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勤练书法的小故事
一、古代名人勤练书法的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吃饭,他母亲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碟酱。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 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母亲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问他馍馍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就是这酱味道有点苦!”夫人又好气又好笑:“傻儿子!墨汁怎么可以当酱呢?” 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专注、刻苦,母亲无奈的摇摇头,自然也十分高兴,王羲之的书法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二、弱弱的问一句,尚集书画村到底在哪儿啊?
。。。文峰路一直往北 到尚集107和许开路交叉口时 往右走许开路 大概500米左右 就是右边第一个路口 右拐 然后一直300米左右 左手边哪个就是
三、书画院收藏名家书法对联“欲共幽人洗笔砚,放开新馆
书画院收藏名家书法对联“欲共幽人洗笔砚,放开新馆集琳琅”,笔势雄阔严整,姿态舒展灵动,作品保真,绝非赝品,133X33厘米X2
四、古往今来,有哪位大的书法家写的字体是很厚重很有气势的,相关的字体有链接吗?
厚而有气势唯清代王铎是也! 王羲之,书圣,其字胜在华丽中有古韵。得到王羲之真髓的是宋四家的米芾。弄从中看出用笔的精妙,但是他们的字和厚重没什么联系。 毛的字劲瘦挺拔,结构得一“险”字决。力度体现在刚劲的线条上,厚重不是毛的书法特色。 颜体的确厚重,行书也是厚而流畅。可以直取其法!但是他留下的真迹太少了,大多是碑拓。真迹祭侄稿乃神品。有点符合你说的要求了。 唯有王铎创“涨墨法”,大字连绵,结构跳荡,落墨如作画,淋漓中又见犀利的线条,和你说的这个感觉是完全符合的。再加上王长期对古代书家进行总结和学习,乃集大成。他作书尺幅多为巨幅,数十大字如黄河之水,连绵不绝。 这个连接里有很多王的作品 很清晰的
五、[求助]求“醉雨楼”书画斋号嵌名联
明媚春光佳人醉,雨中流连不思归。空楼满壁悬墨宝,纵享人间高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