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国画三个境界? 国画水牛画法的最高境界?
一、临摹国画三个境界?
临摹国画的也分精临,意临,和临创结合三个阶段,初学国画,选准一家深入进去,然后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首先要达到精临的水准,也就是和原作酷似的效果,然后开始依照原作特征,不再追求形似,而是有意识地开始融入自己的理解,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保留原作部分技法,章法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理解充分发挥,逐步达到形成自己风格的目的。
二、国画水牛画法的最高境界?
水牛画到最高境界去看看戴顺智。李可。染。。画的最高境界。
三、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古人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
能品谓之:形象生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把握准确,此品可供临摹学习。
妙品谓之:笔墨精妙,技法娴熟、是得心应手的有法之法,此品亦可临摹学习。
神品谓之: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至高境界,此品也还可作为范本临摹学习。
逸品谓之: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无法使人楷模的。
要想品评出以上四品,须按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法。“澄怀”即把胸怀先洗涤清澈,不含杂念、欲望、私心和主观情感,然后进入画家创作时的状态,等到与画家心有灵犀时,再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理解,去升华意境。“味象”即品味作品,“品味”即审美、领悟,眼在观画,心在体悟。“味象”有时甚至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有位“品味”画的专家认为:以上四种,无所谓谁高谁低,只是目的和追求的不同而已。比如有人认为徐悲鸿的人物、奔马是能品;任伯年的人物、王雪涛的花鸟是妙品;潘天寿的山水、刘海粟的花卉是神品;黄宾虹、陈子庄的山水是逸品。
四、国画中的十大境界?
1、虚幻之境
如果讲究写实,传统中国书画远远不及摄影、摄像便捷而逼真,书画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幽微感受。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虚幻的事实,是人类根据已经得知的知识做出 的一种判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实体性。中国的书画家受“虚幻观”的影响非常大,在书画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2、画外之境
与“虚幻之境”相关联的是“画外之境”。中国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3、拙丑之境
美与丑,巧与拙,是谁界定的?是人为界定的,是人所认定的。中国画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美的质疑、对巧的质疑,对拙的追求、对丑的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子曾提出“大巧若拙”,书画创作固然需要技巧,但过分强调技巧,或者说技巧的痕迹过露,反而小家之气,给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者将技巧的痕迹减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却反而有一种天真质朴之美。
4、寂寞之境
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寂寞到极致,让人感觉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5、萧散之境
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萧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而作为美学概念的“萧散”,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萧散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以萧散著称的书法家有钟繇、褚遂良、杨凝式、宋四家等以萧散著称的画家有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6、荒寒之境
与萧散之境相似的还有荒寒之境。荒,与萧散相似,寒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中国画多寒林图、寒松图、寒江图,多雪景、硬石、枯树、寒鸦、野鹤,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这与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的境界是相通的。
7、淡雅之境
云清风淡,是画家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这与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关系,也与中国画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中国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
8、简约之境
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中国画画家作画的重要方法。“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简单地说,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9、心灵之境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画家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瞬间的体验。心灵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书法和国画哪个境界高?
书法和国画的境界不存在哪个高的说法,书法是通过线条质量,虚实对比,墨色对比,字的取势,阴阳关系,章法布局,大量留白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国画也是通过线条墨色对比虚实关系,阴阳相合,章法布局,大的留白来表现作品意境,书画相通,意境高否取决于实践生活中的感悟。
六、中国画玄虚而深邃的境界?
远”与“玄”,中国画意境所在!
中国绘画中的“远”之所以隽永醇厚、意味 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形而上指向。“远”与“玄”通, 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玄, 幽远也”,“玄向幽而人覆之也”, 远由此带上了玄学色彩, 指向了远尘、隐遁的人格境界;“远”在画面处理上离不开“虚”和“空”,而“虚”和“空”又指向了太虚、无限;平远离不开渲淡, 而“淡”又转化成了淡泊、清淡、无念;在意境中作为空间体验的心理特征是“静”,“静”又指向了“致虚极, 守静笃”。由此, 意境必不可少的虚、静、空、灵等形而下要素, 统统转向了形而上精神。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广泛影响了当时的文论、诗论、书论、画论,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宗炳的“澄怀观道, 卧以游之”和王微的“以一管之笔, 拟太虚之体”的理论。中国山水画还在它萌芽时期就已经成了形而上精神的表达方式。
有关意境的种种理论之所以大多出自山水画, 山水画之所以越来越不拘形似并一步步成为画坛盟主, 就是因为山水不是风景, 而是天地、造化、自然、太虚。了悟庄禅与骋怀山林互为表里。
有人认为“拟太虚之体” 即“写心论”, 谬矣。庄子云:“道无问, 问无应……是以不过乎昆仑, 不游乎太虚。”唐成玄英疏:“昆仑是高远之山, 太虚是深玄之理。”从王微《叙画》“以图画非止艺行, 成当与易象同体”等上下文看, “太虚”与宗炳所谓的“道”同指。
刘勰说: 南朝刘宋初年文坛“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所谓“庄老告退”并非玄风衰落, 而是说教式的“玄言诗”告退, “庄老”找到了入诗入画的最佳形式——山水。谢灵运草创山水诗, 宗炳草创山水画。
山水画、文人画、写意画, 南宗画、水墨画, 在中国画史上是内涵不同而处延常常重合的概念, 谈论这些概念往往要溯及宗炳、王微、王维。
宗炳何人?居士也。东晋末至刘宋初, 朝廷多次征召而不就, 被史书编入《隐逸传》, 师慧远, 崇庄老, “每游山水, 往辄忘归”, 及“老疾俱至”, 画山水于壁而“卧游”, 草创了山水画。著有《明佛论》,
以老庄解佛, 主张“神不灭”。
王微何人?“奇士”也。对仕途“素无宦情, 称疾不就”, 自谓“岩穴人”, “龙居深藏, 与蛙虾为伍”。通诗、书、画、乐、医及阴阳数术。其诗被钟嵘列为“五言之警策”。
以意境将禅、诗、山水画、文人画、写意画、南宗画、水墨画融为一炉的宗师是王维(701一761) 。唐以降, 以禅入诗、以禅入画、诗僧画僧、文人居士颇兴, 维即一例。维, 字摩洁, 仅从名与字即可看出他与禅宗的关系。初入世, 晚年在人生的巨大遭遇后耽信佛老, 隐居蓝田辋川, 与南宗之祖慧能曾有交往,并撰有《六祖能禅师碑铭》。其诗被称为“诗佛”。其画,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概念的苏东坡以抑画圣吴道子的方式扬王维:“道子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 有如仙翩谢笼樊。”
第一个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明人董其昌称:“文人之画, 自王右丞始。”荆浩说:“水晕墨章, 兴我唐代”, 董其昌创南北宗画论时说:“南宗则摩诘始用渲淡, 一变钩斫之法”,将文人画、南宗画、水墨画均推始于王维。王维确实明确主张: “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上”。水墨对应于青绿、重彩, 它更突出了静空朴雅。
意境以远静虚空最终打通了诗境、画境、禅境。所谓“弦外”、“象外”、“景外”、“文外”者, 心也、性也、禅也。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抄序》中谈到读诗三境:“始读之则万萼春深, 百色妖露, 积雪纻地, 余霞绮天, 此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倾洞, 霜飙飞摇, 骏马下坂, 泳鳞出水, 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 仙仙白云, 鸿雁高翔, 坠叶如雨, 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淡, 翛然而远也。” 此三境者, 一境观景,二境畅神, 三境融禅。
中西宇宙观的差别不在“天人合一”, 而在“天人合一”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天为本。西方文化极重自然规律, 何为自然规律?天道也。西方宇宙观的轴心是依照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 即依天道以治天,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中国宇宙观的轴心则是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
中国绘画中这种以“顺应自然”为哲学基础的形而上观念, 反过来又使缈远之境的追求愈加深邃隽永, 形成了对虚缈淡远的空间境象高度投入的精神体验, 而郭熙所说的重晦深远之境, 在中国绘画史上则远不及疏淡简远之境发展得充分。
“三远”属法, 它本身并不等于意境, 意境是“远”的精神化、情感化。当“远”成为意远、情深、神超、禅悟的寄托形式时, “远”才真正成为意境的构成要素。
七、工笔画是国画的最高境界?
工笔画不是国画的最高境界,写意画才是。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八、读书的三个境界?
1.认识---对文字的理解---意思阶段
认识是所有阅读层次的开始,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发生阅读,但认识又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把认识当作阅读的基础.
2.理解---对意思的理解---意义阶段
理解是认识的更进一步,是从简单的对工具(指语言文字)的理解上升到对人(作者)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3.思维---对理解的理解---发展阶段
如果说理解是对认识的认识,是意思的意思的,那么思维就是对理解的理解,是能力的发展阶段,是将作者的思维,表达,分析,论证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到自身.
九、静的三个境界?
1 静心、静思、静修2 静心是指放下杂念,静心思考问题;静思是指专注于思考某个问题,做到思维高度集中;静修是指通过冥想等方法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3 除了上述三个境界之外,还有一些与静相关的概念,比如静听、静观、静立等,它们都带有一个相对静止的意思,都是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沉淀。
十、人生三个境界?
人生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就是人生要立志、要下决心、做人要自强、自立、自信、自奋,人生有了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成功者总是从立志开始的,做人没有志向,哪来的成功呢?
人生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有了理想、有了目标,就需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来实现,奋斗需要勤奋和刻苦,奋斗需要顽强拼搏,在奋斗的路上不管是苦、是累都无怨无悔,即使是人瘦了,也在所不辞,一个人有了如此执着的精神,便会痴迷于人生的事业和兴趣,成为一个不懈努力的追梦者。
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时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人的成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成功就需要努力付出,有汗水才会有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到自然成,人生只有经过奋斗和拼搏,经过磨砺才能绽放人生美丽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