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人国画都在摹古或写生,难于表达主观心灵形成风格?
艺术的本质在创造!创造性的资源一是纵向上古今传承;二是横向上中西美学互动与互补;三是深入生活中的精神滋养与写生锤炼的技术支撑。另外深度关注学习研究古今中外名著,不断增强人生境界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一个画家终生课题,也是决定一个画家艺术成就高下的天平和试金石!
当艺术积淀达到一定广度、高度与深度之后,就要善于发现自己先天秉赋的独异性,以及后天学术兴趣的与众不同的排他性。扬长避短,舍我其谁?力争创造“独一味”的艺术作品,强调艺术的独创性、不可复制、不可重夏性!
我进入古稀之年,才敢涉足“创新”,以六十年日复一日辛勤耕耘为人生之价值,踽踽踽独行,恪守初衷,遗世独立,操守自坚。
下面选择了今年部分山水画作品,晒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互动,望诸位艺术大咖不吝赐教,开我茅塞!
中国国画的表达不是浅层次的“身相”艺术。身相就是有形有象的意思。形,让人觉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画者长期对着物象写生就会执著于外形,而忽略其内在的精神,或根本就忘了原来还有精神表达。外形只是表面的“相”,若为它迷惑,那就远离了本质。中国画是借形传神,而不是画形。“借”和“传”字很重要,借个外衣,传达的却是精神。画此非此却是彼,那就能得个中三昧了。闲话曾说过“身”和“我”的话题:身不是我,仅为我所有,而灵性和精神才是我,就是这个道理。画家一谈写生就兴奋,好像艺术命脉在于此,其实是个误区,特别是国画家。写生并没有被夸大的那个作用,若有,那些一直重视写生、不写生就不画画的人,画了几十年为什么越画越差?这就说明对景写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浅层次的认知,其危害极大。而写自己的心一定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画画的人都很孤独吗?
不见得!这当然要看一个艺术家的性格和习惯了,有的喜欢热闹和温暖,有的喜欢孤独和冷清。比如说,张大千就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周游世界,喜欢别人围观他泼墨画画。恰恰相反,梵高就是一个孤独者了,他的代表作星月夜,里面的色调就说明了他的性格孤僻。还有吴冠中,你猜猜看,他喜欢热闹还是孤独?我想,都不是,从吴冠中的江南水乡作品中,人们读出的是一种淡淡的乡愁,但是又很清新。总的来说,画画的人和平常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而不是纯粹的孤独。
显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画画是一个人的世界,画家一个人在静穆的氛围中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他(她)眼里和心里的世界,描绘着真善美抑或假丑恶的现象。一个摆放着各种颜料、画笔和画布的杂乱的只有画家自己才能厘清的画室,一个画架和形单影吊的画家,常常一个人伫立于画架前,神情专注成年累月地画啊画的,因此,人们通常会以为,画家是很孤独的,画画是一项狐独的事业。
然而,我却一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画家看似很孤独的样子,其实他个人从来不觉得孤独,因为画家有着丰富的思想、充实的内心和饱满的情感,画家的内心已经被他(她)将要或正在创作的题材塞的满满的,甚至装不下其它任何东西。画家在用整个身心与感情在和他创作中的人物或景物时时分分沟通着交流着。所以说,画家个人从来不会觉得孤独的。
说到画家的孤独,人们常以梵高为例,说他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却始终不肯停下手中的画笔,执拗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因而他更加倍显孤独而让人心生怜悯。其实,梵高何曾因画画而感到过孤独,反而若是不让他画画,他可能会孤独的要死。
世界就是这样,事事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有些事情看上去繁华热闹,其实不然。比如有些影视演员,人前人后,风光无限,其实拍完戏后常常会感到落差很大,很孤独。而画家则不同,画家的内心有一个艺术世界,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秋风春雨、波澜起伏,看上去孤独,其实,画家是不会或者说很少感到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