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幽篁坐啸图》分析古代人物画艺术特征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例如:
从以上作品可以见到,唐代人物画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平。
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其他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除了前面介绍的《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例如,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以上所谈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都是著名画家的作品。中国历史上一些不知名的工匠创作的人物画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古代的工匠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
急!!!!各举一例说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详细)
你好 我是学美术的
传统中国画是平行透视,西方画是灭点透视,传统中国画的布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西方画灵活自由,中国画用留白来表现空间,而西方画总是涂满色彩,中国画适宜近看,而西方画适宜远观
另外中国画主要以意境衬思想 西方化则以写实说生活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时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好累....
至于原因
主要是自然条件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绘画形式都是岩画和壁画,架上绘画出现都比较晚,成熟的架上绘画出现就更加晚,在壁画阶段,两个地域的绘画媒介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用水调和颜料粉末画在灰泥墙面上,工具也都是毛笔,没有差异,之后随着纺织业造纸业的兴起,才有了可以用来做架上绘画的载体,中国最早的架上绘画是战国时期的帛画,画在丝织品上的,西方最早的架上绘画是棺材面上的彩绘,两者的功能是一样的,战国帛画是用作经幡,随葬品,埃及棺板画也是殡葬只用,但是两者的载体不同,棺材是木制的,用水媒介调和颜料附着力很差,所以埃及人开始尝试附着力更加好的媒介,最早用于绘画的有蜂蜡和蛋黄,用这些东西调和颜料粉作画有个特点,就是干燥后媒介不会完全蒸发,会留下一层透明的膜,颜料粉固定在膜中,附着力比较好,色彩保持鲜艳,色层有独立审美价值,而水媒介的颜料干后会渗入基底,无法形成独立色层,这是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最初的差异。
之后,中国造纸业发达,纸和绢具有轻便,耐折叠,易存放易携带等很多优点,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要载体,这种材料吸水性强,本身柔软,及其适合水媒介的颜料,所以中国画颜料一直是用桃胶调和的水性颜料,适合用水调和后薄施于画面,可以多次反复上色。虽然中国也有绘制于木材表面的漆画和棺板画,但这种工艺过于复杂而且技术限制太多,绘画表现力有限,所以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到了唐代以后基本就很少见了。水媒介绘画成为了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主体对象,逐渐培养了中国人对水媒介绘画的深厚趣味,加之笔墨也是文人日常必备的工具,中国人书写和绘画的工具都是毛笔,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文人画家凭借自己对笔墨的感情和绘画的趣味,发展出了水墨画这种形式,逐渐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大表现形式。
而西方人开始用纸是很晚的事情,在有纸之前出了埃及的纸莎草,再有的柔软绘画载体就是羊皮纸,制作成本比较高,产量低,不易用作绘画的主要载体,所以绘画的主流载体是延续了埃及法由姆棺板肖像的传统,使用木板作为基底,粘贴一层麻布,之后施用厚粉底,打平后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种材料也是西方人摸索多年找到的自然界物理化学性质最稳定,保存时间最长,固色最牢固的媒介,这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在西方使用了上千年,也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传统根源,形成了西方人对绘画的审美趣味,蛋黄调和剂的主要特点是含有水和油两种物质,可以用水调和,绘画比较方便,而且干燥后成膜,利于保护色层,色层透明,可以罩染,表现力非常细腻,可以实现画家的大部分造型需求,之后,为了改进这种颜料的一些技术性能,比如干燥太快,还有对基底要求太高等,画家也在尝试使用干燥较慢的干性植物油替代蛋黄媒介,这种实验在西方也进行了几个世纪,终于在十五世纪的尼德兰由范艾克兄弟找到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配方,于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颜料与蛋黄媒介颜料有一个共同点是干燥后成膜,色层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符合西方人对绘画的传统欣赏趣味,所以才渐渐成为西方绘画的主流。至于纸面绘画,也一直存在于西方,早期是纸莎草插图,中世纪有羊皮纸写本插图,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纸面素描和水彩等,但是因为这种载体存在数量不占优势,始终没有成为西画的主流,而且表现力也比较弱,不会成为画家的首选,另外也因为西方书写工具是羽管笔和从羽管笔演进而成的钢笔,与绘画用的软笔差异太大,书画不同源,所以画家与文人的职业泾渭分明,和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