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齐白石的代表作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的代表作是虾。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他画虾取舍极得当: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马远和夏圭的作品特征是?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生卒年不详,稍晚于马远,宁宗朝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方面与马远非常相似,因此画史上一向以马、夏并称。夏圭所作立轴和一些小幅的构图,一方面与马远的构图相类似,例如景物简洁,善于利用远近景和墨色浓淡的对比,使主题突出,富有诗意;一方面又有他自己的特色,马远的造境倾向于奇险,而夏圭则比较朴素、自然,更富于现实感。夏圭在用墨方面更善于掌握水分,笔墨交融,变化多端。画山石常以侧锋湿笔快速挥扫,笔法秀逸,飘洒,有“拖泥带水皴”之称。这种皴法是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方法是饱醮浓墨迅疾侧锋皴拂,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染一次完成。笔墨自然接合渗淡,显出潮润、深浅、光线种种变化痕迹,分外精彩动人。有人评价夏圭的画“墨气淋漓,高低酝酿,远近浓淡,不繁而意足,更有不穷之趣”。总起来看夏圭作品的风格和马远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独特的境界。马、夏山水大量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高派的艺术特色

高派的特点是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剧目丰富。高庆奎的老生戏主要宗刘鸿升,却非亦步亦趋。他能突破刘派的局限而有所 变化发展,且兼演其他老生流派的剧目。演唱各派剧目时,常常引入不属于本剧目所属流派的唱腔、唱法,在自己的独有剧目中,更广泛地汲取各家之长。老生之外,能演老旦戏、武生戏(宗黄月山)和铜锤花脸戏(宗刘鸿升的唱法)。又能在同一出戏中饰演不同身分、性格甚至不同行当的人物,如《鼎盛春秋》中,前演老生伍子胥(宗汪与谭)、后饰花脸姬僚(宗刘鸿升);全部《借东风》中,《群英会》演老生鲁肃(宗谭)、《借东风》演老生诸葛亮(自成一派)、《华容道》演红生关羽(宗汪)。
高庆奎嗓音高亢,他的唱一气呵成,善传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不同于谭派风格的“疙瘩腔”。在行腔方面,不恃嗓音条件好,直腔直调地喊唱,而是运用婉转多变、抑扬顿挫的演唱技法,强调力度和节奏的变化,更以拖长腔的特色,抓住观众。念白铿锵遒劲、顿挫有致。
高派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表情精细,做工深刻老练而不过火。注重在面部表情和细腻的形体动作表达人物的情绪。通过全面的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感情,是高派的主要特色。比如在《浔阳楼》里饰演的宋江,非常精彩,其节奏变化清清楚楚,从开始吃酒直到酒醉,一杯有一杯的醉意;随着醉意的增加,开始观赏美景,愤恨世道不平,情绪逐渐变化到题诗时达到了高潮。酒意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在此时交织在一起,组成为节奏的变化,逐渐上升,到“血染浔阳江口”,“敢效黄巢不丈夫”进把e79fa5e98193e78988e69d诗题完,已将宋江的愤怒推向了极点。深深地感染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