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在国画画画中的作用?
一、白矾在国画画画中的作用?
白矾是一种化工用品,它的作用是用水调和一定的比例,把生宣纸做成熟宣纸,使它不渗化,用它画国画中的工笔画。
二、国画热缩膜作用和原理?
PE 热收缩膜 在薄膜吹制过程中,是利用选用具有热收缩性能敏感的基材(具备吹胀记忆功能),配以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薄膜...
三、书法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书法为中国画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
1、书与画的渊源关系:
关于中国书画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但更多赞同书画同源之说。因为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物态形象和标识意义。这些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内涵,很难说它是绘画还是文字。就此意义上说,二者既同源又同体。后经长期演变,二者逐渐分途,绘画更重造型,书法更趋抽象,最终成为本质不同的两种艺术。但在后来发展的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保留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尤其是书法之于绘画,迄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书画分途之后,随着发展,书渐脱离画的成分,其象形性逐渐消失,线条也更富于变化和更具有概括性。画则离不开书法,尤其文人画兴起以后,书法更渗入进了绘画中。正如北宋郑樵所言:“序曰: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然书穷能变,故画虽取多,而得算常少;书虽取少,而得算常多。”①这里通过书与画的比较,高度评价了书法的抽象及概括性特征。书法的这些特征或优长为其渗透到绘画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原始基础。
2、书法理论影响着绘画理论:
据现有文献记载,关于书法的论著比绘画的论著产生要早。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已经具有完整的书论形态。其后不久的一些书论著作已较详尽地涉及到书法的源流、创作、鉴赏及书法的形式美等方面,而几十年后的王延寿和曹植才先后分别在其《文考赋画》和《画赞序》中提出绘画的社会价值和论理教化作用。到东晋王羲之,已将书法美学的重心转移到了情感表现上来,从而深化了对形式美的认识。此时的顾恺之,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画论著作才刚刚诞生。其“形神论”虽成为最早的经典画论,而在实践上,当时的绘画仍缺少同时期书法艺术那样从形式美角度把握审美体验的自觉。最早的关于审美和风格的分类是在评论书法技巧的著作中发现的,中国画的以线造型始终保持着这种传统,既与中国人对线的特有的审美观念有关,也与中国书法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由于中国绘画工具和书法工具相同,加之书法美学的早成,就从观念和实践上影响和促使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们在形式系统中与书法结合,从而导致绘画始终未脱离“写”的特征。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点、线的粗细、长短、断连、疾徐、枯润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和由此而产生的节奏和韵律,为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形态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书画的用线结体造型,不仅在性质上有相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对线条的美学理论的一致。因而,线条的书意美,成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审美前提。书法线条的抽象形式所体现的抒情性和精神性,也对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和“形神合一”的美学追求提供了典范。南朝宋齐间著名书家王僧虔在其书论《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实际上,这是绘画“形神”问题在书法理论上的具体阐发,并明确提出“神上形次”的观点。王僧虔的这一理论不仅对书法的理论与创作有较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当时出现的其他艺术美学思潮,尤其是对绘画美学在理论上作了很好的表述。后来,南齐谢赫提出最早最系统的绘画理论“六法”,很难说不受王僧虔书法美学理论的影响。从其内容上看,除“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不合书法标准外,其余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四法,都与书法创作的基本法则相吻合。
3、书法用笔渗透到画法中:
书与画的融合在魏晋六朝时期尚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至唐,书画的融合才真正进入自觉阶段。也就是说,在魏晋六朝时期,线条本身还只属于一种泛技术的范围,就人物画而言,无论是顾恺之的“密体”,还是张僧繇的“疏体”,以及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其线条本身的种种变化尚未成熟。自唐代吴道子以后,线条的书法表现才真正渗入到绘画的审美品格当中,从而极大地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在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张彦远。张彦远举例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王献之继之,谓之“一笔书”。其后,南朝的陆探微也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僧繇“点曳研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中国画的用笔与书法的用笔基本相同,是形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的用笔在理论上肯定了书与画用笔上的密切关系。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则从理论上把书画的用笔在精神实质上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如他对作品的评价采用“神、妙、奇、巧”四个品级,而前三品的内容都与用笔有关,而且他把笔的运用与画家的精神融合为一看作是神品的标志。另外,他还对用笔提出“筋、肉、骨、气”四势说,更将线条本身所应具有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明确化。这对于宋人所持“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实一事耳”②,“人之学画,无异学书”③等观点有直接影响。郭熙认为,绘画用笔可以“近取诸书法”,“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人之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④至元,绘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赵孟頫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吴兴八俊”之一的钱选,与赵孟頫齐名,曾经提出“士气”说。“士气”说与赵孟頫的“书画用笔同法”说相似,但又有区别。钱选认为,绘画要有文人气派,必须以书法用笔。钱选的“士气”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到明代,董其昌对“士气”说进行了发扬光大。他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后来到清初王石谷的眼里,士夫画就“只一写字尽之”了。
四、工笔画在国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画(也就是油画)的一个名称,外国人称它为Chinesepainting,它专指通过使用中国的毛笔和墨,在宣纸上进行的绘画形式。
中国画主要有两种表现方法,写意画,外国人称之为freehandbrushwork(xieyi),即随手用毛笔去画;另一种是工笔画,外国人称之为detailedbrushwork(gongbi),即仔细地绘画。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很浅显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能给外国人讲明白的事,相信你也会逐渐清楚的,毕竟这是我们本国的文化。
有时间到德厚堂画室来,专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知识,许多人在这里扫盲后说,原来我看着每幅画都特别好看,现在我也会分辩国画的好坏了。
五、中国画 水在园林空间作用?
中国园林的设计以人为本,园林中的各个物质构成全部都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人类不理性的对自然的索取,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平。
但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来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更是一种指导方法,它既能引领人们的生存发展,又能保证自然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坏境,我们可以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启示:中国山水画中以山、水、植物作为主体,人和自然之间没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山水画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把自然看成了审美对象,通过对自然的艺术加工创作出山水园林,山水就是它的构成主体
六、怎么画国画?画好简单的国画?
先临摹,再写生,最后创作(画简单的国画)。 画国画首先要临摹,临——照着画;摹——将纸浮在上面画,学习古人的古法用笔。 其次要写生:照实物画,将技法进行实际练习。
七、国画教程|国画紫藤花的画法?
您好!
1.中国国画紫藤花的花朵、花串的结构绘画技法:紫藤花为总状花序。花朵盛开如蝴蝶,花朵小柄生长于花轴上,由无数花朵组成锥状花串。
2.中国国画紫藤花的花朵绘画技法
(1)中国国画紫藤花没骨法:调曙红和酞青蓝(亦可加少许白色)为浅紫色,笔尖蘸深紫色点上面两片大花瓣,再蘸深紫色点下面两片小花瓣。由于透视原理,花瓣应有大小、形状的差别,只有画正面花瓣大小才基本相同。作花朵的练习时,笔中颜色要调出深浅,用笔肯定,才能画出花瓣颜色的深浅变化。初学者要养成一点即可的良好习惯,忌平涂和刻意描形。
(2)中国国画紫藤花双勾填色法
点写加双勾画法:先调白色,笔尖蘸浅赭绿色(赭石加草绿)画成,稍干后再双勾画成。
点写法:先调白色,笔尖再蘸浅赭绿色(赭石加草绿)画成。
双勾画法:用深浅变化的墨色双勾画成。
双勾填色法:先双勾后再着白色。
衬托法:先用浅赭绿在宣纸土涂色块,干后点写有层次的白花瓣,最后点花蕊。
3.中国国画紫藤花花串画法
双勾法与没骨法画花串,都是以花朵画法为基础,由少到多,重叠组合而成。组合时注意花朵的疏密浓淡。
4.中国国画紫藤花不同姿态的花串
繁茂丰满的花串,先画花朵群,再点写错落有致的小花瓣,最后在预留的空隙中添花梗、花柄;稀疏花串,先画断续花梗花柄,然后添画花朵。待花串尚未干透时,调藤黄和白色点写疏密有致的花蕊。
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八、国画的画法?
1、白描:用细线勾画出物象轮廓及其细部,整个画面纯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2、粗中有细:如花草画得粗,但绕花飞动的小虫、蝴蝶、或蜻蜓等则画得很细;
3、界画: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画墨线组成的画,主要表现庄严雄韦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楼阁、亭台、水榭等,以及整齐精致的家具陈设等。
4、没骨法:一般不用墨线勾轮廓;
5、泼墨法:是没骨法的扩展,用大块墨色,再运用自然形成的浓淡,加上较细的笔道,有的地方还露出飞白,这样才见精神;
6、工笔:勾勒细腻精巧的叫工笔,工即工整工细之意,敷色也层也渲染,显得浑厚浓重;
7、写意:只写物象的大意,用笔简练流畅,笔墨自然,不用色的写意画,又称“水墨画” ;
8、勾勒着色:亦称“单线平涂”。它用笔先勾出物象边线,中间用墨或用色平涂;
9、粗细相间:亦称“兼工带写”。它比工笔要粗,比写意要工;
九、国画的原型?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
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写实和写意等技法,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认知。
外表: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
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 我们往往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就是受画工的影响很大。
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 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增色不 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 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
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私章,衬托用闲 章,收藏者印章,欣赏者印章,鉴证者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 文内容,盖印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 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更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今呀洗 ,绫 裱较精。裱边的颜色,阔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风味,对现代的裱画方式具影响力。好的装裱,能把一幅画衬托得更为精美悦目,名贵大方。
框饰:
如用压镜方式将画藏在玻璃框下,其采用的框边质料、颜色、大小对画的美观影响极大。近年北美画家多采用西式框饰代替中式装裱,亦颇有可观。
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工夫,更着重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相互关系。
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 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工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表现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特到之处。
学养:
工力及布局,可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养,对其作品影响至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者,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分别,学养是条件之一。
人品:
西方画家,往往以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奸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曹操,秦桧等奸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原故。
十、韩国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韩国画是指广义上的韩国画作。中国画特指中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