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说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流派?

秒变行家,教你一眼看出山水画的门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画研究方面的专家,打开一幅画就能讲出这幅画是南宗或者北宗,运用了哪些皴法,学习借鉴了历史上的哪位画家。那么,专家是依据什么做出如此快速的判断呢?

中国山水画传承历史悠久,在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南北宗论的提出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是晚明著名画家、美术鉴赏家和理论家董其昌。董其昌以禅宗的南北分宗比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山水画的发展史截为两派,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北宗更适合表现北方风骨峻嶒、高山大水、石质坚硬的自然景色,这也是南方和北方自然景色造成的。我们在看到一幅传统山水画时,如果画的是高大的山川,用笔方刚谨严,山石奇峭突兀,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这是北宗山水。如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轴》。

南宋 马远 《踏歌图轴》

南宗山水则表现的是多土而植被茂密的山体,山体圆柔,多丘陵缓坡和平缓的水面,整幅画以用线造型为主,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这是南宗山水。如董源的作品《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是否能从两幅画中找到感觉呢?北宗山水方刚硬朗,南宗山水圆柔和缓。记住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对南北山水的分宗进行初步判断了。

但要注意的是,南北宗所称的“南”与“北”,并不完全是指的画家所生活的地区,被划到“北宗”行列中的马远、夏圭、刘松年、赵伯驹、戴进、吴伟、蒋嵩等都是南方人;而被划到“南宗”行列中的赵幹、关仝、李成,包括南宗开山祖师王维等都是北方人。

美术史当中一直有“尊南贬北”的声音,其中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的董其昌,他本人也是站在南宗山水这边的,他认为南宗山水的成就要高于北宗。陈继儒也在《偃曝余谈》中谈到:“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李派。王之传为荆浩、关仝、李成、李公麟、范宽、董源、巨然,以及于燕肃、赵令穰、元四大家皆王派。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这里提到的李派就是指北宗山水,王派是指南宗山水。

此外,从技法上,北宗山水多使用以斧劈皴为主的皴法,使用斧劈皴法的典型代表作品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南宗山水则多使用披麻皴为主的皴法,使用披麻皴法的典型代表作品如董源的《潇湘图》。

五代 董源 《潇湘图》

如果仔细观察,北宗山水中的树木都是干干净净的,而南宗山水中的树木枝干上多藤蔓等植物。这也是辅助判断南北宗山水的一个方法

工笔画南北差异

工笔画 --是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功夫;在技法上分为「勾染法」与「没骨法」两种。「勾染法」是先用线条勾勒出造型与结构,再予敷色上彩。「没骨法」则是以色彩直接依其造型结构来点、染完成的绘画方式。
从绘画发展的波折起伏来看,工笔画并非一帆风顺发展迄今的;此种绘画形式之出现,初始应是受到早期壁画鲜丽色彩的影响,我们可从现今出土的墓室和敦煌壁画中炫丽的色彩窥知一二;其后经历了千百年无数人智慧的积累、发展而愈趋成熟;其中有工整繁缛的绘画方式,也有直接敷彩点染并重视笔墨情趣的作品形式。
然而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了「画分南、北二宗」之说,并在高唱「崇南贬北」的理论下,将工笔画列入了「北宗」并视之如同匠工,使得这样一种重要的绘画主流,被贬抑至每况愈下的境地。直至民国初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改革国画之声四起,当时艺界大师如金北楼、周肇祥、陈师曾 … 等先贤前辈纷纷开始著手筹组画学研究社团,「工笔画」此时复得蓬勃发展的生机而再度兴盛起来。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最为复杂的画种,内部分类则更是复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其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X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甑摹段脑吠肌罚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蛳瘛罚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b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堑哪瘢唤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