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如何欣赏象征主义的绘画作品?

自1885年起一种以象征主义为名,对理想主义倾向的逆反在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同时发展起来,画家和作家不再致力于忠实地表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

这时期具有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主要是摩罗、夏凡纳和雷东。象征派画家们并未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流派,他们关心的只是诗意的表达、玄理的揭示。象征主义绘画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对新内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

法国和英国的象征主义美术成就最突出,但在欧洲其它各国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团体和杰出的画家,他们对象征主义绘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比利时的二十大团,巴黎的玫瑰十字,德奥的分离派等等。杰出的画家有比利时的费尔南·赫诺普夫(Fernand Khnopff,1858--1921),詹姆斯·思索尔(James Ensor,1860--1949),挪威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荷兰的扬·托岁普(Jan Toorop,1858--1928),德语国家的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 BocMin,1827--1901)、古斯塔去·克利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

概而言之,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那种理想的彼岸世界。对象征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把他引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所以在象征主义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是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陇晦涩。

法国是19世纪绘画艺术的中心,在法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摩罗、夏凡纳与雷东。

一些名家名作介绍:

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年-1918年,又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於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也是所谓维也纳文化圈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克林姆画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装饰花纹,并在画作中大量使用性爱主题。喜欢他画作的人称赞有其「沉闷美感」与大胆象徵寓意,但是却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画家的负面评价。克林姆画作另一特色为画中主角大部分都是女人,主题则为「爱」、「性」、「生」与「死」的轮回宿命。克林姆1918年因西班牙流感而身故。

《女人的三个阶段》 (1862 - 1918 年)克里姆特画家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女人的一生——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阶段浓缩在一幅画中,这是一首不可逆转的人生三部曲,表现出画家对命运的感伤。克里姆特擅长以具象写实塑造人物,而以图案装饰环境和衣饰,达到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的美感。在这幅画上构图类似十字架,上方大块黑颜色,这可能喻含对死亡的恐怖,表现了画家生与死的观念。

《吻》 (1862年)克里姆特 在这幅画中,他掺入了波斯、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在画上大量使用金、银箔作为装饰,这个时期,被人称之为“金色时期”。 《吻》要表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爱,而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之一:对异性的性爱。 在油画《吻》中,我们可以看到严谨精致的结构,使这种镶嵌风格的油画具有强烈的平面感和富丽璀璨的装饰效果。一对亲吻的恋人从花地中显现,金色主导着整个色彩格调,鲜花的明媚色泽与富丽雍容的衣着从画面里穿透出来。感性的线条、雕像般的姿态和丽裳华服,充分表达着肉欲感,同时也创造了无比美妙、极富装饰性的梦幻世界。克里姆特在画里忧郁地倾诉着性爱,流露出晦涩与神秘,甚至是梦幻,但很难用语言去传达这些人生色彩。

《处女》(1912-1913年)克里姆特 这是一幅表现几个处女紧紧相偎在一起的情景。画家以单线平涂,加重东方式的平涂原色与图案装饰意味。人物互相重叠、凝聚,裸露的躯体部分显得饱满而蓬勃,喻示了生命的本质。应该说,这幅作品的色彩是明快、强烈,富于激情的,但是人物的表情却显得困惑与默然。这里,画家要表现的是处女时期青年女子的焦虑与身心的疲惫,也表现了生命过程的必然心态。 

《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夫人》(1907年)克里姆特这幅奥地利著名画家 古斯塔夫·克利姆特 的作品以1.35亿美元成交价被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收购,创下迄今单幅油画最高拍卖价纪录。画中人是奥地利制糖业富商费迪南德·布洛赫-鲍尔的妻子。 画作中,阿黛尔身穿一件黄金衣服,仪态优雅、眼神迷离, 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掩饰一只残疾的手指。王端廷介绍,克里姆特为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画的肖像不止一幅,而且从现存的照片来看,克里姆特把阿黛尔进行了美化,因此当时很多贵妇人都争相请克里姆特为自己画像。

《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作为受过多年学院派艺术教育和工艺美术训练的克里姆特,在创作时充分发挥了写实造型和装饰风格,使具象和抽象这两种表现方法结合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画面以金色作背景底纹,各式金黄色纹样图案构成的衣饰包裹着人物的优雅形象,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华丽,可谓金碧辉煌。

《生命之树》(1909)克里姆特1909年,克里木特为布鲁塞尔斯托克莱特公寓的餐厅创作的壁画《生命之树》,大胆而自由地运用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富有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效果。 大胆而自由地运用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富有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效果。克里姆特虽然没有到过东方,但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民间木版彩印年画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搜集了许多民间年画,反复揣摹。据说,在他的书房里就挂着中国木板水印的门神画。他对木板年画的强烈色彩尤其喜爱,曾经在许多幅人物肖像作品中使用年画中的戏曲人物作背景,显得别有情趣。东方风格加上祖传的金银首饰工艺技巧,使克里木特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大胆地在作品中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钡、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达娜厄》克里姆特 达娜厄是希腊神话中海耳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的女儿。这个题材曾为提香和伦勃朗等大师画过,不同时代、不同画家所创造的达娜厄的形象都不同。克里姆特所塑造的这幅蜷缩在方形的画面被各式图案纹样所包围的形象十分特别,他以写实的手法,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发,描绘了一位体态丰润充满性感诱惑力的裸女,表现出一种潜意识中的压抑和欲望。

《满足》克里姆特这是画家为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斯托克莱宫绘制的壁画局部。这组壁画以彩色镶嵌的手法制作而成,具有十分浓郁的装饰性,并使用了金箔和银箔,使壁画显得十分富丽堂皇。画家以编织组合的图案和象征的手法,描绘出一对恋人拥抱在一起的情景,除了人物的头部鲜明外,整个人物形象被淹没在十分夺目的各式图案纹样之中。

二、米哈伊尔·亚里山大罗奇·弗鲁贝尔米哈伊尔·亚里山大罗维奇·弗鲁贝尔 Mikhail Aleksandrovich Vrubel1856-1910(俄语: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рубель),俄罗斯象征主义画家。(1856~1910) 弗鲁贝尔生于一个帝国军官的家庭,从小随着父亲军职的变动辗转于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其间小弗鲁贝尔一直钟情于绘画,但执拗的父亲却希望儿子学习法律以便将来在这纷纭的世界中找到立足之地。为了尊重父亲的意志,弗鲁贝尔去彼得堡攻读法律学科,然而在大学里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在美术学院的夜校里的绘画学习。就这样他勉强在法律系毕业后,弗鲁贝尔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了美术学院,又重新学习了四年,这时他已经是30岁的中年之身了。被称为“非凡的天才”的弗鲁贝尔是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画坛上分外耀目的艺术之星,是在“巡回展览画派”的影响下崛起,后又脱离于画派之外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满意于在现实主义的理想下寻找艺术梦想,转而在自我意象的运做中发现了维系美的形式的新的纽带,即他后来所说的“来源于瞬间突发灵感的创作意识及在客观学习后采纳自然思维的感性认识”。

《天鹅公主》弗鲁贝尔 (1900)(俄国)在童话王国里有一位天鹅公主,她扇动着翅膀,转首在忧郁地呼唤着,整个形象宛如一首诗 。画面上笼罩着一层飘动的空气,曙光映照在公主的双翅上发出淡淡的玫瑰红色,在银灰色的水面上泛着紫色的涟漪,宝石般的淡绿、淡蓝和乳白色,与公主银灰色的头饰和花边头巾相互辉映,发出幽幽的闪光,它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曲。这幅画神秘而美丽,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弗鲁贝尔以蓝灰色调,描绘了天鹅公主这一故事传说中的形象。画家以夸张的手法,神秘的意境,刻画了美丽的天鹅公主,她身着华丽的羽衣与双翅,显示了天鹅公主一洗凡俗,高贵雍容,神秘莫测。弗鲁贝尔以敏锐的艺术眼光,从古代壁画、传统民间装饰风格、俄罗斯神话和史诗般的题材之间,寻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某些共通的东西。并以此形成他的绘画母体和语言特征。他笔下的那些似乎在现实中可见,又仿佛远离现实的清晰而朦胧的形象,或突出反抗与孤独、强调痛苦或纷扰的画面,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弗鲁贝尔个人激烈动荡的心绪几乎流露在他所有描绘的作品里。他少年时就被莱蒙托夫写的散文诗《天魔》所吸引。天魔的自尊、孤独、痛苦又渴望自由的复杂心理,深深打动了弗鲁贝尔幼小的心灵。他从开始艺术创作起,就一直寻找于心的这个深沉的、自傲的、叛逆的,然而又充满人性的形象。弗鲁贝尔从《坐着的天魔》、《飞翔的天魔》到《被反倒的天魔》中,寄托了他内心激荡不安的情感,这和他当时的处世态度和心态时紧密相连的。

《安坐的恶魔》 弗鲁贝尔 (俄国)《安坐的恶魔》是莱蒙托夫的散文诗《天魔》的插图。莱蒙托夫15岁时开始写这首恶魔长诗,直到去世才完成。《天魔》是写天使反抗上帝的神话故事:因天使刚愎自用,不受上帝宠信而被贬黜为魔鬼。魔鬼仰慕人间的幸福与爱情,但他对人间的一切已不可及。他愤懑之余,诱劝人们抗拒上帝,揭露它的伪善,终使自己成了天国的仇敌。画家依据诗人的诗意,形象地塑造了这位对天上人间充满疑虑痛苦的恶魔。他神情阴郁,虽全身充满力量,但他成了不为世间和天国所容的双重孤独者,处在无限的寂寞之中。这个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形象的力量,是对专制权力的反抗和对自由渴望的象征。这幅画以斑斓杂陈的色块组合造型,可能受镶嵌画法影响,而那些盛开的鲜花又象征画家所赋予的信念。这幅画展出时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

三、普维·德·夏凡纳普维·德·夏凡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画派的三大代表之一。这一派画家讲究造型和色彩,构图富有音乐效果,想象奇特。形象虽然神秘,但刻划细腻,感情饱满。但在思想上,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是采取逃避的态度,以艺术作为自我沉醉的唯一解脱。 夏凡纳(1824-1898)生于里昂,最初是学理工的。后来因病中断学业,去意大利游历,为那里的美术藏品所激动,乃立志学画。他先后从师谢弗尔、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尽管三位老师都是第一流的大画家,但是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和库尔贝的严谨的现实主义都不能为夏凡纳所满足,他想走向自然,去探究生活的“心灵”,寻找自己的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他重去意大利,将全部热情投入威尼斯画派,而且特别倾心于委罗内塞。但是在对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感受至深之后,夏凡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以一种平而淡的色调与单纯化的线条,来表现他的“直觉”,他追求寓意,追求构图的单纯与平静,追求装饰效果。这一切后来都体现在他的大量的装饰壁画上面,而装饰壁画乃是夏凡纳一生最主要的艺术活动。法国的有名的艺术理论家梅勒里奥曾经对夏凡纳的绘画特征概括为三点:“改变了的直观感觉,简化了的素描,装饰性倾向。”夏凡纳的画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虽然他的壁画不同凡响,但一般观众却更多地喜爱他的风俗油画,特别是在格调上更接近现实主义的《贫穷的渔夫》。

《贫穷的渔夫》 (法国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1881 年155x192。5cm 这幅画是独具画家个人画风的象征主义代表作,作于1881年,画幅不大(155×192厘米),但影响甚巨。画面上,远处是一片辽阔的湖水和一抹远山,近处是湖岸的草坡;一只停泊在岸边的木船。水中是船的清晰的倒影,一根高高的斜木立于船中,吊着沉于水中的渔网。渔夫直立在船上,双手交叉,低着头。他是在祈祷还是在沉默地申诉?岸上是他的妻子,跪着,两手伸开,正在照顾躺在地上的婴儿。这是个渔民之家的生活场景。然而这又是一幅气氛凄凉的、寂静的带有神秘意味的生活场景。寂静高于一切,这是象征派画家追求的意境。虽然当它展出时,上层社会的观众认为他是效法米莱,企图让人们看到法国最低层的生活,从而使画家被学院沙龙排斥达九年之久。事实上,画中虽然注入了画家对劳动者的同情,但他并不是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画的色彩非常富有装饰性,在棕色的调子中,几乎用平涂手法把画面分成大面积的色块,每一物体,清晰而具体,但又都是抽象的。后来,毕加索从此画得到启发,使他投向对劳动者生活的描绘。

《希望》 (法国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1872 年《希望》这幅油画以白衣少女及手持小花、荒野小草,象征生命的顽强及未来的美好。夏凡纳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环境,但这些现实的视觉真实性却又脱离了其原有的真实环境而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也是夏凡纳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启发之一。对夏凡纳来说,对某个瞬间的如实描写是无法反映他的思想的,他关心他所要表达的东西,这也是整个象征主义的共同认识。

四、居斯塔夫·莫罗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6)出生于巴黎一个建筑师的家里。1846年入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他常到德拉克洛瓦的画室求教,与德拉克洛瓦的学生夏塞里奥成为朋友。受其影响,莫罗对古典派的技巧和浪漫派的热情兼收并蓄,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1857年莫罗到意大利学习,临摹卡巴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60年代又致力于东方艺术研究,日本的浮士绘、印度和波斯的细密画都对莫罗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70年代,印象主义绘画兴起,莫罗坚定地站在反对印象主义的立场,指责印象主义者的艺术只不过是浅薄的、记录式的、毫无思想的艺术,莫罗主张艺术应当是思辨的、富于哲理的思想的体现。他的绘画中的色彩,光怪陆离,深沉而又闪烁,他主张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莫罗画的大多是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他把作品置身于神话与梦幻的世界中,用虚幻的主题构思和矫饰的形象,传达浓厚的、怪异的神秘主义情调。

莫罗时代的法国,因为革命的失败和拿破仑主义的幻灭,加之普法战争的影响,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人心的颓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艺术上。

莫罗前半生几乎是个与社会隔绝的人,他为了他的艺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莫罗曾经在意大利旅居,这对他有很大影响,绘画技法上使他倾向与古典主义,思想上则深受泛神论影响。后来莫罗成为教师,显示出极大的才能,野兽派的创始者马蒂斯是他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莫罗绘画的题材不仅取材于西方古典神话故事,也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奢华,但多现出诡异的神秘性,缺乏圣洁的感情,因此使观者难以因感官的愉悦而生亲切之情,但莫罗的作品有一种令人不能忽视的力量。莫罗的技法是古典主义的,思想是浪漫主义的,而表现出来的却是魔幻主义的。

Salome Dancing before Herod 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

Painting Date: 1876

Medium: Unknown

Size: Unknown

Location: Armand Hammer 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这幅画在展出时就大受欢迎,宝石般的璀璨的用色创造出梦幻般的情绪。莎乐美繁琐的服饰和宫殿的装饰花纹都显出印度的情调。

《莎乐美》可以说是摩罗象征主义典范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绘画特色。莎乐美是圣经中的一个美女,因善舞赢得希律王的欢喜,国王答应地要什么都可以,莎乐美在母亲的教唆下向国王要约翰的人头,约翰因此被杀。这幅面表现的正是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情景,莎乐美满身琳琅环那,闪闪发光,舞者梦游般的样子,象征魔法的手镯、黑豹、绚丽宫殿上恶神的形象,这一切使画面呈现一种神秘的气氛。

《施洗约翰的头在显灵》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故事:希律王生日时,其侄女为他跳舞祝寿,国王非常高兴,便许诺满足她的任何要求,侄女受母亲唆使,说要施洗约翰的头(因其母与希律被约翰指责,记恨在心,此时报复),国王就下令斩了约翰的头。画中披着薄纱和珠光宝气的莎乐美,手指着施洗约翰被斩下的头,鲜血淋漓。圣光四射的人头与莎乐美冷艳的人体互为映衬,创造出一种奇异的气氛:莎乐美的面容被描绘得庄严而严峻;淫荡的舞蹈,必然会唤醒年迈的希律王麻木的感觉,她那眼神集中、双目像一个梦游者那样瞪视,但她既不看颤抖着的小君主及她的母亲--那个残忍的希腊罗蒂,她此时正冷酷的凝视着莎乐美,而莎乐美则行若无事。画家把官能的美感和灵魂的恐怖感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画面的描绘极为细致,莎乐美身上的饰物和薄纱被画得极富质感,环境既真实又充满阴森可怖的神秘气氛。

《拿着俄耳甫斯头颅的色雷斯姑娘》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俄耳甫斯是阿波罗和掌管史诗的缪斯女神卡利俄珀的儿子,他受到父母的音乐和文艺教育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当了色雷斯的王还娶了女仙欧律狄刻为妻。妻子不幸为毒蛇咬死而入冥府,俄耳甫斯思念妻子,拿着竖琴深入地府搭救妻子。他用竖琴奏出动人的乐曲感动了冥王,同意他带妻子回到光明,但决不能与她说话和看她一眼,否则永不能出地府,但是他们终未做到,一切落空了。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重回大地的俄耳甫斯的琴声了。在一次祭神节时人们要求俄耳甫斯弹琴助兴,他不从,就被姑娘们打死了。他死后入地府终与爱妻团聚,得到了幸福。这幅画就是描绘杀死俄耳甫斯以后,色雷斯的姑娘捧着俄耳甫斯的头颅和他的竖琴。

莫罗39岁时创作的这幅画,运用写实的古典主义造型手法、华丽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神秘的艺术境界:画面上色雷斯姑娘悲哀地捧着俄耳甫斯的头和他心爱的竖琴,而在山巅仍然飘着悠扬的乐声,但是在这死亡里隐含着永生和幸福。

Moses by the Nile 尼罗河畔的摩西

Painting Date: 1878

Medium: Unknown

Size: Unknown

Location: Fogg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这大约是莫罗少数不显得怪异的作品之一。光与色的运用显示出高超的技巧。 

Orpheus on the Tomb of Euridice 俄耳普斯在悠瑞黛斯墓前

Painting Date: 1890-91

Medium: Unknown

Size: Unknown

Location: Musée Gustave Moreau, Paris, France这是作者献给他已故情人杜尔的作品,这幅作品一反奢华的画风,用暗调创造出深情的缅怀和深沉的悲哀。

Jupiter and Semele 朱庇特与塞墨勒

Painting Date: 1895

Medium: Unknown

Size: Unknown

Location: Musée Gustave Moreau, Paris, France这幅画取材于罗马神话:塞墨勒与主神朱庇特相爱,朱庇特的妻子朱诺因为嫉妒而陷害塞墨勒,朱诺让塞墨勒请求朱庇特显示神拥有的全部力量,塞墨勒被朱庇特所显示出的强大神力杀死,朱庇特从塞墨勒的腹中取出他们的孩子——酒神巴克斯。

这幅画充分显示出莫罗奢华的主张,这幅画的制作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在画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画布的尺幅。

 《奥迪普斯和斯芬克斯》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取材于希腊神话:在忒拜城外出现一个可怕的怪物,它长着美女的头、狮子的身体,人们叫它斯芬克斯。它是巨人堤丰与蛇妖厄喀德那生的女儿之一。

斯芬克斯虽是狮身人首的女妖,可她长得很美又有学问,当她出现在忒拜城山道口时,每遇到过关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语让人猜,凡猜不出者皆被吃掉,被她害的人不计其数。于是忒拜国宣告,谁能除掉妖魔,将就任忒拜国王,并娶新死了丈夫的王后为妻,过路英雄奥迪普斯勇敢前去与妖魔对阵,揭开的谜底是“人”,并铲除了斯芬克斯。于是他当了国王,娶了王后为妻。可悲的是他曾杀死的国王是他的生父,现在又娶了生母为妻。不久他知道自己误杀父王又娶母为妻犯了大罪,就挖掉自己双目,成了一个流浪盲丐。

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莫罗也喜欢画水彩,这幅《独角兽》便是用水彩和少量的油色混合作成的。

独角兽在古代传说中是纯洁的象征,代表少女的贞操。画中描绘在一个神奇的天国里,纯洁的少女与洁白无瑕的独角兽相伴嬉戏,美妙的理想世界。画中人物衣着饰物描绘精细,环境风光十分简略,甚至带有几分抽象。莫罗喜爱描绘人物服饰的华丽和珠宝饰物的细节,环佩缨络闪闪发光,显得格外华美神奇。

《命运女神和死亡天使》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 ,法国莫罗晚年的创作脱离了古典写实的约束,更为自由狂放。所画形象因笔触狂野,色彩厚涂,真正传达出来的只是一种超乎形体的印象,他以完全自发的方式来描绘近似非具象的图像。在这幅画中所塑造的命运女神手执宝剑主宰生与死,整个画面笼罩着死亡的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苏珊娜和老人》Gustave Moreau ,居斯塔夫·莫罗 ,1826 - 1898 年 ,法国苏珊娜是《圣经》中记载的东方巨商的妻子,她善良、美丽,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二。一日在后花园沐浴,僧侣老人看见而起淫心,苏珊娜不从,反被诬陷而判火刑。最后真相大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人受火刑,还了苏珊娜的贞节。莫罗的这幅画并不在意于这个情节,他感兴趣的是女性人体的塑造,只是借用宗教神话中的著名女性名字来传达他神秘主义的象征和理想。他所创造的女子形象都具有崇高的美和象征的力量。

顾名思义,象征主义,就是艺术家对人内心世界的不明确与难以把握的特质,通过隐喻、寓意的形象和情感,揭示人物微妙和神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象征主义绘画形式。

法国莫罗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象征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十年,它介乎法国浪漫主义与野兽派之间,维系着一个大时代,艺术思潮在艺术史天空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没有例外的配对而来,都在相互对应中,形成生命与艺术的关联。而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也是时间节点恰好走到此处,自然的出现。因之,才会在不同艺术家的内心间与他先天的记忆中,将一种难以割舍的生命纽带,维系了一种艺术使命的新完成。

法国莫罗 独角兽

象征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想要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即思想的客观化。而不是使客观的东西主观化,即通过气质的眼睛看大自然。于是,象征主义强调对技巧、梦境和形象的赞美,认为自然应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强调了它的神秘性和通神论的思维。因此上,象征主义绘画,就具有了把自我主观认为的物像,加以平衡从而客观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一种概念,在艺术家心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把对事物的各执一词,化为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我意识,从而沉湎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来抒发自己的愿望特征。

法国夏凡诺 海边的女孩

因之,欣赏象征主义,我以为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对主观世界的难以把握,成为艺术家个体自身应该面对的倾向。但也正是这种倾向,才有了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的流觞。从而欣赏象征主义,我以为:

法国杜默 夏娃

一、看它对理想主义倾向的逆反心理在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如何调和;

二、看它对外部世界生命认知的概念化的是否形成,并在概念化中,通过象征、隐喻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

三、看它是否是以情感表达为基础,以诗意的表达来揭示画面的思想与生命,以玄妙的理想,来升华自己的人文关怀等;

四、看画面是否具有超越表象的直觉和力量的想象。  

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有摩罗、夏凡纳、雷东、霍德拉、塞冈提尼等。

以上是自我的主观认知,有不同看法,请批评评论!

法国雷东 独眼巨人

瑞士施瓦伯 掘墓者与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