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怎么产生的?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听的唱片是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袁世凯听民国的音乐,岂不成了笑话?那么《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音乐词典》记载:“193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也就是说,在《春江花月夜》问世之时,袁世凯已死去二十年了。但是《词典》上记载的时间应该重新加以考证和更正。我有幸看到了柳尧章先生口述的文章有以下的记载:1925年10月,我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形式,将《浔阳夜月》(又名《夕阳箫鼓》《浔阳曲》)改编成多声部的合奏谱;将工尺谱改成横写;共十二个声部。乐曲改编以后,觉得再用《浔阳夜月》的曲名已不妥当了,便根据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诗句易名《秋江月》。1926年春,郑觐文先生再次正名为《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不仅纠正了《中国音乐词典》中关于此曲产生时间的错误(1935年应为1926年),也让我们得知,我国首先用工尺谱写管弦乐总谱的人是柳尧章先生。这首乐曲经改编更名后,其内容拓宽了,表达的感情更丰富了;与《夕阳箫鼓》不可同日而语。
我也看到有人在电视节目中把上述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长诗挂起钩来,以诗句与乐投对号入座,说词曲表现的就是张若虚诗的意境。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柳先生改编时为了帮助听众理解音乐的内容,还把乐曲分为十段,并在每乐段之前加了小标题,即: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桡鸣远濑、风回水曲、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栏拍岸、欺乃归舟以及尾声。从十个小标题看,实与张若虚诗无涉。假如《春江花月夜》的改编真以张诗为依据,则应加另外的小标题了。应是:春江潮涌、江流宛转、花林似霰、江天一色、归云飞飘帆高粗、月夜相思、层楼月影、闲潭夜梦、江水流春、罗月摇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据《辞海》记载:“《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南北朝时,陈后主就创作过曲词《春江花月夜》。后隋炀帝杨广和唐朝的张若虚、温庭筠、张子容等人也写有同名涛歌。但以张若虚一篇最为有名而已,历代皆有佳评,如闻一多先生即有此诗是“孤篇横绝”之盛誉。态镇
若提起《浔阳琵琶》曲,倒有可能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长诗有关。该诗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起笔,其后还有对琵琶演奏的精彩描写,又有“春江花朝秋月夜”之句,可谓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此看来,《浔阳琵琶》和张诗无论如何也靠不上边。张诗的起始一•联便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这个场景绝非是一个长江的小支流所能承载的。张若虚,扬州人,长期居住江浙沿海一带,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愚以为,他所写的“春江”应为富春江,而它所看到的潮水,则即有可能就是钱塘潮,只不过是春潮罢了。
近来,我查到有关历史资料称:“毛泽东病逝前夕,患眼疾双目失明。”党中央曾组织有关人员录制古典诗词给他听,以耳代目减轻他的病痛。录制的第一首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念答并用《春江花月夜》的音调改编为歌曲,由蔡瑶先演唱。据说,毛主席非常爱听这支曲子。为慎重起见,笔者询问了当时参加秘密录音的二胡演奏家许讲德同志,她说果有此事。此例也可作为白诗与《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确有瓜葛的佐证。
尽管《春江花月夜》一曲并非脱胎于张若虚的诗,但肯定它是一首优秀的世界名曲,它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它是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中国人情感的。以至于海外的华夏游子听了《春江花月夜》之后,则“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思乡之情遽然而至,不禁泪湿青衫……”一首优秀的乐曲(特别是器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深刻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受到的感染电会不同,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听者这种深切的感受则是与作曲者的乐思、演奏者的诠释在同一时间内共同完成的。这就是音乐艺术永恒的魅力,也是时间艺术的特殊属性。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罩戚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樱慧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物颂陵
共3张
《春江花月夜》书画作品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听的唱片是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袁世凯听民国的音乐,岂不成了笑话?那么《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是如何产生的呢派烂?《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吵羡游193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也就是说,在《春江花月夜》问世之时,袁世凯已死去二十年了。但是《词典》上记载的时间应该重新加以考证和更正。我有幸看到了柳尧章先生口述的文章有以下的记载:1925年10月,我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形式,将《浔阳夜月》(又名《夕阳箫鼓》《浔阳曲》)改编成多声部的合奏谱;将工尺谱改成横写;共十二个声部。乐曲改编以后,觉得再用《浔阳夜月》的曲名已不妥当了,便根据白居升销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诗句易名《秋江月》。1926年春,郑觐文先生再次正名为《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不仅纠正了《中国音乐词典》中关于此曲产生时间的错误(1935年应为1926年),也让我们得知,我国首先用工尺谱写管弦乐总谱的人是柳尧章先生。这首乐曲经改编更名后,其内容拓宽了,表达的感情更丰富了;与《夕阳箫鼓》不可同日而语。
我也看到有人在电视节目中把上述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长诗挂起钩来,以诗句与乐投对号入座,说词曲表现的就是张若虚诗的意境。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柳先生改编时为了帮助听众理解音乐的内容,还把乐曲分为十段,并在每乐段之前加了小标题,即: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桡鸣远濑、风回水曲、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栏拍岸、欺乃归舟以及尾声。从十个小标题看,实与张若虚诗无涉。假如《春江花月夜》的改编真以张诗为依据,则应加另外的小标题了。应是:春江潮涌、江流宛转、花林似霰、江天一色、归云飞飘、月夜相思、层楼月影、闲潭夜梦、江水流春、罗月摇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据《辞海》记载:“《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南北朝时,陈后主就创作过曲词《春江花月夜》。后隋炀帝杨广和唐朝的张若虚、温庭筠、张子容等人也写有同名涛歌。但以张若虚一篇最为有名而已,历代皆有佳评,如闻一多先生即有此诗是“孤篇横绝”之盛誉。
若提起《浔阳琵琶》曲,倒有可能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长诗有关。该诗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起笔,其后还有对琵琶演奏的精彩描写,又有“春江花朝秋月夜”之句,可谓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此看来,《浔阳琵琶》和张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念烂尺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历余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仔高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仔高》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念烂尺吴畹卿的手抄本历余。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