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急需苏轼的翻译~

一、急需苏轼的翻译~

书《禹贡》上说青州产“铅、松、怪石”,解释的人说“怪石,就是石头中的战斗机(哦不,是石头中像玉石的……)”今齐安江上经常有人捡到好看的石头,像玉石一样,多是红黄白色,上面的花纹就像人手指上的螺纹,十分精巧,惹人喜欢。即使画工再好的人也认为绘画比不了这石头的妙处(解释的有点别扭),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怪石”吗?

但凡世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相比下产生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这样,那么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怪石”了。海外有用“形语”的国家,他们彼此不说话,而是做比划交流。他们用动作比用语言方便多了(挺累人吧…那的人肯定四肢很发达)。要是让我用比划代替言语的话,不是也会很难么。所以说吧,这些个由神秘大自然产生,一下子就创造出来的,在凡人看来就非常的牛。即使这么说,从禹那时起人们就一直惊诧怪石到现在。

齐安的小娃子们经常到河边玩(估计现在的孩子们都上网玩了,那个齐安江要是在的话恐怕也被污染了吧?),经常有捡到怪石的。我用吃的逗他们换来石头(用大饼换钻石的买卖啊!),久而久之,竟然得了298枚(买卖做大了…)。大的寸把长,小的像枣(等一串小东西)。其中有个像虎豹,头上还有口鼻眼(需要有一定想象力),我把它当作群石的首领。又得到一个古铜盘子,用它来装石头,再往里面注上水,感觉璀璨发亮的。恰巧庐山的归宗佛印禅师(可能是当时的佛教达人)来访,于是把它误认为是我用的供品了(与封建迷信有关部分不好翻译啊,这个供品大概是指家用小菩萨之类的供奉之物吧…)

禅师是什么人?那是用悟道的眼光观察一切、把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都看成空洞之物、已经不为世事羁绊、视夜明珠和美玉珍宝与瓦砾等同的超级脱俗之人啊。更何况我这种级别的石头呢?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接受把这种东西作为我的供品,灌上墨池水,勉勉强强就当个笑吧。假如说今后,山僧野人想要供奉禅师又没钱办好衣食住行的人(似讽刺了当时的某种现象),都用净水注石头作为供奉的,都是从俺这开始地~ 后面是交代时间,再后面是交代地点。

说句实话,我觉得文言文比现在我们用的语言优秀许多,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就像曾经诗篇里壮美山河亦或小桥流水一样不复存在了。我们国家的古语,是世界最深邃最美丽的语言。

二、帐摆流苏,被翻红浪是谁的诗句?

是李清照的词句

原文

凤凰台上忆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自公元1107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余年。赵明诚何时重新出来做官,史无明载。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18至1120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这期间赵明诚或有外任,清照独居青州。是时明诚或有蓄妾之举。作《点绛唇》《凤凰台上忆》等。”而刘忆萱在《李清照诗词选注》中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时间约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三、历史三国曹魏时期历史题

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魏朝,计曹操共5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 都在中原, 又有汉室禅让, 向来称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

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