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活动家”朱文杰

一、“活动家”朱文杰

朱文杰多才艺,以诗文成名后,名者多多。多中之一,谓之“活动组织家”。

商子秦常谓朱文杰为“朱大侠”,“侠”者实摄神之谓也。路遥有侠性,与之交,双侠相映。《人生》后,朱文杰邀其入铜川,下井深入生活,固写《人生》续集之路遥,竟改弦更张,攒出了轰动文谈之《平凡的世界》。《人生》中之“黄雅萍”,其原型实乃朱文杰编辑部之齐雅萍也。又,路遥之弟王天乐,得朱倾心扶掖,公开发表作品,从井下矿工调至井上,再上西大作家班,终成陕报铜川站站长。路遥深慨:长安惟二兄,一者商子雍,二者朱文杰也。文杰路遥二人萍水,朱氏倾情而顾。朱氏之侠,于兹一斑。

缘其侠,“西安诗书画研究会”发轫,举其为长。其秉性,于自古艺人相轻之王国,“侠光”熠熠然聚之为宝。会初立,慕之者众,缘人品,入会者多。长安诗书画多得修养者,聚成佳话。朱文杰长而有势,势而有力,力而有持。以研究会名义,多组活动。办笔会、作研讨、搞赈灾、开讲座……数载过,行云播雨,蔚成影响,众会员参与,心畅神怡,各得其益。尤重点笔会,上榆林,赴汉中,出潼关,下江南。书画家们各展其艺,将长安书画之精髓,四处渲染。各地为之刮目,南北为之慨叹。朱凭本秉之侠义,敛诸位个性之锋芒,聚团队互融之力量。虽龃龉不免,然众艺术家聚而为团,团而为会,会而为补,补而成家,成名家,赖有朱氏之力也。

侠之外,朱有异功。朱以诗长,兼谙画意,数十年编辑生涯,又得慧眼。凡画家,得宗炳者少,比摩诘者稀,且画且诗、诗画相谐,得具现代黄宾虹画意兼诗情者,稀之又稀也。故题画,淡而白,平而实,乏鹤之羽,缺龙之睛。朱之题诗,味其画、摩其意、捕其情,三言两句,引其势,两韵三律,摄其魂。有画作得文杰诗,常得高翔而升。诗之余,文介之。有璞玉之书作、朴茂之画意者,辄得文杰妙文析解,引八方观览为之动颈。至于界中畅达者,得朱之诗、杰之文,犹园中增花、花上添露、露上得阳光,欣欣然得长安瞩目矣。十数载,得朱侠义、侠笔之荫者,长安者多;至高者,位国家大家。

不局诗书画,朱文杰之侠,多有展现。如集邮,朱为大家。全国集邮界 ,各省集邮之活动,在朱之热召及组织下,陕西数载居全国前列。集邮征文,陕西作家级别之高、参与之众,影响之广,全国少有。朱凭己力,召旗一展,云集者众。若陈忠实、雷涛、商子雍、叶广芩、冷梦者等,亦为其兵。

凭人格、靠侠义,朱文杰堪称社会活动家。“多活动、活动多、多动活,活多动”,几成其写照。有活动找他,有他组织活动,更多者,其为活动之策划、组织、实施者。赋闲后,几成奇人。立项、写书、编书。书多获奖,文多美评,精神与成果几近井喷。四处奔波,各场显影。计近岁,一年中,各项活动达二三百项。闻着诧,己亦惊,老友叹而贤妻怨也。

尝得朱氏错爱,忝列名家之中而得四处“活动”。朱氏侠而爽,诚而朗。早岁在铜川歌舞团,竹肉久闻。采风车上,常常热闹非凡。有唱、有说、有段子、有互讽。朱文杰常有捧腹客串,插科打诨成顽童。逢机遇,得闻朱文杰餐桌上一曲陕北民歌:“双扇扇门,单扇扇开,你想进来就快进来!”其声也壮,其情也真,其腔也民。近视镜片反光,逗得全场一时笑软。

朱文杰成活动组织家,朝野咸誉: 陕西文坛基辛格。

写于2016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陈嘉瑞,作家,陕西省赋学学会副会长,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二、目前汉中画家知名度最高的是杨金瑞吗?

谜底:千金子

三、我国什么时候发明了丝絮和麻纤维造纸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纸术的发明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