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与写意画有什么不同?
工笔,顾名思义就是用工整、严谨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分为白描和重彩两种。白描就是用墨线类似于现代的速写。它和重彩的区别既是无设色。写意实相对于工笔来说得。写意注重用笔,在笔墨中表达作者得情感,意也就是以形写神。
工笔画比写意画更加注重经营位置,工笔画做工精美,用笔工整,工笔画作画步骤清晰。写意画比较注重用笔,在笔法的运用上,较丰富一些。比较注重“写”的痕迹。更注重意境。工笔画多以仕女,花鸟为主。例如周昉的《步撵图》是工笔画的代表。写意画的特点比较大气,注重一气呵成。例如齐白石的《虾》是写意画的代表。工笔画是比较客观的再现物体。而写意画是作者对事物的一种主观的表达。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异同点是什么?
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然而,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
画写意画有什么好处?
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花鸟的一种中国传统绘画方法
写意花鸟画创作,主要是利用线来表达物象。通过用笔的技巧,要求从事物的线的复杂状态中,泯灭具体形和线的特征,而能看到物体本质精神。要求用笔所描写出来的线不借皴擦晕染而能表达现实物象,笔简意繁,态随意变,一转一束都有意趣。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所谓笔尽力不尽,气见笔不见,皆从运笔中得之。
运笔讲究中锋、侧锋、逆锋和战笔(渴毫)。中锋要求落笔中正,不偏不欹,用笔要圆劲而有韧力,不险怪妄生圭角。一般描写一切有定形的东西多用之。侧锋要求落笔偏侧横扫,可用来描写不定形的坡石、树干。逆锋多是改变正常的运笔方向,以增加笔触的苍浑感。战笔是中锋落笔,是在战动中运行。宜于写定形的房屋、桥梁、建筑和勾勒花叶,可避免线的刻板,并增加涩拙的趣味。一般战笔宜斟酌用渴墨,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墨色。
与工笔花鸟画用笔讲究挺健有韧力不同,写意花鸟画的川笔,要求华润,松活,灵变,沉着、洒脱、挺拔。刚健,遒劲、浑融,生涩,苍老,总之要具有变化,要有活泼的生命力。作者随着表现现实事物的需要而变换技法,通过轻重,深浅、虚实来体现。要轻中带刚,一笔三战,有皴擦,有顿挫、有勾斫,笔断意连,一气贯穿。使用种种用笔手法,达到在画面上取得既没有浊污的笔痕,又无模糊不清的效果,使人看到的不是笔墨而是具体物象的神和作者的意。
简单而言,写意花鸟的核心在于用简单的线条,颜色来构建意象,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曲张,以及空间的变化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这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区别于工笔花鸟的特点。
引用怎样欣赏中国写意画
元代吴镇论画有云: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写意画讲究意,欣赏中国绘画创作应当按照南齐的谢赫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它们分别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摸写。这里对六法的解释为:气韵生动:指创作上主题明确,表现真实,形象生动。骨法用笔:指描绘形象上的笔致与线条。应物象形:指选择题材的合度,观察与描绘对象要深刻细致与正确。随类赋彩: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准确而必要的著色。经营位置:指题材上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在欣赏中国写意画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如此才会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立意 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如画梅就要把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出来,画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画竹要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立意的生动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这里即有画家的主观因素,又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所谓画家的主观因素就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客观自然景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谓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就是欣赏者在看画时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欣赏者看画的角度不一样,以及欣赏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高下都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看上去好像画家在横涂竖抹。可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它却常常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性格。 形与神 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所重视的问题,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涵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术。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挂图,可以画的非常准确,但没有人把它们挂起来欣赏。我们在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经常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时人们激动时常说的心要跳出来了一样,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构图 写意画的构图,通常要随手拈来而清新不俗。看一幅画的好坏应掌握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①虚实:中国画里虚实关系可以说无所不在,贯穿在一种艺术的始终,没有虚实的辩证统一艺术就失去了节奏,失去了变化,失去了发展。宾主、疏密、轻重、大小、纵横、开合等等绘画法则,都是从虚实出发,根据虚实的要领进行构图处理的。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才产生无穷的变化来,有景为实、无景为虚,这是指画面上的虚实;有景、有情,有意化为虚,化虚为实,这是指创作者的构思与欣赏者的联想。②奇特:构图的不平凡总是发源于画家不平凡的构思。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先春而绽,傲霜斗雪,冰清玉洁,疏影清雅,暗香宜人。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比如李煜的“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李清照的“浓香吹尽有谁知”,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及“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等等。因了这些缘故,我对梅似乎多了一份敬而远之之心,使我对梅似乎有了另外一种感悟。可见艺术离不开奇思妙想,离不开艺术天地里特有的真实性。 笔墨 笔墨是中国写意画的主要特征,是由中国画有一套完整的笔墨工具所形成的。一幅画里笔和墨如同骨肉,不可分离,欣赏一幅画用墨水平高下,要看用墨是否灵活,还是呆板,用墨没有干湿、浓淡的变化,乱成一片,没有光彩叫做融会贯通墨,相反用墨灵活,变化多端,叫做活墨。笔墨是相通的,墨色在中国绘画里似乎能替代一切原色,比如梅兰竹菊多用墨色画线,如郑板桥擅长书法和绘画,相互参融,以画法作书,又以书法的笔法作兰花,风格明快劲峭。清人蒋士铨评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蔬花见姿致。 这出神入化的水墨表现令人痴醉。 成功写意画家的用墨使欣赏者懂得,一张水墨画的高下不但要看画家抖擞的气魄,更要看他透过随意的精心刻划而表现出的胆力和闪烁的魂灵。 诗与画 诗和画有姊妹艺术之称,看了一幅画就像读了一首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提倡诗和画都要追求一种美妙的意境,一幅成功之作,它给人的不只有景而且有情,有情与景的交融,这就是所谓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郑板桥集补遣》金冬心画竹也是喜乱,曾言: 用焦墨竿大叶,叶叶皆乱. 写意画多以书法的笔法作画,同时写意画的用笔也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所以写意画家多半是书法学。 以菊入诗,借菊花抒写品格、性情、魏晋陶潜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怡,潇洒于归隐和超迈;而后南宋李清照低吟“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抒发国破流离的凄惋; 以菊入画,寄情于笔墨,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花鸟画独立较晚,南北朝以前一直是人物、山水的陪衬,只能屈居于一角或半边,直至南北朝才成为独立的画种,五代时期才趋于成熟,出现徐黄两个画派。但是这两个画派都是以写实为主,直至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花鸟也应有感而绘,才引发了花鸟画的变革,入画的菊花也才有了人的品格和情感。 作为情与景的交融,诗和画都有着同样的要求。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诗,但读起诗好像又似一幅画。一幅成功的画,可把观者带到诗的境界中去,一幅出色的中国写意画,配以书法、诗文、印章,就能蕴蓄深厚博大的意境。 中国写意画本身就是多方面艺术修养渗透、补充而成的综合艺术,有的画初看似乎平淡,但看了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有丰富的内在美。因而从欣赏的角度应具备以上诸方面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的欣赏力,从中得到其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