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考古书籍有哪些?
有价值的考古书籍有哪些?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
《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
《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
《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
《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
《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
《曾侯乙墓》,谭维泗
《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
《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二,《天国的灵光:佛像》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六,《帝国的辉煌》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十四,《秦公帝王陵》十五,《趣味考古》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中国书法的历史及种类?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