边师友众多,也受益颇多。但是,却也事务繁杂,拨冗抽身潜心艺术实属不易。沫吾先生性灵聪颖,又刻苦勤奋,技艺之外更注重艺外功夫,广取博览、厚积薄发。当今的时代飞速发展,商品大潮的浸染使艺术创作不可能游离于当下环境的影响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艺术家摒弃浮华、力戒骄躁,为此,定能使艺创作臻于化境成于一格。沫吾先生也正是这样律已修为。
祝愿沫吾先生的艺术创作,百尺竿头,步步更进!赞曰:
书画印艺源相因,
亦拙亦雅自率真。
得取前人造化力,
风轻云淡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