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我姓付,请问付姓和傅姓是相同的吗?怎么再百家姓中我只找到傅姓?

我姓付,请问付姓和傅姓是相同的吗?怎么再百家姓中我只找到傅姓?

“傅”姓是大姓,历史上名人很多,最早的是商代的傅说(yuè)。“付”姓是小姓,历史上姓“付”的极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监察御史付吉。 百家姓当中没有肖姓、付姓、闫姓、代姓的座次,而将其人口归结于萧、傅、阎、戴等姓氏,说他们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这是不公允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经明文规定,废止了一批不规范简化字的使用,上述姓氏用字就属此例。萧有708万,傅有612万,阎有492万、戴有468万人口,这包括了肖、付、闫、代的人口,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傅姓源出有四: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后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而说因居于傅岩,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傅说的后代遂以地为氏,称傅氏。史称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3、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春秋时,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有大夫傅瑕。秦汉之际有傅宽,从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其后代有一支在今山东境发展。所以傅氏最早繁衍地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省为主。尔后,便东迁至河北、山东。西汉时傅氏已播迁至西北、西南地区。如西汉大司马傅喜为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傅柔为浦江(今属浙江)人;东汉傅俊为襄城(今属河南)人,傅毅为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傅燮为灵州(在今宁夏灵武县境)人。西晋傅玄之子傅咸长子傅敷于永嘉之乱时迁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傅咸的后代还有一支自北地徙居清河(今属河北)。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傅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北宋末年,又有邓州(今属河南)傅氏迁往福建泉州,此后繁衍昌盛。南宋末,清河傅氏又有一支徙居福建上杭蛟萍乡,后又分出广东兴宁傅氏等支派。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史上傅姓名人主要有 傅 玄: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 傅 宽:汉高祖时开国功臣。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 毅: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 傅 山:明清大学问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善祥: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久开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它的存在与否也无从考证。 一般来说,付氏来源有三个: 1、是付苏。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当时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怡,太子扶苏为监军。秦始皇巡守时死于途中,赵高矫诏立二世胡亥为秦王、连下数道伪诏赐死太子付苏。蒙怡怀疑有诈,建议回京弄清是非。二人自妥德回京,途至宁县,又接几道伪诏。扶苏为避不孝之嫌,就自杀于宁县、葬于今宁县新宁镇梁高村,该冢很大,民间又称太子冢。付氏祠堂位于宁县良平乡付家村,原为供奉付家祖先付介子、付玄等而建造,现保存完好,其内供奉明代所修付氏家谱及影。 2、是符姓,解放初期,国家施行文字改革,推广简化字,有很多符氏改为符氏改为付氏。 3、是傅氏。也是改姓而来,原因类似于第二条。

书法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什么意思

书法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是称赞其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功底优异,诸如明代的侯良柱;清代的包宽;以“书法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的“包体字”创造者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公叟,四颤贺茄川省南溪县城人,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祖籍福建上杭,明朝末年,其先祖包国栋游学四川,后定居南溪,传至包弼臣时已历七代。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既有北碑沉雄强力感,又具有南帖洋洒飞动神采的独树一帜的“包体字”,开创了自己的画派风格。

包弼臣晚年号谷叟,出生于书法世家,据县志载,包弼臣的父亲包融芳“与父宽同入逸品,时有羲献之称”。不过相较之下,包弼臣在书记法上更有特色更有成就。包弼臣艺术修养非常全面,诗、书、画俱佳,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四川任学政,按试叙州(宜宾),对包弼臣大加褒奖,称他和同乡罗肃,宜宾赵树志为“叙州三杰”。包弼臣对何绍基也十分钦佩,苦学何字,几能乱真,但他真正获得成就的,则是他独创的“包体”。包弼臣二十岁到了北京,受到写北碑的名书家、侍郎李文田的赏识,双方交情深厚。 受其影响,接受了碑学理论,并对北碑进行了大量搜集研究。他勤于学习,每日拍橡写字都要写到纸铺满整个中堂的地面为止,即使在冬天,也写得汗如雨下。他写的字,整整堆了半间楼,由于如此长期苦练,他三十多岁时已开始取碑贴之长开始创派,至五十岁时“包体”已达成熟。其风格为笔墨酣畅,痛快淋漓,既有北碑的沉郁雄强,又有南贴的潇洒飞动的神采。由于风格与流行书风迥异,被目为异端,落得个“字妖”的称号。但是他的艺术成就是令人佩服的,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书法家赵熙和于右任均对包弼臣的书法大为佩服。包弼臣的书法在四川影响很大,习者甚多,他在资州任学政时,资州学字的人,几乎满城都在写“包体”。省内如峨眉、青城、青羊宫等到处都有他的墨迹。据《益州书画钅录》记载,其祖父、父亲、兄弟子侄俱擅诗文书画。包弼臣幼承家学茄察,聪慧用功,20岁左右即崭露头角,被当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赞为“叙州三杰”之一。他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中举,先后主讲南溪龙腾书院、富顺三台书院,曾任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长达2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即出其门下。包弼臣多才多艺,能诗文,精绘事,尤擅书法。其书法融碑冶帖,雄强奇崛,苍劲老辣,别开生面,曾得到李文田、张之洞、赵熙、于右任等众多名家的高度赞赏,至今蜀中人士对其片纸寸楮犹视若拱璧,倍加珍爱。包弼臣学书走的是由帖入碑、碑帖兼治的路子。 包弼臣书法

其父(包融芳)其师(曾璧光)都是学帖高手,在他们的指导下,早年的包弼臣从学帖开始,遍临晋、唐、宋名家法帖,对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诸家用功尤深,由此打下深厚的帖学功底。1856年,25岁的包弼臣来到北京,谋求深造。其叔父包欣芳是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由叔父引见,包弼臣得以请教耆宿,饱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乾嘉以来,“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包弼臣深受时风影响。在京5年,他购进北碑拓本上百种,日夜研读,刻苦临摹,由学帖转入学碑。此后数十年间,包弼臣在碑帖兼治的书学道路上孜孜石乞石乞,努力探索,取北碑南帖之长,为我所用,立志创新,终获成功,其书法被人称为“包体”。张之洞曾请其书联,赵熙见其书法亦叹之曰:“弼臣公书法雄厚恣肆,力透纸背,余自愧不如也。” 在清末书坛上,包体书法如异军突起,力振帖学颓风,颇受关注。保守派却视之为“异端”,斥之为“字妖”,大张挞伐。这从反面说明包体书法巨大的震撼力。时过百年之后的今天,保守派的喧嚣早已不复存在,而包体书法仍然是人们寻求、收藏、研究、借鉴的对象。

编辑本段字妖传说

包弼臣是四川南溪人,清季曾任四川盐源县训导和资州学政等职。包弼臣工书法,诸体皆擅,尤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前辈何绍基与后起的赵熙、于右任等,对其书艺都极为推赏。但当时也有一部分因循守旧的人看不惯“包体”,甚至将“包体”称为“字妖”。关于“字妖”的传说,今人侯开嘉先生曾有一段生动之记述。他写道:“包弼‘字妖’的名声到底从何而来?笔者曾访问过多人,有人说是慈禧太后看见了包弼臣的字,说这简直是‘字妖’;有人说是小时教包弼臣写字的曾翰林(壁光)不满于包的创格,说包弼臣把字写成了‘字妖’;有人说是他在资州时,学‘包体’字的人太多,引起了当时四川学政的不满,认为这种字能迷惑人,简直是‘字妖’!到底‘字妖’出自何处,无从究源,不过笔者问到任何一个熟悉包弼臣的老人,都知道包弼臣有个‘字妖’的名声。”

编辑本段诗词联赋

包弼臣的诗词楹联也写得极佳,他在书院虽然讲习经学,但不是迂腐的道学家,而是生性豁达的风流名士。他有两个红粉知己,一个叫花相,一个叫花君,是成都来的歌妓,住在板板楼旅馆,包弼臣经常都去“小红低唱我”,遣兴消魂,共度良宵,后来花君不幸夭亡,花相改唱川戏,更名为李湘君,同包老爷的关系更加密切。那时资中城内有个土豪,姓廖,排行第五,人称廖五牛。此人奸淫忤霸,无恶不作,竟连自己的嫡亲侄女都不放过,长期霸占。对于李湘君,他早就垂涎三尺,适逢城边有座林姓的庄园要卖,他便全部买下,修缮一新,名曰李家花园,送与李湘君,堂堂包老爷的红粉知己,一下就被他夺走了,包弼臣只好气在心里,怄在心头。不久,廖五牛害急病,一命呜呼,包弼臣便写了幅挽联,叫人给廖家灵堂送去:别织女以长归,千古九泉千古恨;抱牛郎而大哭,一声五叔一声呼! 这幅挽联一张挂出去,知之者莫不窃声失笑,只要略通文墨的人,都知道“织”是“侄”的谐音,“呼”是“夫”的谐音,讽刺得既典雅,又尖刻,使这乱伦的“牛郎”臭不堪闻。

就是书法好。画更好

法名噪于遐迩,而画尤灶迹工绝”是称赞其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功底优异,诸如明代的侯良柱;清代的包宽;以“书法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的“包体字”创造者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公叟,四川省南溪县城人,生于道光十颤辩举一年(1831年)。祖籍福建上杭,明朝末年,其先祖包国栋游学四川,后定居南溪,传至包弼臣时已历七代。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既有北碑沉雄强茄碧力感,又具有南帖洋洒飞动神采的独树一帜的“包体字”,开创了自己的画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