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前中后景怎样把握
国画中的前中后景可用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虚实来表现,一般是近浓远淡,近实远虚,当然,不同情况也不一样。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写意画的构图问题?
所谓章法、布局,也就是构图。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就其构图造型来讲,属于一种即兴性创作的表达。如果说到有哪些构图?只能说是最常见的有哪些,对于真正的创作而言,就没有一定的模式了,只有一些章法的“准则”。所以,学员们不需再问老师“怎样构图好?”“有哪些构图?”......类似这样的问题。而是构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特别是小学员的家长们,不知如何指导,或是追问老师后也未能得到很确切的答案。因为,写意花鸟画是兴性创作的表达。
在动笔之前,先要在胸中酝酿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画的意境、意蕴,这来自于作画人生的体验、阅历和修养。作画的画面是与作画者相联系的,相应的。但我们无论是经过一个月,或是一年,或是十年的学习,下笔前,对画面要来一番完整的创作构思。中国绘画技法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散点透视法,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冲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视野变得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
写意花鸟画的构图,和其他画种的构图一样,首先要注意构图的一般规律。在构图时,要求宾主明显,疏密错落,前后贯穿,变化掩映等。一般画花鸟画的章法布局,根据纸幅的大小宽窄,从左右上下运用而成。幅式大小,长宽比例,也是考虑构图形式美的因素之一。题跋和印章,也是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写意画是融诗、书、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文人画”最是强调诗、书、画的一体,以达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